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 我還可以再搶救一下|量子多體中的吶喊與彷徨之七

2021-02-20 中國物理學會期刊網

忙於寫論文、發論文的中國物理學家們,一定要具備很好的心理素質才能在我們神奇的行業裡生存。套句時下流行的話,就是需要抱著「 editor 和 referee,我覺得我還可以再搶救一下」的心態。究其原因,與目前的評價制度(見本專欄文章《量子多體中的吶喊與彷徨之五:南方的動力學平均場》[1])不無關係。在我們的行業中,評定帽子、經費、職稱、待遇等等,其實都是在數文章,而且文章的檔次有明細的區分,作者在文章中的排名和貢獻也有明細的區分。一個比較尷尬現實就是,如果一個作者不是某篇文章的第一個作者或者通訊作者,那麼這篇文章在被各路用人單位和專家們評審的時候,基本不能算作此人的工作,相信讀者諸君中的作者和評審專家們,都會對此現象發出會心的微笑。

正是這樣的現實,讓有的從業人員從原本充滿希望、認為自己能改變世界的年輕人,變為遭遇挫敗後和在挫敗中仍需繼續掙扎的中年人。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和現實,掙扎中的人們仍在努力地追求在影響因子高的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從 Nature,Science,到各種所謂牛刊。行業內的諸多有識之士也都看到了這樣的問題,反覆撰文呼籲改變,眼前的如文小剛老師寫的《感謝 PRB 》[2],劉俊明老師寫的《 那神一般的PRB 》[3],以及翁羽翔老師寫的《 一篇論文背後的故事》[4] ,都是激濁揚清以正視聽的好文章,值得大家反覆閱讀。但是環境的變化、心態的變化是長期的過程,到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夠真正心平氣和地去評價一篇好的 PRB 文章,到什麼時候我們才可以把在文章中沒有打著星星、雙星星、打著劍號、雙劍號的作者的貢獻也能用合適的方式體現出來,是一個上至體制內的成功者、規則制定者,下至掙扎中的中年人和剛剛入門的從業者,還有在門口徘徊的真誠的青年們,都要認真思考的問題。起碼目前來看,還沒有好的解答。

那麼還是回到文章本身吧。其實嘗試給高級的刊物寫文章,本身就是很刺激的事情,因為這是近乎賭博的很有隨機性的活動。首先要過編輯 (editor) 這一關,往往越高級的刊物, editor 的權力越大,也就是說, editor 可以直接拒絕文章的投稿而不是發給評審專家( referee )問意見。有的刊物,其實90%的投稿就是這樣被 editor 直接拒絕掉的。而和這些刊物的 editor 打過交道的人們,其實也都慢慢摸出了他們慣用的一些套路,相信讀者諸君中一定有不少收到過這樣的八股拒信,

「In the present case, we have no doubt that your (此處 copy 文章標題或者摘要) will be of interest to fellow specialists, I am sorry to say that we are unable to consider that these observations in themselves provide the sort of broad and arresting advances in…」

或者

「In the present case, we have no doubt that your study (此處copy文章標題或者摘要) will be of inherent interest to other specialists working in this field. I regret, however, that weare unable to conclude that the paper in itself represents the kind of substantial advance in general understanding that would be likely to excite the immediate interest of …」

翻譯就不必了,相信大家都可以看得懂。這裡的神奇之處在於上面的兩段回復是關於兩篇完全不同的文章,來自兩個不同的 editor ,但其文字卻基本相同。給人的感覺就是他們似乎只要把拒信中的「(此處 copy 文章標題或者摘要)」部分換成投稿文章的題目或者摘要,就可以直接發給作者拒掉。仿佛他們並沒有,也不需要看懂文章的內容,和這些內容背後作者們幾個月甚至幾年的艱苦努力。這樣的機械性操作,看得多了,其實暴露的是這些出版機構和機構中的 editor 們本身的知識缺陷,以及造成如此缺陷的深層商業原因。

