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知名演員在微博上曬出了北京電影學院05級表演系同學十周年聚會的合影,這些人中有大家熟知的楊冪、張小斐等人,成為大家討論的熱點。而春節將至,平日裡天南海北的小夥伴們,不少也想趁著回老家過年的時間,和多年不見的老同學們聚一聚把酒言歡。其中,有些人期待重逢,有些人卻畏懼重逢,畏懼的原因多是覺得自己混的不好,看到比自己成功的同學會自卑,有壓力,所以寧願選擇不去。對此,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副教授王雲飛表示,聚會的意義在於情感,無論過得如何,應該打破物質主義思維,把尊重同學放在第一位。
[事件] 明星同學聚會 引發市民「擔心」
1月26日,女演員焦俊豔在微博上曬出其北影05級表演系同學畢業10周年的聚會照。其同學中就有大家熟悉的演員楊冪、張小斐等人。不少人看到這張照片後,除了驚奇於楊冪和張小斐竟然是同學外,也開始替她們的同學「擔心」,「做她們的同學壓力好大,沒有名氣,長得不好看都不好意思參加聚會。」有市民這樣說。
同學聚會,本是老同學敘舊的一種方式,大家坐在一起吃吃飯,聊聊天,懷念過去,回憶青春的一種方式。尤其是到了年底,平日裡各奔東西的同學難得地能趁著回家過年的時間聚一聚。不過記者隨機採訪了一些市民發現,他們對同學聚會有的支持,有的也像替楊冪等人的同學「擔心」一樣,為自己「擔心」。
[熱議] 同學關係最純粹 常聚聚很有必要
對同學聚會持肯定態度的市民認為,同學關係是最純粹最禁得起考驗的關係,尤其是走入社會後,同學情更顯得彌足珍貴,但是平日工作忙,同學之間聚會少,尤其是大範圍同學聚會難以實現,所以想趁著過年期間,大家都有空時找機會聚聚。
「我這個人比較重感情,在學校和一些同學的關係很好,所以想趁著大家都有時間時聚一聚,聯絡感情,如果長時間不聚,關係肯定會生疏的,所以一有同學聚會我肯定會選擇參加,不管是大學還是中學聚會。」今年30歲的田源是一家通訊公司的普通職員,他認為,同學聚會沒有功利或好壞之分,坐在一桌的只有一個身份,那就是同學,他幾乎每年春節都會參加高中同學間的聚會。
「很多人在學校都有喜歡的對象,儘管畢業後可能就沒見過,但會趁著同學聚會的機會,去見一見自己大學時喜歡的對象。我就是其中之一,今年想趁著同學聚會,看看她過得怎麼樣。」餘先生說。另外,還有的人熱衷於參加同學聚會,是想把自己的美滿生活與眾多同學分享,他們畢業後無論是事業還是家庭都很美滿,所以就趁著同學聚會的機會,把這一份幸福與最親近的同學分享。
記者調查發現,畢業3年之內同學聚會最為頻繁,而且參與度都很高,但是畢業5年之後,不管是頻率還是參與度都有所降低。另外,畢業幾十年的老人們,同學聚會參與度相對較高。「在學校時期的感情總是最美好的,那是我們的青春,那是我們的最好時光。現在我們基本都在家帶孫子了,也不需要工作,所以同學聚會一呼百應。」高中畢業40年的張先生說道。
聚會難免有攀比 不好意思就不去
當然,也有不少人不願意參加同學聚會,他們多數認為,同學聚會免不了攀比,聊天也離不開工作、收入、家庭等。
「每一次同學聚會,我都不想去。想想自己工作不如意,車子、房子、女朋友都沒有,而很多同學事業有成,二孩都有了,我去參加同學聚會壓力太大了。」今年31歲的陳祥在合肥打拼多年,但一直生活平平,「同學有的開著豪車,我還騎著電動車去,不太好意思,所以還是不去了。」
對於工作不順,收入不高的人來說,在聽到之前的同學強於自己的時候,心裡會很不舒服,這也是很多人不願意參加同學聚會的原因。還有的人表示,原本在上學時就很少跟同學說話,喜歡清靜,所以過年選擇在家休息,不會參加同學聚會,覺得去了也會尷尬。
另外,因為家裡或者工作太忙抽不開身參加聚會的也大有人在,餘洋就是其中之一。他是高中班長,每年都會組織高中同學聚餐,但是今年他要爽約了,因為兩個月前妻子生下了一對龍鳳胎,加上大寶,他家中三個孩子要帶,所以過年實在抽不出時間。
[專家] 打破物質主義思維 保持相互尊重
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副教授王雲飛表示,隨著社會的發展,同學聚會的形式、方式和意義也在不斷變化。以前的同學聚會,因為通訊、交通不發達等原因,畢業後大範圍的同學聚會顯得彌足珍貴。同時,也因為物質方面不發達,同學之間工作、收入等差距不大,所以傳統的同學聚會專注於單一的情感交流,沒有功利性,同學聚會一起回憶青春,會引起大家的共鳴,能感受來自同學的溫暖。
而隨著時代變遷,通訊、交通的發達,同學之間聚會變得越來越便捷,一個電話、一個微信,就可以讓身處天南海北的同學在短時間內就聚在一塊,另外,網絡時代,讓同學之間聯絡感情很方便,有了更多的情感溝通和宣洩渠道,這個時候大範圍的同學聚會越來越少,往往更多的是一個小圈子的同學聚會,一個行業、關聯行業或者一個區域內的同學聚會變多,而且這時的同學聚會不少帶有功利性,不再是單一的情感交流。
王雲飛認為,受傳統思維和物質主義的影響,因收入水平、工作生活等物質差距,避免不了有部分同學在面對聚會時會自卑,這是必然存在的,但隨著社會的進步,思想的轉變,這種情況會向好的方向轉變。目前來看,要想消除這樣的尷尬,需要每個同學把尊重自己的同學放在第一位,以追求情感為目的進行同學聚會,「過得好的同學要在內心深處尊重過得不好的同學,不是形式上表現尊重,是從精神品質層面自然地流露出來。另外,過得不好的同學要不卑不亢,從容優雅地參加同學聚會,打破這種物質主義思維,這也是對同學的尊重。」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張劍/ 文 盛木生 許家權/飾
劉職偉/攝 餘紅霞/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