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屬檢測方法及應用

2020-12-09 電子產品世界

一、重金屬的危害特性

從環境汙染方面所說的重金屬,實際上主要是指汞、鎘、鉛、鉻、砷等金屬或類金屬,也指具有一定毒性的一般重金屬,如銅、鋅、鎳、鈷、錫等。我們從自然性、毒性、活性和持久性、生物可分解性、生物累積性,對生物體作用的加和性等幾個方面對重金屬的危害稍作論述。

(一)自然性:

長期生活在自然環境中的人類,對於自然物質有較強的適應能力。有人分析了人體中60多種常見元素的分布規律,發現其中絕大多數元素在人體血液中的百分含量與它們在地殼中的百分含量極為相似。但是,人類對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其耐受力則要小得多。所以區別汙染物的自然或人工屬性,有助於估計它們對人類的危害程度。鉛、鎘、汞、砷等重金屬,是由於工業活動的發展,引起在人類周圍環境中的富集,通過大氣、水、食品等進入人體,在人體某些器官內積累,造成慢性中毒,危害人體健康。

(二)毒性:

決定汙染物毒性強弱的主要因素是其物質性質、含量和存在形態。例如鉻有二價、三價和六價三種形式,其中六價鉻的毒性很強,而三價鉻是人體新陳代謝的重要元素之一。在天然水體中一般重金屬產生毒性的範圍大約在1~10mg/L之間,而汞,鎘等產生毒性的範圍在0.01~0.001mg/L之間。

(三)時空分布性:

汙染物進入環境後,隨著水和空氣的流動,被稀釋擴散,可能造成點源到面源更大範圍的汙染,而且在不同空間的位置上,汙染物的濃度和強度分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不同。

(四)活性和持久性:

活性和持久性表明汙染物在環境中的穩定程度。活性高的汙染物質,在環境中或在處理過程中易發生化學反應,毒性降低,但也可能生成比原來毒性更強的汙染物,構成二次汙染。如汞可轉化成甲基汞,毒性很強。與活性相反,持久性則表示有些汙染物質能長期地保持其危害性,如重金屬鉛、鎘等都具有毒性且在自然界難以降解,並可產生生物蓄積,長期威脅人類的健康和生存。

(五)生物可分解性:

有些汙染物能被生物所吸收、利用並分解,最後生成無害的穩定物質。大多數有機物都有被生物分解的可能性,而大多數重金屬都不易被生物分解,因此重金屬汙染一但發生,治理更難,危害更大。

(六)生物累積性:

生物累積性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汙染物在環境中通過食物鏈和化學物理作用而累積。二是汙染物在人體某些器官組織中由於長期攝入的累積。如鎘可在人體的肝、腎等器官組織中蓄積,造成各器官組織的損傷。又如1953年至1961年,發生在日本的水俁病事件,無機汞在海水中轉化成甲基汞,被魚類、貝類攝入累積,經過食物鏈的生物放大作用,當地居民食用後中毒。

(七)對生物體作用的加和性:

多種汙染物質同時存在,對生物體相互作用。汙染物對生物體的作用加和性有兩類:一類是協同作用,混合汙染物使其對環境的危害比汙染物質的簡單相加更為嚴重;另一類是拮抗作用,汙染物共存時使危害互相削弱。

二、重金屬的定量檢測技術

通常認可的重金屬分析方法有:紫外可分光光度法(UV)、原子吸收法(AAS)、原子螢光法(AFS)、電感耦合等離子體法(ICP)、X螢光光譜(XRF)、電感耦合等離子質譜法(ICP-MS)。日本和歐盟國家有的採用電感耦合等離子質譜法(ICP-MS)分析,但對國內用戶而言,儀器成本高。也有的採用X螢光光譜(XRF)分析,優點是無損檢測,可直接分析成品,但檢測精度和重複性不如光譜法。最新流行的檢測方法--陽極溶出法,檢測速度快,數值準確,可用於現場等環境應急檢測。

(一)原子吸收光譜法(AAS)

