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必勝
「嫦五」發射
□ 本報記者 劉一穎
年終歲末,盤點時刻來臨。12月21日,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與商務印書館、人民網等聯合主辦的「漢語盤點2020」揭曉儀式在北京舉行。最終,「民」「脫貧攻堅」「疫」「新冠疫情」分別當選年度國內字、國內詞、國際字、國際詞。
「年度熱詞日益受到公眾關注,說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心語言生活與社會發展的關係,對語言的社會本質有所認知。」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劉中富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年度熱詞是對現實生活的映射與總結。
首屆年度熱詞誕生在何時?今年的年度熱詞還有哪些?它們的現實意義是什麼?近日,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學者。
2020熱搜詞離不開「疫情」
「漢語盤點2020」揭曉儀式上,2020年度十大新詞語、十大流行語、十大網絡用語陸續發布。
2020年度十大新詞語是:復工復產、新冠疫情、無症狀感染者、方艙醫院、健康碼、數字人民幣、服貿會、雙循環、天問一號、無接觸配送。
2020年度十大流行語是:新冠肺炎、抗疫、復工復產、民法典、網課、雙循環、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抗美援朝70周年、六穩六保、嫦娥五號。
2020年度十大網絡用語是:逆行者、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帶貨、雲監工、光碟行動、奧利給、好傢夥、奪冠、不約而同、集美。
記者了解到,這些熱詞新語由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基於大數據語料庫,利用語言信息處理技術篩取、評選而來。「漢語盤點」活動至今已舉辦十五年,旨在「用一個字、一個詞描述當年的中國與世界」,鼓勵全民用語言記錄生活,描述中國視野下的社會變遷和世界萬象。
「在十大新詞語中,有六條與2020年初暴發的新冠疫情有關。疫情暴發以來,不僅是其名稱,由此還衍生出了一系列的新生事物和現象,這些情況都需要新的命名,新詞應運而生。」青島理工大學人文與外國語學院教師王硯文舉例分析,「新冠」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簡縮形式,由於原名稱字數過長,使用和稱呼起來較為麻煩,在2月8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其中文簡稱確立為「新冠肺炎」,自此流傳使用開來。「其餘幾條熱詞則反映了我國在經濟、科技、貿易等領域的突出成果,可見社會發展對詞彙發展的影響。反過來,詞彙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著社會的發展。」
年度新詞語映射出生活新變化、社會經濟新發展,串起2020年人們共同經歷的點點滴滴:「新冠疫情」突如其來,被稱為醫院中的「變形金剛」的「方艙醫院」臨時組建並投入使用,對抗疫發揮了重要作用。伴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小小的「健康碼」成為通行必備,「復工復產」有序推進。年度流行語是語言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法典」「網課」「抗美援朝70周年」「嫦娥五號」給本年度的大事小事明確定位,展現出人們這一年的成長收穫。年度網絡用語語言特色鮮明,是網民抒發情感、表達態度的獨特方式:居家期間,眾多網友通過「雲監工」等方式關注戰「疫」,目睹雷神山醫院、火神山醫院拔地而起;正是無數最美「逆行者」的無私奉獻,讓我們健康平安地喝到「秋天的第一杯奶茶」。
不久前,各大主流英語詞典也都評選出各自的今年年度詞彙。美國韋氏大詞典發布了2020年度詞彙「大流行(pandemic)」,並在公告中提到選擇「大流行」作為年度詞彙的理由,「有時候,一個單詞定義了一個時代,在這個特殊又極其困難的年份,當我們檢查分析數據來確定年度詞彙時,一個單詞立馬浮現在眼前。」韋氏大詞典對「大流行」的定義是:「在廣泛的地理區域(例如多個國家或大洲)暴發的疾病,通常會影響很大一部分人口。」
柯林斯詞典選出的年度詞彙是「封鎖(lockdown)」,定義是「對旅行、社交互動和公共空間出入實施嚴格限制」。劍橋詞典選出的年度詞彙是「隔離(quarantine)」,定義是「為了防止感染和傳播疾病,在一段時間內禁止人們離家或自由旅行」。
其他英語年度熱詞還有:強制休假(furlough,「因為企業不景氣,員工被暫時解僱」)、社交隔離(social distancing,「為防止感染疾病,自己與他人保持距離」)、關鍵崗位員工(key worker,「對社會運行發揮至關重要作用的員工,比如教師、警察、醫護人員、商店店員等」)、抖友(TikToker,「經常分享或出現在抖音視頻中的人」)。
「年度熱詞盤點」由來已久
