2016年1月4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由GEN(Genetic Engineering & Biotechnology News, 基因工程與生物技術新聞)雜誌刊文,對2015年生命科學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十大科學事件進行了回顧和盤點。榜單中涉及基因技術、細菌耐藥、胚胎幹細胞、疾病診斷等重點領域,下面生物谷小編將逐一展開介紹。
癌症根源竟為「運氣不好」,而非遺傳或生活因素
今年1月,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者稱:目前癌症發生機制受諸如厄運、環境和遺傳因素影響。研究中2/3的癌症病例均來自於細胞DNA複製過程中出現了高頻率的隨機突變。該說法一度引起世衛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強烈反對,並警告該研究有誤導人類腫瘤研究及公共衛生之嫌。
土壤培養細菌產生新型抗生素,或可解決細菌耐藥性
自抗生素發現和投入使用30年來,細菌耐藥問題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面臨的一大嚴峻挑戰。今年1月,美國西北大學研究者們利用全新細菌培養技術,利用土壤細菌Eleftheria terrae合成新型抗生素Teixobactin。該研究表示,Teixobactin通過結合細菌細胞壁的脂肪酸,破壞細胞壁合成而殺死多種細菌。最讓人驚喜的是,這些病原菌無法對Teixobactin產生耐藥性。該結果獲刊登於《自然》雜誌上。
「一父兩母「體外受精技術在英國獲批
2015年2月,英國下議院投票通過「一父兩母」三親育子的試管嬰兒技術,該技術將能避免線粒體功能缺陷遺傳到下一代。該技術原理為:以捐贈者卵子的健康線粒體替換母親的有缺陷線粒體,然後再實施人工授精。所孕育的新生兒將擁有自己父親、母親的基因,同時攜帶卵子捐獻者的少部分基因。英國上議院最終通過了該法案,允許「一父兩母」體外受精技術付諸實施。
24篇Nature文章發布最全面人類表觀基因組圖譜
今年5月,《自然》(Nature)雜誌及其旗下相關的六大期刊同時在線發表24篇科技論文,發布涉及100多種人類細胞和組織的第一張表觀基因組(Epigenome)綜合圖譜。這是NIH主導的表觀基因組學路線圖計劃(Roadmap Epigenomics Program,REP)中眾多參與者的頂尖勞動成果。這些基因組信息可幫助研究者們對諸如腫瘤、阿爾茲海默症等疾病的發病機制進行更深層次了解。
長效HIV治療手段或將替代HIV疫苗
來自美國加州斯克裡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California)的研究者設計了一種全新抗HIV蛋白和一種新的疫苗思路。其原理是:通過注射已設計好的DNA片段,在組織表達一種可與HIV病毒結合的eCD4-Ig的類抗體蛋白,進而有效阻隔HIV傳播。研究顯示該阻隔作用可持續8個月以上,對遠高於傳播劑量的HIV病毒也同樣有效。目前研究者仍在猴子身上進行療效和安全性驗證,期待儘快進入臨床評價。
「甜土豆「——大自然的轉基因植物
近年來,有關轉基因的話題和爭論甚囂塵上。對於常出現在餐桌上的甜土豆,有研究者在種植的甜土豆基因組中發現了農桿菌素轉移DNA(T-DNA)片段,而在其土豆野生株中卻未發現,由此揭示細菌T-DNA在植物馴化中所扮演的重要推動作用。
CRISPR技術編輯人類胚胎引爭議
今年4月,來自廣州中山大學的科學家們稱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編輯了人類胚胎的基因組,堪稱世界先例,繼而由此引發科學界對於這類工作倫理影響的激烈爭論。迫於輿論壓力和技術的不成熟,最後他們不得不終止了關於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的一系列工作。
抗衰老新發現
何為長生不老的秘訣?相信現代觀點中只能以基因突變來解釋了。此前,索爾克生物研究所與中國科學院共同開展了一項抗衰老研究合作,並在早衰症(沃納症候群)患者中驚喜發現促衰老基因,並闡明了該突變基因與異染色質紊亂之間的關係及對整體基因表達變化的影響。
區域選擇性多能幹細胞」(rsPSCs),有望開發應用臨床
索爾克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型幹細胞類型,能幫助提供人類早期發育的模型,並且最終使人類器官在諸如豬、牛等大型動物體內得以生長,以用於研究、藥物開發或治療目的。這種新型多能細胞易在體外培養,通過在合適的位置注射更容易被植入胚胎中。研究人員將其稱為「區域選擇性多能幹細胞」(rsPSCs)。
無須痛苦,實現病毒即時檢測
今年10月,來自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宣布建立了一個新型病毒檢測方法ViroCap。該法據稱幾乎可以檢測出人體或者動物身上感染的所有病毒。該方法對於那些依照標準檢測法(基因組測序原理)仍無法檢出的病毒,尤其是可快速傳播擴散的傳染性惡疾如伊波拉和馬爾堡病等病毒尤為有效。因此,鑑於其無痛檢測及診斷範圍廣泛等優點,對於某些原因未明的傳染病疫情監控中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並附原文連結。謝謝!
原文連結:Bad Luck Cancer Genes to Ethical Uses of CRISPR: GEN's Story Picks for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