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西王母的最早文字記錄是《山海經》。《山海經》提到西王母一共有三處,具體如下:
又西三百五十裡,日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西次三經》)
西王母梯幾而戴勝,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在崑崙虛北。(《海內北經》)
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日昆食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豹尾,穴處,名日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大荒西經》)
《大荒西經》中還有一處只提到以它的名字為名的山,沒有西王母的具體描寫,即,。有西王母之山、壑山、海山。先看《山海經》裡西王母的形象,【豹尾】,【虎齒而善嘯】,【人面虎身】,【蓬髮戴】——一拖著一條豹子尾巴,露著兩排虎牙,甚至是人的面孔、老虎的身子,經常發出像老虎那樣的聲音,滿頭亂尹卜塥看玉闃的髮飾,還有一隻三青鳥專門為它取食送飯「人半半獸」。
接著看它的居處:「穴處」,即住在山洞裡,山洞的下面有條名叫弱水的河環繞著,外面是一座「火焰山」。再看它的職司。司天之厲及五殘,即掌管瘟疫、疾病、死亡刑殺的職責。
五殘:是一種妖星、兇星,是不祥之兆。《開元佔經.妖星佔》有【五殘佔】引用各種佔星書備述「五殘」的妖異,如《河圖》:五殘主奔亡。又說:五殘出,四藩虐,天子有急兵。《春秋合成圖》:五殘,主乖亡。《黃帝佔》:五殘出,則兵大起,其出也,下有喪,北出,則東北方失地。《史記正義》:五殘······見則五分毀敗之徵,大臣誅亡之象。《山海經》所謂西王母司五殘,即主管五殘妖星以降災於人類——以與人為敵為天職是妖的本性特徵。
西王母「其狀如人」,加上它的職司,充分體現了在人們的觀念中,妖是獨立於人之外的一種具有生物特徵的形象,存在於另外的世界之中······幹擾、破壞人們的生活。西王母人形、虎齒、豹尾、人面虎身等半人半獸的形象。說明它性格狡詐、善於變化,這也是妖的一大特徵。
西王母所居之處材萬物盡有,妖的貪婪之性一語道盡。關於《山海經》中的西王母,有人認為它是眾神之首,有人認為它是某一遠古部落首領,筆者也曾認為它是一位女性山神。但經過這些年的潛心研習,基於妖怪精故事最新分類標準和上述分析,筆者更傾向於將《山海經》中的西王母(僅指《山海經》中的西王母形象)定性為妖,而且是"萬妖之母。——因為它是《山海經》中名頭最響的一位。
妖本來就是人們主觀意識的產物,並非客觀的存在物。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認識、意識也會逐步改變,故妖的定義沒有一定標準。這就是井上圓了先生這段話的主旨。正因為妖"隨人與世而變遷······昔日之所妖怪,今日不妖怪之。,西王母的形象和身份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世事的更迭,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西王母傳說演變的軌跡十分顯著。兩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是西王母傳說演化的重要階段。其間,人們把西王母傳說和周穆王、漢武帝聯繫起來,其形象逐漸人格化、傳說故事化,其中周穆王和西王母在瑤池相會的故事廣為流傳,影響很大。道家把西王母納入道教體系後,其形象逐漸完善,從半人半獸一躍成為美貌絕世的女仙——王母娘娘。也就是說,漢魏六朝這一時期完成了西王母從。萬妖之母。到。群仙之首"的演化過程,此乃後話。
更多精彩故事推薦
民間傳奇故事:畫中緣
民間禁忌故事:燒冥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