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地鐵爆炸引慌 警方提醒乘客坐地鐵七注意

2021-01-09 搜狐網

  你會看到成百上千的人像追罪犯一樣趕地鐵;你會發現,身體和身體是完全的親密接觸,男女老幼肩並肩,腿挨腿,你甚至要呼吸著別人的呼吸……——有人這樣形容高峰時的地鐵

  A遇到地鐵火災

  據北京市公安局地鐵分局工作人員介紹:遇到火災的時候,廣大乘客首先要鎮靜,不能慌亂,第二要服從站臺工作人員的指揮;第三要按照疏散指示標誌安全的疏散。地鐵都設有足夠的安全設施,但為了預防起見,經常乘坐地鐵的乘客還應該儘可能地熟悉地鐵站臺的環境。

  B發現危險物品

  作為乘客對這些可疑的易燃易爆物品,不要輕易地用手去觸摸,要遠離它,及時向當地警方報告。

  C不慎掉下站臺

  不慎掉下站臺時,首先應該大聲向站臺工作人員呼救,工作人員將採取停電措施救助,切忌盲目爬上站臺,以免發生觸電事故。看到有列車駛來,最有效的方法是立即緊貼裡側牆壁。因為帶電的接觸軌通常在靠近站臺的一側,注意使身體儘量緊貼牆壁以免列車剮到身體或衣物。如果物品掉到站臺下,不要跳下站臺撿拾,以免觸電或被行駛的列車撞傷,應由工作人員用專用的絕緣鉤子撿拾。

  D不得不面對擁擠環境時

  在不得不面對擁擠環境時,不妨適當轉移注意力,想想要做的事或未來打算;做些腹式深呼吸,可降低焦慮強度,呼吸頻率在每分鐘4~5次即可;如果有同伴,不妨多做些交流。

  E遇到毒氣襲擊

  當地鐵有毒氣襲擊的時候,因為毒氣可能會相互擴散,乘客一定不要慌張,聽從指揮員指揮,用手絹或衣服堵住口鼻,沿著疏散方向進行逃生。在躲避毒氣襲擊時,乘客還要判斷毒源,並迅速向遠離毒源的方向逃跑。

  F在車廂內出現虛脫症狀

  早上乘坐地鐵時,如果早飯吃不好或晚上沒睡好,加之車廂內擁擠、氧氣稀薄,很可能會產生虛脫。虛脫髮生時,會出現面色蒼白、虛汗淋漓、頭昏眼花、噁心嘔吐、心跳加快、嚴重時會引起血壓下降,如果出現上述症狀,最好能坐下休息,或者就近購買電解質平衡水(運動飲料)。

  地鐵作為一種先進的交通工具而受到現代人的青睞,從莫斯科地鐵爆炸為恐怖事件看如何安全健康乘地鐵?地鐵,往往是城市客流量最密集的地方之一。有人這樣形容高峰時的地鐵:你會看到成百上千的人像追罪犯一樣趕地鐵;你會發現,身體和身體是完全的親密接觸,男女老幼跟你肩並肩,腿挨腿,你甚至要呼吸著別人的呼吸……

  莫斯科有全球最繁忙地鐵系統

  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兩座地鐵站29日早晨客流高峰期遭遇連環爆炸,凸顯這一全球最繁忙地鐵系統安保難度。

  莫斯科地鐵系統由12條線路和大約180個車站組成,幾乎覆蓋全城,線路總長接近300公裡。

  地圖顯示,莫斯科地鐵線路大致呈輻條狀分布,多數線路經過市中心,延伸至市郊。莫斯科地鐵為全球造價最高、客流量最大的地鐵系統之一。這一地鐵系統工作日日均載客超過700萬人次,上下班高峰期發車間隔不到兩分鐘,繁忙程度僅次於日本首都東京的地鐵系統。

  進站口一般不設安全檢查儀器

  莫斯科地鐵建於1935年。今年5月15日是莫斯科地鐵建成75周年紀念日。

  莫斯科地鐵管理部門定於今年1月至5月間每月在各地鐵站售票處發售一批不同主題的紀念票,紀念莫斯科地鐵籌建過程中的重要事件。本月發行的紀念票以莫斯科地鐵配備安全系統75周年為主題。

