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回顧GEN雜誌評選2015年度十大科學事件

2020-11-27 生物谷

 

2016年1月4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由GEN(Genetic Engineering & Biotechnology News, 基因工程與生物技術新聞)雜誌刊文,對2015年生命科學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十大科學事件進行了回顧和盤點。榜單中涉及基因技術、細菌耐藥、胚胎幹細胞、疾病診斷等重點領域,下面生物谷小編將逐一展開介紹。

癌症根源竟為「運氣不好」,而非遺傳或生活因素

今年1月,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者稱:目前癌症發生機制受諸如厄運、環境和遺傳因素影響。研究中2/3的癌症病例均來自於細胞DNA複製過程中出現了高頻率的隨機突變。該說法一度引起世衛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強烈反對,並警告該研究有誤導人類腫瘤研究及公共衛生之嫌。

土壤培養細菌產生新型抗生素,或可解決細菌耐藥性

自抗生素發現和投入使用30年來,細菌耐藥問題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面臨的一大嚴峻挑戰。今年1月,美國西北大學研究者們利用全新細菌培養技術,利用土壤細菌Eleftheria terrae合成新型抗生素Teixobactin。該研究表示,Teixobactin通過結合細菌細胞壁的脂肪酸,破壞細胞壁合成而殺死多種細菌。最讓人驚喜的是,這些病原菌無法對Teixobactin產生耐藥性。該結果獲刊登於《自然》雜誌上。

「一父兩母「體外受精技術在英國獲批

2015年2月,英國下議院投票通過「一父兩母」三親育子的試管嬰兒技術,該技術將能避免線粒體功能缺陷遺傳到下一代。該技術原理為:以捐贈者卵子的健康線粒體替換母親的有缺陷線粒體,然後再實施人工授精。所孕育的新生兒將擁有自己父親、母親的基因,同時攜帶卵子捐獻者的少部分基因。英國上議院最終通過了該法案,允許「一父兩母」體外受精技術付諸實施。

24篇Nature文章發布最全面人類表觀基因組圖譜

今年5月,《自然》(Nature)雜誌及其旗下相關的六大期刊同時在線發表24篇科技論文,發布涉及100多種人類細胞和組織的第一張表觀基因組(Epigenome)綜合圖譜。這是NIH主導的表觀基因組學路線圖計劃(Roadmap Epigenomics Program,REP)中眾多參與者的頂尖勞動成果。這些基因組信息可幫助研究者們對諸如腫瘤、阿爾茲海默症等疾病的發病機制進行更深層次了解。

長效HIV治療手段或將替代HIV疫苗

來自美國加州斯克裡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California)的研究者設計了一種全新抗HIV蛋白和一種新的疫苗思路。其原理是:通過注射已設計好的DNA片段,在組織表達一種可與HIV病毒結合的eCD4-Ig的類抗體蛋白,進而有效阻隔HIV傳播。研究顯示該阻隔作用可持續8個月以上,對遠高於傳播劑量的HIV病毒也同樣有效。目前研究者仍在猴子身上進行療效和安全性驗證,期待儘快進入臨床評價。

「甜土豆「——大自然的轉基因植物

近年來,有關轉基因的話題和爭論甚囂塵上。對於常出現在餐桌上的甜土豆,有研究者在種植的甜土豆基因組中發現了農桿菌素轉移DNA(T-DNA)片段,而在其土豆野生株中卻未發現,由此揭示細菌T-DNA在植物馴化中所扮演的重要推動作用。

CRISPR技術編輯人類胚胎引爭議

今年4月,來自廣州中山大學的科學家們稱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編輯了人類胚胎的基因組,堪稱世界先例,繼而由此引發科學界對於這類工作倫理影響的激烈爭論。迫於輿論壓力和技術的不成熟,最後他們不得不終止了關於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的一系列工作。

抗衰老新發現

何為長生不老的秘訣?相信現代觀點中只能以基因突變來解釋了。此前,索爾克生物研究所與中國科學院共同開展了一項抗衰老研究合作,並在早衰症(沃納症候群)患者中驚喜發現促衰老基因,並闡明了該突變基因與異染色質紊亂之間的關係及對整體基因表達變化的影響。

區域選擇性多能幹細胞」(rsPSCs),有望開發應用臨床

索爾克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型幹細胞類型,能幫助提供人類早期發育的模型,並且最終使人類器官在諸如豬、牛等大型動物體內得以生長,以用於研究、藥物開發或治療目的。這種新型多能細胞易在體外培養,通過在合適的位置注射更容易被植入胚胎中。研究人員將其稱為「區域選擇性多能幹細胞」(rsPSCs)。

無須痛苦,實現病毒即時檢測

今年10月,來自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宣布建立了一個新型病毒檢測方法ViroCap。該法據稱幾乎可以檢測出人體或者動物身上感染的所有病毒。該方法對於那些依照標準檢測法(基因組測序原理)仍無法檢出的病毒,尤其是可快速傳播擴散的傳染性惡疾如伊波拉和馬爾堡病等病毒尤為有效。因此,鑑於其無痛檢測及診斷範圍廣泛等優點,對於某些原因未明的傳染病疫情監控中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並附原文連結。謝謝!