從一個作者的角度,其實這些八股回復早就見怪不怪了。作者想看到的,是與能夠看懂自己文章的人從科學發現的角度進行交流,無論是讚揚還是指出缺點,總可以激發作者的靈感和找到新的興趣點。只是我們面對的行業現狀,使得從業人員必須能夠視而不見地忍受如上所述的八股回復,然後耐心地擺事實講道理,基本上就是對 editor 專門做一下科普宣傳,然後才有可能推動文章從 editor的手裡艱難地送給 referee 評審和提意見。此處就一定要有「我覺得我還可以再搶救一下」的精神。當文章成功地送到 referee 手中,其實科學意義上的交流才真正開始,雖然 referee 的水平也有高下——而且 editor 選擇 referee 也有很大的隨機性,這又增加了遊戲的賭博和抽獎的意味——但是如果作者足夠幸運和足夠堅持,大多數時候還是可以遇到真正的同行來提意見的。

一個科研課題,以量子多體問題為例,進行研究的時間短則幾個月長則幾年,其中的孤獨挫敗和興奮激動的地方往往很難和完全沒有相應知識儲備的人說清楚,但話說回來,科學家、科研工作者也是人,雖然其科學的發現是客觀的,但是從業人員畢竟需要有能夠深入心靈的交流,有人能夠回應他們的喜怒哀樂,有人能為他們在迷惑時、低落時、驕傲時給出鼓勵和批評。好的 referee report 就是這樣的一種互動。說一個具體的故事吧,筆者在前文中講過「正交金屬」的例子(見本專欄文章《量子多體中的吶喊與彷徨之四:歷史的終結與最後的人》[5] ),就是通過費米子與 Z2 拓撲序規範場耦合,研究超越 Luttinger 定理的新型金屬態,這樣的金屬態的比熱、磁化率、熱傳導等性質都很像金屬,甚至連導電性質都和金屬一樣。唯一不同的就是電子沒有費米面。這一物理性質只能通過將電子移進/移出的探測手段才能檢測得到(如隧穿電導實驗、角分辨光電子能譜實驗等等)。正是由於拓撲序長程糾纏,及其所導致的演生規範場這樣的新概念,使我們可以設計出這個沒有電子費米面的新金屬態,並通過嚴格數值計算驗證了設計的正確性 (背景介紹參見《金屬的油膩表叔:一個沒有電子費米面的新金屬態》[6] )。

這篇研究文章完成後,我們又發現其實正交金屬的模型還可以進行電子摻雜,在偏離半滿的情況下繼續進行蒙特卡洛計算。稍微對於量子多體蒙特卡洛計算有涉獵的讀者應該都明白,對於強關聯電子(費米子)模型,能夠在任意摻雜下進行數值嚴格計算,並且有希望得到不 trivial 的結果,都是一種求之不得的奢侈,我們自然要把如此的計算進行下去。接下來又是幾個月的計算、討論、修改、計算、討論、修改,直到大概搞清楚了摻雜正交金屬模型的相圖。我們發現,除了沒有費米面和具有費米面這兩種情況之外,摻雜正交金屬還可以給出銅基超導系統在贗能隙區域中常見的費米弧(Fermi arc)狀態,也就是斷裂的費米面,如圖1所示。

圖1 (a)摻雜正交金屬模型中計算所得費米弧。圖片中的區域為正方晶格的布裡淵區,亮色的數據是蒙特卡洛虛時格林函數近似單粒子譜權重的結果。這裡的數據顯示費米面發生了斷裂,違反Luttinger定理;(b)正方晶格普通金屬的費米面譜權重,費米面完整,滿足Luttinger定理[7]

懷著激動的心情,我們準備好文章的稿件[7],投稿給某高級刊物。不出所料,第一步就被 editor 用上面類似的八股拒了回來,好在我們早有心理準備,遂拿出「可以再搶救一下」的態度,擺事實講道理說動 editor 送審。個把月後收到兩位 referees 的評審意見,都很中肯,可以看出其中一位基本明白了我們文章的重點,提的問題是關於我們的工作和之前文獻的關係等等,都有見地也容易回答。另一位提出的問題則尖銳一些,但是我們細思之下卻覺得很有啟發。比如這位先生/女士,提出如圖1中的虛時格林函數數據其實只是理論上的近似,並且是在一個有限的尺度下得到的(晶格尺度 L = 20,模擬溫度 T = 1/20),我們的結論在 L 趨於無窮和 T 趨於0的熱力學基態極限下會怎麼樣呢?比如說,會不會費米弧其實是正交金屬狄拉克錐摻雜之後的圓圈截面,而不是斷裂的費米面,只有當溫度繼續降低和系統尺度繼續增大的時候圓圈才會顯現?這確實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我們在準備文章的時候,只顧著大談此處蒙特卡洛計算在技術上的進展(比如此處規範場的蒙特卡洛更新牽扯到5×5的矩陣元變化,而不是傳統的1×1,這個很有意思)和規範場去禁閉和湧現分數化激發與它們之間的耦合所帶來的理論新意,這已經是水能載舟、亦可賽艇( exciting )了,的確沒有考慮再把計算往前推進。

