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電視劇榜單真是相當熱鬧。有像正午陽光的《清平樂》和於正的《鬢邊不是海棠紅》這樣未開播就宣傳得轟轟烈烈,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大劇;也有像《我是餘歡水》和《龍嶺迷窟》這樣用整篇的快節奏和高等場面吸引萬眾追捧的短劇集;還有得到官方支持和金牌編劇坐鎮的《獵狐》,讓不少網友幸福地抱怨道「最近追劇追得有點撐」。就在這種熱鬧中,卻有一部港劇在幾乎沒有前期宣傳的基礎上於「燈火闌珊處」悄然登場,而且在登場後迅速以豆瓣評分8.8的高分,以一騎絕塵的姿態成為國產劇的口碑之王。這便是林保怡總監製並出演的電視劇《嘆息橋》。
那麼,這部只有15集的《嘆息橋》到底牛在哪裡?為什麼這麼多人對其讚不絕口呢?
首先是演員陣容牛。本片的監製和主演林保怡大家只要是追過港劇的人一定不陌生。他是《金枝欲孽》裡的孫白楊,《珠光寶氣》中的高長勝,還有許多TVB劇集中的男主角。這是他離開香港TVB後自己做總監製的第一部作品。雖然非TVB製作,但以他在TVB贏得的人氣,這次在《嘆息橋》中的演員也全都是人們熟知的香港老戲骨,比如周家怡、伍詠薇、秦沛等。
由於這部片子採用的是多人物多視角敘事,所以其中每個人物在不同的敘事視角下都都要演出不同的狀態。比如伍詠薇所扮演的梁淑媛和兒子鍾家俊之間的互動。在以梁淑媛作為主視角人物時,她並不覺得自己有完美主義強迫症,反倒是覺得兒子鍾家俊有嚴重的心理問題,老是在把家裡的東西儘量保持整整齊齊。而當兒子鍾家俊作為主視角人物時,有強迫症、時時刻刻都處在心理崩潰邊緣的卻是母親梁淑媛。於是這就給演員的表演提出了巨大挑戰。同一個場景不僅要表演兩次,而且兩次的人物狀態還要截然不同。但TVB的老戲骨不愧是老戲骨,表演非常流暢,沒有絲毫過分的表情動作,卻能讓人明明白白地看到兩種完全不同的狀態。
僅欣賞演員的演技就夠牛了。但還牛不過劇本。
對於這個電視劇,有些網友在第一集的短評中評價其不知所云,然後馬上有人反駁那是智商不夠。《嘆息橋》這部作品屬於看第一集有點莫名其妙,看第二集,咦,有點意思,到第三集就停不下來,非要一口氣追完的那種劇。
喜歡看電影的朋友,一定繞不過一部經典之製作,那就是昆汀第一部衝擊奧斯卡的電影《低俗小說》。其中的環形敘事的電影表達方式到如今早已成為世界各地電影學院的經典教材。環形敘事屬於那種玩得好就精妙無比,玩得不好就一塌糊塗的高難度電影敘事手段。它不僅考量的是導演對故事整體的把控力,更考驗前期的人物設定和後期的剪輯製作。
《嘆息橋》恰恰是一部故事精巧、攝影、剪輯俱佳的神品。
如果你聽說過或看過芥川龍之介的《竹林中》和黑澤明的電影《羅生門》,那麼你就知道,要從不同人物的視角敘述同一件事,那麼就必須對每個人物的敘述重點有所取捨,這樣才不會讓觀眾覺得是一種無聊的重複,而變成一種相互映照與補充。這種映照與補充所採用的口吻和語氣的不同,會讓一個簡單的故事變成一個燒腦的遊戲。其中混雜的真真假假,讓你不得不反反覆覆重新回去看。
《嘆息橋》的第一集到第四集按照李子勇、胡啟源、何樂兒和方小薇這樣的順序,講述何樂兒在李子勇和胡啟源兩個男人之間搖擺不定的感情。從第七到第十是按照胡啟源、何樂兒、李子勇和方小薇這樣的順序,講述何樂兒和胡啟源對於婚姻的選擇和思考。第十二到十五集用同樣的順序講述了四個主要人物最後的人生結局。然後中間的第五、六和十一集則從梁淑媛、鍾家俊的旁觀者視角對主線人物的故事進行必要的補充。於是就何樂兒為什麼會選擇與自己並不十分滿意的胡啟源結婚,以及李子勇為什麼會與方小薇錯過的原因,有了一場如同法庭辯論般的精彩。不知不覺中,就會將觀眾帶入開始參與劇情形成獨立的判斷。