原文連結:Bad Luck Cancer Genes to Ethical Uses of CRISPR: GEN's Story Picks for 2015

相關焦點

  • 美《科學》雜誌評出年度十大科學進展
    美國《科學》雜誌21日公布了該刊評選出的2006年度十大科學進展,其中科學家證明龐加萊猜想被列為頭號科學進展.
  • 李蘭娟就被《自然》雜誌評為「2020年度十大科學人物」發表聲明
    新華社北京1月8日電 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蘭娟就被英國《自然》雜誌評為「2020年度十大科學人物」,致函該雜誌並發表聲明,表示有關她的介紹與事實不符,希望予以更正。英國《自然》雜誌在介紹材料裡稱自己為「Lockdown Architect」(封城設計師)並基於此將自己評為「2020年度十大科學人物」,李蘭娟認為不符合事實,希望予以更正。
  • 回顧2018年度十大撤稿事件丨《科學人》雜誌評選
    今年秋天,「撤稿觀察」正式啟動了撤稿資料庫,旨在為科學家、雜誌編輯以及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引用了撤銷論文的學者提供查找資源。以下是The Scienctis雜誌根據「撤稿觀察」的信息選出的2018年度排名前十的撤稿事件,排名不分先後: 1.
  • 2019十大科學傳播事件揭曉 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入選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17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邱晨輝)今天,由中國科協主辦的「典贊科普中國」活動在京舉辦,活動現場揭曉了2019十大科學傳播事件,「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片問世」「我國成功完成首次海上航天發射」等事件入選。
  • 【年度榜單】2015年度十大科學傳播話題
    這些問題無法在2015得到解決,也不能被遺忘在2015——只有牢記這些隱隱作痛的科學傳播話題,我們才能在即將到來2016年做得更好。作為一個以科學傳播為己任的媒體,果殼網科學人以公眾的知曉程度與話題的影響力為導向,評選出了2015年的十大科學傳播話題:10.
  • 《自然》雜誌評選年度人物,李蘭娟上榜後,高調拒絕「夾帶私貨」
    在英國《自然》雜誌公布的"2020世界十大科學人物"榜單中,中國工程院李蘭娟院士上榜,同時上榜的還有美國傳染病專家福奇,紐西蘭總理傑辛達·阿德恩,以及負責美國輝瑞公司新冠疫苗研發的高管凱薩琳·詹森等人。
  • 2015年度蘋果PK安卓 優秀App與遊戲盤點
    2015年還剩下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年底將至,各大網站都推出了各種各樣的榜單,我們也如期迎來了Google Play商店和蘋果商店評選的年度最佳應用。雖說Google Play對於多數內地網民來說還使用不了,但撇開這個不談,我們也能通過榜單了解更多優質應用。
  • 2020南海影響力「雙十」評選啟動快來推薦你心中的年度事件和人物
    珠江時報訊(記者/程虹)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又到歲末年初盤點的時候。今日,「南海農行杯」2020南海影響力年度十件大事/十大人物評選活動啟動,歡迎社會各界推薦年度事件和年度人物。此次評選由南海區委辦(區府辦)、區委宣傳部、珠江時報社聯合主辦,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南海分行協辦,是南海區唯一的年度事件和年度人物權威性評選活動。今年也是南海影響力年度十件大事/十大人物評選活動連續舉辦的第十二年。
  • 2015年中國十大健康新聞出爐 「殭屍肉」事件入選
    近日,由健康時報社、清華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復旦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北京大學醫學部健康傳播與醫學文化研究中心聯合主辦,清華大學公共健康研究中心提供學術支持的第八屆健康中國(2015年度)論壇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的主題是「醫藥健康產業:跨界與轉型」。
  • 英報評出年度十大科學新聞
    英報評出年度十大科學新聞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2月28日 09:00 來源:     來源:新聞晨報     12月27日,英國《衛報》評選出了2006年的十大科學新聞 :  進化史填補空缺     4月6日的《自然》雜誌的封面主角是一種名為「泰克塔力克」的生物化石。
  • 日本讀者評選的2015年度「日本十大新聞」