圖2 摻雜正交金屬模型中計算所得費米弧。左為 L=20 的溫度外插結果,右為 L=24 的溫度外插結果,從左到右,費米弧越發明顯,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費米弧不是原本模型中正交金屬狄拉克錐簡單摻雜所產生的閉合圓圈,而確實是費米面斷裂的行為

這樣的專業問題啟發我們繼續完成新的計算,當然此處的量子蒙特卡洛計算複雜度是系統尺度的一個很高的冪律,起碼正比於(L6*1/T ),即接近7次方的增長。所以當L從20增長到 24,溫度從1/20降低到1/24,我們所要付出的努力最少是原來的 (24/20)7~ 4 倍,但是為了回答 referee 專業的問題,這樣的付出我們是心甘情願的。於是又是幾個月的計算、討論、修改,在自己計算能力能夠承受的範圍內,對新數據進行了系統的分析,結果如圖2所示。我們首先在每個固定的系統尺度 L 下,對虛時格林函數進行了溫度的外插,然後再比較如是操作之下,格林函數的結果隨著 L 的變化。這樣看起來,費米弧隨著溫度的降低,其單粒子譜權重不但沒有減少,反而越發地明顯;而且隨著系統尺度的增大,費米弧的動量點並沒有閉合成為摻雜狄拉克錐對應的圓圈。也就是說, Luttinger 定理在這裡是確確實實被超越了,Z2規範場和正交金屬物質場的耦合,通過量子蒙特卡洛的嚴格晶格計算,給出了只具有部分費米面的新奇金屬態,這是令我們十分激動的結果。 

在 referee 問題的激勵下,我們還趁勢將相圖又掃了一遍,發現其實在拓撲序消失的地方,也就是規範場發生禁閉相變之處,也是超越 Luttinger 定理的費米弧退化成遵守 Luttinger 定理的完整費米面的地方,系統突然具有了很強的超導不穩定性,這越發地和高溫超導相圖具有了在現象學上的相似之處。如此豐富的現象,我們正在進一步探測下去。很難想像,如果沒有 referee 的提問和激勵,我們能否憑著自己的力量繼續將這些研究成果在短時間內開拓出來,很大可能會因為我們研究興趣的轉移,而徹底忽視此處的重要發現。這樣的交流,棋逢對手,庶幾觸動到了彼此專業上的初心,正是作者們最受用的互動,已經超越了「我覺得我還可以再搶救一下」的略顯被動的態度。當然大家也從這樣一個例子中看到,為了能夠進行如此的思想碰撞,作者們不得不忍受此前的種種。

總之,發表一篇論文,尤其是高級刊物的論文,其實是作者、 editor 和 referees 之間的有趣互動。這裡面參與者們相互角力、相互影響,和如上所述的好的情況下相互提高,都是有意思的故事。雖說是科學的問題,其實充滿了人性、人情甚至煙火氣,而且種種神操作往往讓人哭笑不得,甚至都可以當成段子來講。比如,有時 editor 可以夥同 referee 一邊拒絕了作者的文章,一邊又不停地發信過來提醒此作者幫助審理其他作者的文章,這裡也有八股的套路,如

Dear Prof. xxx,

On xx/xx/20xx we sent you this manuscript for review, but have not yet received your report and, therefore, would appreciate a message concerning its status. …We're still interested in your report. If your schedule prevents you from reporting, just let usknow. Otherwise we're happy to give you more time. …

這樣的虐心要求,還這麼客氣,再想想前面提到的帽子、經費、職稱、待遇等等,你敢拒絕嗎?如此的情感控制高手,庶幾PUA,就算作者們抱定了「Editor,我覺得我還可以再搶救一下」的態度,除了老老實實照做之外,也只剩下「膜」的份兒了。