原子吸收光譜法是20世紀50年代創立的一種新型儀器分析方法,它與主要用於無機元素定性分析的原子發射光譜法相輔相成,已成為對無機化合物進行元素定量分析的主要手段。
原子吸收分析過程如下:1、將樣品製成溶液(空白);2、製備一系列已知濃度的分析元素的校正溶液(標樣);3、依次測出空白及標樣的相應值;4、依據上述相應值繪出校正曲線;5、測出未知樣品的相應值;6、依據校正曲線及未知樣品的相應值得出樣品的濃度值。

現在由於計算機技術、化學計量學的發展和多種新型元器件的出現,使原子吸收光譜儀的精密度、準確度和自動化程度大大提高。用微處理機控制的原子吸收光譜儀,簡化了操作程序,節約了分析時間。現在已研製出氣相色譜—原子吸收光譜(GC-AAS)的聯用儀器,進一步拓展了原子吸收光譜法的應用領域。

(二)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UV)

其檢測原理是:重金屬與顯色劑—通常為有機化合物,可於重金屬發生絡合反應,生成有色分子團,溶液顏色深淺與濃度成正比。在特定波長下,比色檢測。

分光光度分析有兩種,一種是利用物質本身對紫外及可見光的吸收進行測定;另一種是生成有色化合物,即「顯色」,然後測定。雖然不少無機離子在紫外和可見光區有吸收,但因一般強度較弱,所以直接用於定量分析的較少。加入顯色劑使待測物質轉化為在紫外和可見光區有吸收的化合物來進行光度測定,這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測試手段。顯色劑分為無機顯色劑和有機顯色劑,而以有機顯色劑使用較多。大多當數有機顯色劑本身為有色化合物,與金屬離子反應生成的化合物一般是穩定的螯合物。顯色反應的選擇性和靈敏度都較高。有些有色螯合物易溶於有機溶劑,可進行萃取浸提後比色檢測。近年來形成多元配合物的顯色體系受到關注。多元配合物的指三個或三個以上組分形成的配合物。利用多元配合物的形成可提高分光光度測定的靈敏度,改善分析特性。顯色劑在前處理萃取和檢測比色方面的選擇和使用是近年來分光光度法的重要研究課題。

(三)原子螢光法(AFS)

原子螢光光譜法是通過測量待測元素的原子蒸氣在特定頻率輻射能激以下所產生的螢光發射強度,以此來測定待測元素含量的方法。

原子螢光光譜法雖是一種發射光譜法,但它和原子吸收光譜法密切相關,兼有原子發射和原子吸收兩種分析方法的優點,又克服了兩種方法的不足。原子螢光光譜具有發射譜線簡單,靈敏度高於原子吸收光譜法,線性範圍較寬幹擾少的特點,能夠進行多元素同時測定。原子螢光光譜儀可用於分析汞、砷、銻、鉍、硒、碲、鉛、錫、鍺、鎘鋅等11種元素。現已廣泛用環境監測、醫藥、地質、農業、飲用水等領域。在國標中,食品中砷、汞等元素的測定標準中已將原子螢光光譜法定為第一法。

氣態自由原子吸收特徵波長輻射後,原子的外層電子從基態或低能態會躍遷到高能態,同時發射出與原激發波長相同或不同的能量輻射,即原子螢光。原子螢光的發射強度If與原子化器中單位體積中該元素的基態原子數N成正比。當原子化效率和螢光量子效率固定時,原子螢光強度與試樣濃度成正比。

現已研製出可對多元素同時測定的原子螢光光譜儀,它以多個高強度空心陰極燈為光源,以具有很高溫度的電感耦合等離子體(ICP)作為原子化器,可使多種元素同時實現原子化。多元素分析系統以ICP原子化器為中心,在周圍安裝多個檢測單元,與空心陰極燈一一成直角對應,產生的螢光用光電倍增管檢測。光電轉換後的電信號經放大後,由計算機處理就獲得各元素分析結果。