除了環形敘事外,如果你恰巧還看夠或聽說過韓少功的《日夜書》,你就會發現,其實每一集又在在重複另一種敘事的對比,那就是當年與現在。在自然狀態中,所有人的生命都是線性發展的,沒有時光可以倒流。但在劇中,卻將當年與現在兩個時空中主人公們發生的命運交織並行起來,形成平行宇宙,然後用一首主題曲和不斷閃現的半張臉作為屏風,讓人仿佛看到的是兩個空間中的兩條故事線,但又其實是同一撥主角。通過這種平行宇宙的對比,命運的捉摸不定和不可抗拒,讓每個人物的故事都耐人尋味。
不僅如此,每集開始時特意拋出的主題詞,比如懷疑、迷茫、情義、妥協等,與每集的敘述人相對應後,你又會發掘出每個人物走向最終命運的心路歷程。比如屬於胡啟源的三個詞:妥協、責任和取代,便將胡啟源這個人無被嚴苛的母親管教得失去自我,想擺脫控制,卻有擺脫不了對強勢女性心理依賴的矛盾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
從小母親對於胡啟源就是一個既依賴又恐怖的存在。他在母親面前動輒得咎,處處被訓斥得一無是處,毫無一點人身自由。於是讓他漸漸變成了一個庸碌無為、毫無主見的男人。但母親帶來的這種壓抑感又讓他渴望自由,渴望女性對他的臣服。於是只要有女性對他表示關心,他便會像逃離監獄一樣逃離母親,希望與這個女性發展親密關係。但可惜的是,他雖然擺脫了母親,但卻似乎總擺脫不了女性對他的管束。不管是何樂兒還是梁淑媛仿佛都成了母親的翻版,在所有的親密關係中,他都感到不斷來自親密關係對象的指責和挑剔,於是心中的壓抑感日益強烈。最終這種壓抑感釀成了他最終謀殺嶽父的慘案。不得不說,該劇的編劇黃綺琳作為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的藝術學碩士真的是個心理表達的高手。對畸形戀母情結所造成心理狀態的表現完全可以充當心理學院的分析案例了。
還有一個十分有趣的手法,就是在每次人物表達內心時,用的不是畫外音,而是讓演員對著鏡頭,也就是對著屏幕前的觀眾說話,表達此刻心中真實的想法。這種人物脫離場景直接與觀眾對話的方式借用自戲劇舞臺。讓一個角色帶著劇中人身份突然跳出劇中場景與臺下觀眾對話,突然之間便將臺下的看客,變成了劇中人傾訴的對象,成為了劇中的一部分,甚至掌握了比劇中人更多的信息。於是讓我們眼睜睜地看著劇中人滑向自己的宿命卻無法施與援手,也就帶來了更強烈的心靈震撼。
最後不得不說一說這部劇的攝影。那些室外的場景每一幀拿出來都可以成為經典的攝影構圖,充滿了靈氣和思想。而室內場景中則巧妙地利用各種鏡像、倒影、前景遮蔽這樣的鏡頭語言表達出柏拉圖經典的哲學概念「洞穴理論」。所謂洞穴理論說的是原始人在山洞中看到的只是火把投射在巖壁上的影子,而難以看到事物本身。每個人物所看到的事情都只是真實情況的一部分,而所講述出故事也是有所隱瞞,被自己的思想意識加工過的。洞穴理論的運用在不斷地提醒觀眾,你看到的不是真實,只是真實的影子。它可能被誇大,被扭曲,被加工。那麼反觀我們自己的生活也何嘗不處在這樣的遮蔽中呢?
這種對生活對人性對心理剖析的深度讓每個能堅持看到第二集的人都會選擇繼續看下去,在不同視角中與角色一起追問生命的真實和情感的真實,都會從每個人物的敘述中看到自己的影子,達到深度共情。如果你還沒看過那就趕緊去體會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