[1] 孟子楊. 量子多體中的吶喊與彷徨之五:南方的動力學平均場. 物理,2020,49(9):638

[2] 文小剛. 感謝 PRB. https://mp.weixin.qq.com/s/rhN70LyC-flBOJ6kQ1Gn0w 

[3] 劉俊明. 那神一般的 PRB. https://mp.weixin.qq.com/s/KPcFKTXTTF8sASl_HV3eGA

[4] 翁羽翔. 一篇論文背後的故事. 物理,2020,49(10):701

[5] 孟子楊. 量子多體中的吶喊與彷徨之四:歷史的終結與最後的人. 物理,2020,49(7):481

[6] 陳闖,許霄琰,戚揚 等. 金屬的油膩表叔:一個沒有電子費米面的新金屬態.https://mp.weixin.qq.com/s/wwq5IyhW8jH6uuOovvEqpQ

[7] Chen C,Yuan T,Qi Y et al. Doped orthogonal metals become Fermi arcs.2020,arXiv:2007.05543

《物理》在淘寶店和微店上線,掃碼即可購買過刊和現刊。

  

1.黑洞信息佯謬

相關焦點

  • 量子多體中的吶喊與彷徨
    我雖覺得自己屬於前者,但是經過了幾年的時間,卻也經歷了從吶喊到彷徨的變化,眼見著身邊的同伴們「有的高升,有的隱退,有的前進,而我又經歷了一回同一戰陣中的夥伴還是會這麼變化」,開始了懷疑和寂寞,變成了沙漠中荷戈的孤卒。也就是在這樣寂寞的心情中,卻又更加清楚地看到「我絕不是一個振臂一呼而應者雲集的英雄。」一如前賢,體會到了未嘗經驗的悲哀。
  • 神州帽子何其多|量子多體中的吶喊與彷徨之五
    在量子多體中的吶喊與彷徨中看到了一絲曙光,也在歷史的回味與反思中看到當今科研體制下的無奈與堅忍。「學者的貢獻在於發揚真理,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在於鑄造後起的頭腦,不在於自己頭上有多少帽子。金屬到絕緣體的相變就發生在此處,費米面上再無準粒子,系統進入絕緣相。這樣的結果也呼應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的(參見《歷史的終結與最後的人 | 量子多體中的吶喊與彷徨之四》),相互作用的電子系統,費米面的變化可以不再遵循 Luttinger 定理,在圖1(下)的整個變化過程中,系統的電子填充數並沒有發生改變,而費米面卻硬生生地消失了。
  • 蒙蒙卡和張量量|量子多體中的吶喊與彷徨之六
    有了張量量給出的精確微觀模型,蒙蒙卡計算了如是模型的自旋動力學譜函數,如圖3所示,如此的譜函數可以直接和TMGO材料在非彈性中子散射實驗中得到的自旋譜函數進行比較。在圖3(a)中,可以看到模型計算所得的結果與實驗結果完全吻合。不僅如此,蒙蒙卡還確實看到了系統出現KT相的溫度範圍,並對於在這樣溫度範圍內應該看到的中子散射自旋能譜的色散關係和譜權重分布做了預測,結果如圖3(c)。
  • 成功復活死亡豬腦 定死亡或許不一定死沒準我還可以搶救下
    成功復活死亡豬腦 定死亡或許不一定死沒準我還可以搶救下時間:2019-04-19 15:3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成功復活死亡豬腦 定死亡或許不一定死沒準我還可以搶救下 近日一群科學家在一家屠宰場搞到了幾頭豬頭,成功將死亡4小時左右的一頭豬腦復活,復活時間長達6小時。
  • 白馬非馬,非費米液體—非—費米液體|量子多體中的吶喊與彷徨之二
