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與小叔子吵架,吵到眼睛瞎掉;離婚後被前夫恐嚇毆打,張女士一吃就嘔吐……這種轉換性障礙也就是俗稱的「癔症」,是由明顯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內心衝突、情緒激動、暗示或自我暗示和作用於易病個體所導致的以解離和轉換症狀為主的精神疾病。
各種不愉快的心境,氣憤、委屈、驚恐、羞愧、困窘、悲傷等精神創傷常是發病的誘因,特別是精神緊張恐懼是引發本病的重要因素。
平時情緒波動大,感情用事,表情誇張,言語行為幼稚戲劇化,情緒控制差的人在受到挫折出現心理衝突或接受暗示後,比較容易產生癔症。青春期或更年期的女性較一般人更易發生癔症。一般需要通過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
來自農村的嚴大媽,有個未成家的小叔子。小叔子平時遊手好閒,經常問嚴大媽家要養老錢。這個小叔子有一天突然要結婚了,吵著要新建個婚房,但他名下沒有宅基地,就動起了嚴大媽家宅基地的歪腦筋。這回嚴大媽忍不了,跟小叔子吵翻天,舊帳新帳一起算,吵了幾個回合後敗下陣來,突然眼前一黑什麼都看不見了。
嚴大媽輾轉到了浙大一院精神衛生科就診,魏寧醫師查看各種檢查報告確定無器質性病變,得知嚴大媽「瞎」的緣起後,讓看不見東西的嚴大媽在診間裡走幾步,嚴大媽站起來後,雙手摸索著挪動,魏寧醫師發現嚴大媽雖然看不到東西,卻能在陌生環境中下意識跨過各種障礙物,就告知嚴大媽這是轉換性障礙,俗稱癔症。
魏醫師通過對嚴大媽心理疏導後,用語言暗示嚴大媽經過治療,她的視覺功能可以完全恢復,嚴大媽深信不疑,再掛了一瓶所謂的「特效藥」——生理鹽水後,魏醫師告訴她治療結束後,嚴大媽突然摸著兒子的臉,興奮地喊著:「兒子,媽能看到你了!」
「我只要吃飯喝水過不了幾分鐘就會開始吐,吃下去的都吐空。胃鏡也查過,沒問題。」另一位就診的張女士邊說邊用雙手反覆擺弄著胃鏡報告單。
在任菁菁醫師的仔細詢問下,張女士說離婚半年來,前夫不間斷對她進行恐嚇:持刀在她家門口等候,跳窗進入她的臥室威脅等等,甚至對她進行毆打……
最後,任醫師耐心地告知張女士和她的家屬,嘔吐的原因正是前夫的種種行為給她帶來的焦慮感,心因性嘔吐。
心因性嘔吐就是神經性嘔吐,是一組自發或故意誘發反覆嘔吐的精神障礙,嘔吐物為剛吃進去的食物,是轉換性障礙的一種,就是大家說的癔症。
張女士經過藥物、心理治療後,吃飯喝水已經沒有嘔吐症狀了,生活也慢慢地回到正軌上。 本報記者 張苗
本報通訊員 王蕊 金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