    人民網東京12月22日電(趙松)日本讀賣新聞社日前根據讀者投票評選出2015年度「日本十大新聞」,大村智、梶田隆章2名日本學者獲得諾貝爾獎榮登榜首。 讀賣新聞社自1947年開始根據讀者投票評選每年的「日本十大新聞」和「海外十大新聞」,今年募集到日本國內外共10928份讀者投票。
  • 日媒盤點日本年度十大新聞 2015日本悲喜交加
    中國網12月21日訊 據日本媒體報導,日媒近日盤點日本年度10大新聞,2015日本可謂悲喜交加。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2015年日本都發生了哪些大事兒吧。日本年度新聞一 大村智、梶田隆章雙雙獲諾貝爾獎2015年10月2015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相繼公布。日本北裡大學特別名譽教授大村智與日本東京大學宇宙射線研究所所長梶田隆章分獲諾貝爾醫學及生理學獎和物理學獎。大村智在治療盤尾絲蟲症和淋巴絲蟲病(象皮病)方面作出的貢獻,梶田隆章發現了基本粒子中微子存在質量。
  • 《自然》雜誌發布2019十大科學人物,中國科學家鄧宏魁上榜
    《自然》雜誌年度十大人物,是該雜誌評選的今年對科學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十大人物的年度名單。他們可能取得了驚人的發現,引起了對關鍵問題的關注,甚至可能做了抱受爭議的行為。這個名單雖然不是獎項或排名,但它評選的是在今年科學領域的一些最重要的時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個人。
  • Nature評選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北師大女博士林琳憑藉天眼的研究入選
    在2020年的尾聲,Nature盤點了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這其中即包括新冠病毒研究、冷凍電鏡突破、壓力導致白髮的原因、這十大科學發現,包括了14篇研究論文,其中2篇發表在 Science雜誌,其餘均發表在Nature 雜誌。
  • 《自然》新聞版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快速射電暴中國研究入選
    當地時間12月14日,學術雜誌《自然》(Nature)新聞與觀點欄目評選出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除了影響2020年全球人類健康的新冠肺炎研究外,HIV治療、冷凍電鏡和快速射電暴等領域也受到關注。今年的十大科學發現共涉及15篇學術論文,13篇發表在《自然》,其餘2篇發表在《科學》雜誌。北京師範大學林琳博士等人的快速射電暴研究入選。1. 打破物質與反物質的鏡像對稱性日本T2K中微子合作組2020年4月15日在《自然》雜誌報告了打破粒子-反粒子鏡像對稱性(也稱CP對稱性)的可能發現。
  • Nature評出年度十大科學發現!生物醫學領域四項入選
    在2020年的尾聲,Nature 盤點了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它們包括:1、壓力是如何讓頭髮變白的2、銀河中的快速射電暴3、在史前貴族陵墓中發現的亂倫證據4、激活並殺死潛伏的生物醫學領域的四項具體為——壓力是如何讓頭髮變白的2020年1月22日,哈佛大學許雅捷團隊在Nature 雜誌發表了題為
  • 入選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這項研究南大團隊深度參與
    2020年12月14日,《自然》雜誌評選了本年度的十大科學發現[1]。其中,快速射電暴作為天文學課題入選,其相關研究的三篇《自然》雜誌文章中的一篇[2]由中國科學家使用被稱作「天眼」的500米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觀測完成。
  • 2015最排行快車道FM年度車型評選頒獎典禮舉行
    2016年1月18日,快車道FM2015年度《最排行》頒獎盛典在北京W酒店舉行。來自汽車廠商、電臺領導、公關公司以及媒體嘉賓等各界人士共同見證了本次頒獎禮的盛況。
  • 我們,在年度熱詞裡
    不久前,各大主流英語詞典也都評選出各自的今年年度詞彙。美國韋氏大詞典發布了2020年度詞彙「大流行(pandemic)」,並在公告中提到選擇「大流行」作為年度詞彙的理由,「有時候,一個單詞定義了一個時代,在這個特殊又極其困難的年份,當我們檢查分析數據來確定年度詞彙時,一個單詞立馬浮現在眼前。」
  • 「Nature」評選年度十大科學發現:生命科學佔半數,趕緊過來圍觀
    在2020年的尾聲,Nature盤點了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這其中即包括新冠病毒研究、冷凍電鏡突破、壓力導致白髮的原因、這十大科學發現,包括了14篇研究論文,其中2篇發表在 Science雜誌,其餘均發表在Nature 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