    接著朗道就出場了,他說就算是F附近仍然有數量巨大的電子,而且電子之間還存著彼此影響的多體庫倫相互作用,乍一看仍然難以處理,但其實這樣相互作用的結果,不過就是把這些無窮多的電子的個體性質重整化了一下:比如電子原本的質量是m,重整化之後變成了m* (如在金屬3He 裡面,m*~ 3m ),即圖1(c)中所示重整化後費米面上電子質量得到修正m/m* < 1;電子原本的磁距是g,重整化之後變成了g*
  • 歷史的終結與最後的人 | 量子多體中的吶喊與彷徨
    還真是,在凝聚態物理實驗中,Luttinger 定理無法解釋的情況是有的,其中最著名的要數高溫超導體中的 Fermi arc 態。圖(d)、(e)和(f)為相變過程中的自旋磁化率。不論是在費米液體金屬還是正交金屬相,近似鑽石型的費米面導致自旋磁化率圖的中心出現4個小峰,說明費米液體金屬與正交金屬具有相同的磁學響應正交金屬態可以說是超越 Luttinger 定理的了,因為它雖然是導體,也具有電子填充,但是連費米面都沒有,那麼還怎麼聯繫電子佔據數和費米面的面積?
  • 竹鼠:我覺得我還可以搶救一下——吃竹鼠的一百個理由
    近日」華農兄弟」火爆全網,網友表示:我都忍不住發出這種笑容σ`)σ get到N種做法——烤了!燉了!紅燒了!(^ρ^)/get到被煮的N理由——淋雨!生病!中暑!受傷!抑鬱!漂!亮!要!被!拐!跑!ヾ(;д)/採蘑菇,抓泥鰍,摘野果,採竹筍這些事兒我都沒幹過,看著好新鮮!雖然會在心裡質疑髒不髒,但是一想那些東西估計比城市裡能吃到的乾淨多了。主要是好有樂趣啊,田間地頭有那麼多好玩兒的事情可以做,那個養竹鼠的人也好厲害,什麼都認得,一抓就知道多沉,說話也很逗,竹鼠也很可愛,我沉迷了!
  • 還可以搶救,請做好這3步
    也許剛剛開始,他們的力氣還小,頂不開蓋子。但是慢慢的,體型一天比一天大,力氣也變大了。鳥的翅膀硬了就要高飛,雷龍體型大了就要跳缸。很多魚友發現自己家的雷龍跳缸了,差不多都快要成魚乾了。很多魚友就準備拿著奄奄一息,還會動的雷龍魚就要扔掉。停!我覺得還可以搶救一下!只要沒有完全死掉,救活的機率就非常大!
  • 大山吶喊——我要幸福(冉崇君)
    2月15日,我受邀到達州市宣漢縣廠溪鎮十幾個村聯合搞的首屆十一仙女會活功,活動總策劃雷鳴是我以前的學生,在他多次電話邀請還誘惑我說,這裡山美水美是寫生的好地方。我從成都到達州,再行車上高速公路一小時就到了廠溪鎮。一路上,大自然像是被人鬼斧神工的打造過,山山水水景色美得勝畫,使我驚嘆不己。當夜我被安住在廠溪鎮,第二天,我和達州老畫家王朝興老師被專車送往活動現場。
  • 「明明我贏了,我才是冠軍啊!」為什麼他們吶喊的還是faker?
    咱們一起看一下。左手到底值多少錢?職業選手到底看什麼來決定價值?有人說看一個選手的價值,商業佔一半、榮譽、實力、團隊貢獻佔另一半,這麼看來的話就很清楚了。對於拿過世界冠軍的IG和FPX來說,他們不管實力與否,他們的價值是值得肯定的。
  • 讀魯迅先生《藥》有感,吶喊自敘中控訴的,這是他的經歷
    想必大家對魯迅先生的《吶喊》並不陌生,魯迅先生的文章集小說充斥著小編的小學乃至初中生活,大家應該也是一樣的。魯迅先生的《吶喊》應該是小編第一本接觸的小說集,同時也發現了語文課本裡別樣的精彩,也是在無聊的課堂生活中畫上一一筆濃烈的色彩。所以這幾天小編又從地下室翻出了《吶喊》整部,又細細品味了一下,竟然有一種從未看過的感覺。
  • 語義分割標註工具Semantic Segmentation Editor 快速安裝指南