「首屆」年度熱詞誕生於何時?記者通過查詢資料,找到的最早年度詞彙是——2008年《牛津英語詞典》發布的「超級惜油(hypermiling)」,意指有車族對汽車進行改良或改進駕車技巧以使汽車在消耗一加侖汽油時行駛的裡程數達到最大。
2009年,「刪除好友(unfriend)」被《牛津英語詞典》評為年度詞,因其已成為臉書Facebook等社交網絡中常用詞語。2010年的年度詞是「大社會(big society)」,該詞條由英國前首相戴維·卡梅倫在競選中首次提出,主張給民眾和地方政府更多權力。2011年,「被擠壓的中間部分(squeezed middle)」被評為年度詞,用於形容生活艱辛的中等收入群體。2012年的年度詞是「一團糟(omnishambles)」,出自英國政治喜劇片《幕後危機》,意為某件事從一開始時就錯得離譜,從任何角度看都是一片混亂。「用智慧型手機自拍(selfie)」是2013年年度詞,因為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用智慧型手機自拍,並將自拍照放上網。2014年,「抽電子菸(Vape)」當選年度詞,因為越來越多名人的參與帶動了「vape」的使用。
2015年的年度詞是——emoji表情(網紅表情「笑cry」),《牛津英語詞典》對評選這個表情的解釋是:喜極而泣的笑臉(Face with Tears of Joy)。2015年冬天,記者是研究生三年級學生,曾報名參加人民日報社招聘考試,最後一道筆試論述題,就是請考生圍繞網紅表情「笑cry」當選年度詞談見解。
「國外對年度新詞語的收集整理是有傳統的,詞典編纂界尤為重視。」劉中富說,發布年度詞彙的做法大概始於2006年的《牛津英語詞典》。國內很快跟進,開始發布年度字詞,且名目不一,比如年度漢字、年度流行語等。
王硯文對此表示贊同,據其了解,年度詞彙盤點早在多年前就已出現,不過之前影響範圍較小,僅出現在關注語言現象的科研機構或雜誌報紙中,如《咬文嚼字》雜誌,該刊每年都會在年底發布該年度的「十大流行語」。而近年來,隨著網絡的普及、信息傳播渠道的增加,人們對社會現象尤其是語言現象的關注也大大提升了,因此有更多媒體和機構加入到年度詞彙盤點的活動中,並期待獲得大眾的參與和品評。例如在12月初,《語言文字周報》在其官方公眾號發布了「2020年十大網絡流行語海選活動」,誠邀網友踴躍參加;隨後在12月16日,其編輯部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公布評選結果。
從專業範圍到大眾視角,語言生活正積極地走入百姓的日常,逐漸成為人民在文化追求方面的關注焦點。王硯文說,正如《語言文字周報》的編輯所言,對年度語言詞彙盤點是一次「語言生活的民主會」,它取之於人民,真實地反映了一年以來人民的生活狀況。
「我們是語言的欣賞者」
12月28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新聞傳播中心聯合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推出「嚴」「一體推進」「政務處分法」「受賄行賄一起查」「主動投案」等2020年度十大反腐熱詞。「盤點年度詞彙」已成為不少部門年底的「規定動作」,對此,劉中富表示,這是因為大眾樂於關注,是回顧年度社會生活重要事象的構成部分,此外,發布單位能實現宣傳的目的,引起更高的關注度。
王硯文認為,出現「盤點年度詞彙」現象原因有二:從專業的角度來看,相關國家語言觀測機構需要對此類現象作出總結,記錄語言發展的態勢。此外,學界有大量關注語言現象的研究者,此類盤點為研究提供資料和幫助。從大眾的角度來看,隨著生活質量和文化水平的提升,人們不僅只滿足於物質層面的需求,還出現了對於文化層面的追求,並且願意主動參與到社會文化建設的討論中。
「可以說,盤點的不僅是詞彙,還有一年來的文化生活情況。」王硯文說,公眾對年度生活的期待說明了大家對語言的關注度明顯提升,進一步體現了語言的影響力顯著提高。其實語言現象本就不是象牙塔中的小眾事物,而是我們分分秒秒、日日月月都會接觸到的。希望有更多的人來關注、討論年度詞彙,關注語言生活。「我們不僅是語言的使用者,也是語言的欣賞者。」
劉中富認為,年末公眾對發布年度詞彙充滿期待,說明發布年度詞彙已在公眾中產生重要影響,形成了期待慣性,也表明公眾存在印證自我語言感知的需求。至於公眾對年度詞彙應持何種態度,無法統一要求,各取其便就好。喜歡的就多參與,不喜歡的,置身事外即可。「本來這種活動就不具有規定性,只是一種相關機構或企業組織的民眾活動。」
年度新詞能否「存活」,需要時間檢驗。詞彙學家葛本儀先生曾提出,「詞彙是一個運動著的整體,來源於語言本身就是一個運動著的整體」,「語言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這一特點表現在詞彙的發展上更為明顯」。社會上的變化,任何新事物的出現,都會反映到詞彙中來,產生新詞。
王硯文直言,由於社會發展、新事物的出現而引發產生的新詞,如果其使用頻率一直保持活躍的態勢,則有可能會固定下來,正式成為現代漢語詞彙當中的一分子;而對於本年度新產生的網絡用語,如「奧利給」「集美」等等,這些詞語流行範圍窄,受眾群體少,使用語境也偏向於非正式的口語中,加之網絡環境日新月異,網絡用語更新換代較快,因此能不能長久留存,還要看其發展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