  自2004年遭遇兩起致死數十人的恐怖襲擊以來,莫斯科地鐵系統加強安保措施,包括在每座地鐵站部署警察晝夜巡邏和配備警犬嗅探爆炸物等。

  莫斯科地鐵進站口一般不設安全檢查儀器,對進站乘客採取「抽檢」的安檢方式。安檢人員如果發現形跡可疑或攜帶可疑物品者,會要求對方接受儀器檢查。

  29日,俄羅斯安全調查機構發言人弗拉基米爾·馬爾金表示,此次爆炸源於兩名女性乘客在列車上引爆隨身攜帶的爆炸物,不知她們如何逃過安檢。

  對症下藥

  各國改善地鐵環境有高招

  地鐵的擁擠讓人無可奈何,與此同時衍生的環境問題更給健康增添了隱患,引起了各國政府的重視。

  日本東京:高峰期設置女性專用車廂

  日本東京是全球人口密度很高的城市,這座城市裡有著20多條地鐵線路。

  為緩解人多擁擠,相關部門採取了很多措施——上下班高峰時,地鐵工作人員會把車廂裡的座椅折起來,以騰出更多空間供人站立。東京銀座車站有3條地鐵交叉,33個出入口,做到了很好的分流。

  此外,為了避免由於人多擁擠,導致女士們遭受非禮,日本地鐵專門在上班高峰時期設置了女性專用車廂。

  英國倫敦:線路引進程控信號系統

  英國倫敦的地鐵承擔了全市45%的公交客運量,地鐵裡自然擁擠不堪。

  座位滿了,人們就只能側著身子擠在對面坐著的人的膝蓋之間。由於這種「親密接觸」在英國人看來不太「體面」,因此,很多人寧願站在車門口,也不願走到狹窄的車廂深處。

  前些年,「髒、亂」是該市地鐵給人的第一印象。由於只有部分站臺有垃圾桶,車內又沒有扔垃圾的地方,因此很多人隨手把垃圾丟在座位後面。由於地鐵建設高峰在上世紀30年代,並未考慮到裝空調的需要,因此,2006年夏天,倫敦地鐵溫度曾高達47攝氏度。

  這幾年,倫敦交通局一直努力改變倫敦地鐵環境。如計劃在所有線路引進程控信號系統;嘗試在部分線路實現無線通信信號覆蓋;爭取在2020年讓100個站臺實現殘疾人無障礙通行。