    它不僅支持普通相機拍攝的2D圖像(.jpg和.png文件)還支持LIDAR生成的3D點雲(.pcd文件)中目標的標註。它是使用React, Paper.js和three.js開發的Meteor應用程式。
  • 蒙克名畫《吶喊》究竟有何寓意?
    然而,粉彩木板畫版的《吶喊》也是傳奇之作:該版《吶喊》不僅色彩鮮豔,而且色澤如新,仿佛是在昨天剛完成的一般。在我看來,這個版本也是表現力最強的一個版本:因為粉彩畫自由度極高,我們可以看到蒙克在畫中所用的多變線條以及多變輪廓。正是這些多變的輪廓以及線條,使得該版本的《吶喊》擁有一個表現力極強、極為生動的畫面,而這是油畫版《吶喊》難以媲美的。
  • 水川溼地公園吶喊噴泉,出去玩還要拼音量?
    是的,你沒有聽錯這個不同尋常的現象的確存在一開始我也不相信你是不是也不相信?那現在就讓你眼見為實吶喊噴泉這處能聽懂人話的噴泉,就在水川溼地公園,它不僅能「聞」聲起舞,還能伴隨吶喊聲持續上升。這個頗具趣味的項目叫吶喊噴泉,遊客能通過話筒發聲來控制噴泉的高度。
  • 蒙克《吶喊》中的人物原型是什麼?新發現讓人意想不到
    《吶喊》是19世紀挪威表現主義畫家愛德華·蒙克的代表作之一。蒙克在1892年1月22日的一篇日記中記錄了《吶喊》的靈感來源:我跟兩個朋友一起迎著落日散步我感受到一種憂鬱突然間,天空變得血紅我停下腳步,靠著欄杆,精疲力盡我感覺火紅的天空像鮮血一樣掛在上方刺向藍黑色的峽灣和城市我的朋友繼續前進我卻站在那裡焦慮得發抖我感覺到大自然那劇烈而又無盡的吶喊一百多年過去了,愛德華·蒙克的《吶喊》中痛苦咆哮的人臉仍然深入人心。
  • 江西一城管局長寫《我是城管》 為中國城管吶喊
    中新社南昌11月17日電(範文娟 姜濤)江西省廣豐縣城市管理局局長周亞鷹,17日攜其20萬字紀實性長篇散文《我是城管》,在江西南昌舉辦新書發布會。他表示,著書的原因旨在還原城管的真正面目,為中國城管吶喊。周亞鷹是江西省上饒市廣豐縣人,是該省最年輕的一位城管局局長,同時他還是上饒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廣豐縣作家協會主席。
  • 開局8.4分,衍生節目獲好評,《極限挑戰》還能再搶救一下嗎?
    和《極限挑戰》那種競技類的節目不同,這檔節目最大的特點是一起到貧困的地區去見證過去幾年中扶貧的成果,以小見大。吹響了2020年全面脫貧邁向小康社會最後的號角,通過這些明星的眼光更加真切的感受到了這個時代的變化。
  • 名畫《吶喊》究竟蘊含著什麼意義?
    但我現在描述的這個板上粉彩版創作於1895年,至今仍然使用最初的畫框,這也是4個版本中唯一被私人收藏的。2012年,它曾經短暫保持過藝術作品拍賣成交價格最高紀錄。當時,經過12分鐘的競拍後,它最終在紐約蘇富比拍賣行以將近1.2億美元(7,500萬英鎊)的天價成交。
  • 翟力強詩:漢江河畔的吶喊
    看著天空湛藍湛藍宇宙一塵不染幾朵白雲綿羊般地放牧一會兒,綿羊遊走了我的心裡充滿了藍睜開眼是藍,閉上眼是藍我的身心融進這無窮無盡的藍裡心如一隻白色的大鳥展翅飛翔這是我二十年前的經歷也是我對母親河漢江最初的記憶為什麼我的眼裡總是含滿淚水因為我們對腳下的這片大地愛得深沉
  • 高考作文輔導51:行動還是吶喊(文體:辯論)
    其次,考生必須圍繞「吶喊和行動哪個更重要」這一辯題進行寫作,且必須選擇其中一方(不可模稜兩可,左右搖擺),辯詞中既要為本方觀點做辯護,又要有力駁斥對方觀點。另外,還需要明確對象指令,要有角色意識,凸顯「中國青年」的角色。其二是文體指令:寫一篇辯論稿,文章語言符合辯論稿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