  美國華盛頓:靈活定票價

  美國華盛頓則靈活定票價。

  上下班尖峰時間的票價要比正常票價高出1/3左右,以此來引導那些沒有急事的人乘地鐵時錯開尖峰時段。

  匈牙利布達佩斯:按天調整發車頻率

  匈牙利布達佩斯則按天來調整發車頻率,工作日與休息日的發車時間及頻率有很大區別,一天當中,各個時段發車頻率也有所不同。

  如每天上下班尖峰時間,地鐵是每2分鐘左右就有一趟;晚上8時以後等車時間則為15~30分鐘。

相關焦點

  • 莫斯科地鐵神奇一幕:兩人抬著棺材坐地鐵
    【環球網報導 實習記者 崔天也】本周,兩個俄羅斯人抬著棺材走進了莫斯科的地鐵,嚇壞了乘客們。有人拍下了這神奇的一幕,視頻迅速在網絡上走紅,俄羅斯RT電視臺4日報導了這件事。據報導,此事發生在了莫斯科的新科西諾(Novokosino)地鐵站。
  • 莫斯科地鐵站像藝術館 新加坡坐地鐵喝水要挨罰
    「其中一條線路很特別,地鐵的車廂只有兩節,還是無人駕駛。這條線路經過我家附近,我經常坐,感覺就跟坐公交車似的。這裡的地鐵站不像北京的地鐵站那樣,到處都是廣告,每個都有自己的裝飾風格,看起來很舒服,有的裝飾玻璃就像教堂裡那種帶著彩繪的玻璃一樣,地鐵裡面,手機是沒有信號的。
  • 地下的「時空隧道」:莫斯科地鐵也曾神秘失蹤過?
    流言: 「1975年4月1日晚上21點16分, 莫斯科一輛滿載著乘客的地鐵列車離開白俄羅斯站向前駛去,本來只需間隔14分鐘便可到下一站紅色布萊斯諾站。然而,14分鐘過去了,紅色布萊斯諾站卻始終沒有見到這輛列車進站。它似乎消失得無影無蹤。地鐵管理人員慌了手腳,急忙將整個地鐵的運行中斷。
  • 莫斯科地鐵神秘失蹤案 14分鐘乘客竟全部失蹤
    莫斯科地鐵神秘失蹤案 14分鐘乘客竟全部失蹤時間:2015-12-15 10:51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莫斯科地鐵神秘失蹤案 14分鐘乘客竟全部失蹤 世界上也有很多離奇事件發生在地鐵中,比如1975年發生的莫斯科地鐵神秘失蹤案。
  • 莫斯科地鐵
    目前,莫斯科共有12條地鐵線,188個地鐵站,平均運行速度為每小時41.6公裡,最短的列車間隔只有90秒,每天運載乘客量超過900萬人次,莫斯科城市客運量的56%是由地鐵完成的。此外,莫斯科地鐵站中的交通標識十分發達。如果在莫斯科街頭迷了路,只要一下地鐵,就能立刻清楚地辨析出自己所處的位置。莫斯科地鐵的魅力遠不限於交通的便捷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其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上。
  • 莫斯科地鐵世界上最漂亮最豪華的地鐵
    莫斯科地鐵,全稱為列寧莫斯科市地鐵系統被公認為世界上最漂亮的地鐵地鐵通道按運營路線長度為全球第五大地鐵系統,按年客流量為全球第四繁忙暨亞洲以外第一繁忙的地鐵系統。1935年5月15日,蘇聯政府出於軍事方面的考慮,正式開通莫斯科地鐵。
  • 莫斯科地鐵啟用新一代列車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今年10月,首列「莫斯科-2020」新一代列車駛上莫斯科地鐵環線。新車車門和車廂間通道更寬敞,大型交互式顯示屏幫助乘客避免坐過站。我們的記者有幸成為體驗新列車的首批乘客之一。 安靜快捷 莫斯科地鐵環線「白俄羅斯站」的一個尋常夜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乘客並不多,但站臺上並不空曠。突然,人們活躍起來,目光被一列新車吸引。列車幾乎悄無聲息地從隧道中駛出,幾乎完全由玻璃製成的寬闊車門向兩側平緩打開,綠色閃光帶提示乘客可以上車。
  • 1975年莫斯科地鐵離奇失蹤案 真相驚人!地鐵在白俄羅斯站失蹤!!!
    下面我們再去回顧一下莫斯科地鐵失蹤案到底是怎麼回事?  事情經過:1975年4月1日晚上21點16分,莫斯科一輛滿載著乘客的地鐵列車離開白俄羅斯站向前駛去,本來只需間隔14分鐘便可到下一站紅色布萊斯諾站。然而,14分鐘過去了,紅色布萊斯諾站卻始終沒有見到這輛列車進站。它似乎消失得無影無蹤。
  • 莫斯科「地鐵失蹤案」的地鐵,原來開進了這裡
    傳得沸沸揚揚的莫斯科地鐵失蹤案,是1975年在莫斯科發生的一件不可思議的事——開著開著的地鐵,突然失蹤了!後來,經過多方調查論證,終於搞清楚了地鐵的去向。莫斯科地鐵當天晚上21點16分,一列地鐵從白俄羅斯站駛向布萊斯諾站。這兩個站點之間行駛時間大概需要14分鐘。誰知這列地鐵在14分鐘內,卻載著滿車乘客突然消失,從人間蒸發了。
  • 未解之謎:1975年莫斯科地鐵案數百乘客無故失蹤,竟是時空穿越?
    其中最受人關注的大概就是「1975年莫斯科地鐵消失事件」。據傳聞稱,在1975年4月1日晚上9點16分,一輛載有200名乘客的「地鐵」鐵列車離開站向前駛去,本來只需間隔14分鐘便可到下一站紅色布萊斯諾站。然而,14分鐘過去了,紅色布萊斯諾站卻始終沒有見到這輛列車進站。它似乎消失得無影無蹤。事情發生後,地鐵管理人員慌了手腳,急忙將200公裡的整條線路全部停止運行。
  • 記者打卡莫斯科地鐵:這究竟是坐地鐵,還是藝術旅行
    但如果這個地鐵是座地下宮殿呢?那就值得花上一天時間,遁地而下,莫斯科地鐵就有這樣的魔力。  進入莫斯科地鐵,除了空間的轉變,這座從1935年開始建設並不斷修繕的全世界最漂亮的地鐵系統還可以讓你回到前蘇聯時期,體驗從前蘇聯時期到現代俄羅斯的發展歷程。
  • 莫斯科地鐵神秘失蹤,消失的乘客都去哪了?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莫斯科「地鐵失蹤案」,只聽名字就覺得很不可思議,一輛列車怎麼可能會憑空消失呢? 下面讓我們先來看看莫斯科「地鐵失蹤案」到底是怎麼回事,1975年4月1日晚上21點16分,一輛滿載著乘客的地鐵列車離開白俄羅斯向下一站駛去,下一站叫做紅色布萊斯諾站,本來只需要
  • 30名「喪屍」坐武漢地鐵嚇壞乘客 網友譴責太驚悚(圖)
    圖為:「喪屍」坐武漢地鐵正當你乘坐地鐵時,眼前卻突然出現一張血肉模糊的9月10日下午4點,某形象藝術培訓學校的30名學生裝扮成「殭屍」乘地鐵,由於其逼真的喪屍妝面效果,不少乘客被嚇得失聲尖叫、紛紛躲避。此事上傳微博後,引發眾多網友圍觀,部分網友稱此行為刺激好玩,但多數人認為此舉易引發恐慌,行為藝術應注意場合和尺度。
  • 1975年莫斯科一列地鐵神秘消失?究竟去了哪裡?
    1975年4月1日,在莫斯科的一座地鐵站,擁擠的人群正在等待著下一班地鐵,時間一點點流逝,地鐵卻始終不出現,最終焦急的工作人員被迫無奈只好暫停了這條線路的工作並隨後聯繫警方
  • 1975年莫斯科地鐵恐怖失蹤案靈異事件
    1975年某天晚上21點16分,莫斯科一輛滿載著乘客的地鐵列車離開白俄羅斯站向前駛去,本來只需間隔14分鐘便可到下一站紅色布萊斯諾站
  • 莫斯科地鐵故障滯留隧道 乘客受困逾3小時後被疏散
    中新網5月22日電 據俄羅斯衛星網22日報導,俄羅斯莫斯科市交通運輸和道路基礎設施局負責人馬克西姆利克蘇託夫5月21日向記者表示,莫斯科地鐵乘客為了從隧道內的故障列車中疏散,等待了3小時20分鐘,現在所有乘客已經上行到地面。
  • 盤點近年來國外地鐵爆炸案
    2017年2月8日晚,法國首都巴黎地鐵的一個車站發生的爆炸,有媒體稱,爆炸導致至少8人受傷。警方確認爆炸是由技術故障引發,而非故意襲擊。2016年3月22日,發生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機場和地鐵站的兩起襲擊造成32人死亡,300人受傷。2015年12月1日,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堡一個地鐵站附近一號傍晚發生炸彈爆炸,最少五人受傷。
  • 話說1975年莫斯科地鐵神秘失蹤事件
    莫斯科地鐵失蹤案是指1975年4月1日,莫斯科的地鐵裡發生了一件不可思議的失蹤案。事件過程 那天晚上21點16分,一列地鐵列車從白俄羅斯站駛向布萊斯諾站。只需要14分鐘列車就可抵達下一站,誰知這列地鐵車在14分鐘內,載著滿車乘客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列車與乘客的突然失蹤迫使全線地鐵暫停,警察和地鐵管理人員在內務部派來的專家指揮下,對全莫斯科的地鐵線展開了一場地毯式的搜索。但始終沒有找到地鐵和滿列車的幾百名乘客。這些人就在地鐵軌道線上神奇地失蹤了。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地鐵是世界上運營裡程最長的地鐵之一,總長度超過200公裡。
  • 去莫斯科為什麼一定要坐一次地鐵?
    留學生一體化服務——免聯考費用低 校友聯誼推薦就業01莫斯科地鐵規模最大/效率最高的地鐵之一一共有12條線路,全長333公裡,每個工作日都要接待大約8-9百萬人次02莫斯科地鐵公認最漂亮的地鐵地鐵站風格獨特,造型各異,美輪美奐,全部由國內最著名的設計師設計。在近200多個地鐵站中,絕找不出兩個相同的。地面多由大理石,花崗巖鋪就,牆壁裝飾著大型壁畫,大廳擺放著各種各樣的浮雕,宛如一座富麗堂皇的地下藝術殿堂。
  • 南京地鐵安檢升級逢包必檢 乘客拒檢或將拘留
    警方表示,亞青會期間地鐵的安保工作非常重要,安檢是為了保障公共安全,此前北京、上海、瀋陽都有地鐵乘客因拒絕安檢被拘留的先例。希望乘客能自覺接受安檢,不要攜帶違禁品進站。  南京地鐵警方表示,北京、上海、瀋陽等地都發生過乘客拒絕配合警方安檢,而被依法拘留的事情。由於南京地鐵安檢前期主要採取民警人工抽檢,安檢力度和強度都不是很大,因此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生過乘客拒絕安檢的情況。但從8月開始的升級安檢,將採取人人必檢、逢包必檢的安檢力度,而且為期一個月,如此高強度長時間的安檢也希望能得到乘客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