相關焦點

  • 曾令文:核酸生物傳感器在重金屬離子檢測中的應用
    大會第二天,來自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曾令文研究員在「食品與農產品中重金屬元素和其他有害物質檢測」專題中做了題為「核酸生物傳感器在重金屬離子檢測中的應用」的報告。   其次,曾令文在報告中詳細介紹了目前重金屬的檢測方法。據他介紹,傳統重金屬檢測方法主要有光譜法、電化學法和基於顯色螯合劑的方法等。光譜法主要包括原子吸收光譜法、原子發射光譜法、原子螢光光譜法和分光光度法等方法。光譜法和電化學法需要藉助相關的儀器進行檢測,具有靈敏度高、特異性好等優點。但是樣品處理繁瑣、檢測成本和技術要求較高,不利於基層單位使用。
  • 重金屬檢測方法匯總以及國標要求
    ​重金屬檢測方法及應用   一、重金屬的危害特性   從環境汙染方面所說的重金屬,實際上主要是指汞、鎘、鉛、鉻、砷等金屬或類金屬,也指具有一定毒性的一般重金屬,如銅、鋅、鎳、鈷、錫等。   二、重金屬的定量檢測技術   通常認可的重金屬分析方法有:微譜分析(MS)、紫外可分光光度法(UV)、原子吸收法(AAS)、原子螢光法(AFS)、電感耦合等離子體法(ICP)、X螢光光譜(XRF)、電感耦合等離子質譜法(ICP-MS)。微譜技術除上述方法外,更引入光譜法來進行檢測,精密度更高,更為準確!
  • 重金屬檢測專題徵稿啦!
    其危害程度取決於重金屬在環境、食品和生物體中存在的濃度和化學形態,主要通過大氣、水、食品等進入人體,在人體某些器官內積累,造成慢性中毒。重金屬汙染危害如此之大,掌握先進有效的重金屬檢測手段勢在必行。目前常規的重金屬檢測方法有:微譜分析、紫外可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法、原子螢光法、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射光譜法、X螢光光譜、電感耦合等離子質譜法等。
  • 合肥發現重金屬離子檢測新方法
    2012年11月22日 10:37  稿源:中安在線   分享到:   據市場星報報導,重金屬離子汙染一直是環境安全所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
  • 飲用水中痕量重金屬的快速檢測方法介紹
    飲用水中痕量重金屬的快速檢測上海儀電科學儀器股份有限公司摘要:飲用水中痕量重金屬的快速檢測是分析測試技術上的一個難點。本文嘗試使用陽極溶出伏安法,實現了飲用水中痕量重金屬離子的檢測。
  • 聚焦高鹽食品中重金屬檢測——食品中重金屬檢測技術交流暨標準...
    深圳海關食檢中心高級工程師顏治報告題目:食品中重金屬元素檢測技術顏治簡要介紹了重金屬檢測中常用的前處理和儀器分析方法,剖析了幾種方法的優缺點和在檢驗中可能遇到的問題近幾年,社會對嬰幼兒配方食品中重金屬問題關注度有增無減,但嬰幼兒配方食品基質複雜,前處理方式不同會直接影響其檢測結果。採用幹灰化方法處理嬰幼兒配方食品是食品檢驗中常用的方法。顏治提出,採用標準方法(幹灰化)處理某些嬰幼兒配方食品,在某些情況會使檢測的鐵、鋅含量偏低。他舉例說:某嬰幼兒配方米粉,添加的營養強化劑為氧化鋅,採用標準方法(幹灰化)處理後,檢測鋅含量明顯低於標籤值。
  • 淺析土壤重金屬檢測方法的應用及發展趨勢的研究
    重金屬特點有很多,比如難降解、有毒性、會二次汙染等,這些重金屬的汙染不僅會對農業產量具有極大的影響,對農產品質量也巨大影響,進而會對人體健康會產生危害,所以,我們一定要對於地表土壤重金屬汙染做好仔細的檢測,這是十分必要的1土壤中的重金屬檢測方法1.1化學方法化學方法測定重金屬,需採用不同的酸體系,徹底破壞土壤的礦物晶格,使試樣中的待測元素全部以離子態進入試液中
  • 新品重金屬檢測儀的研發背景以及檢測原理
    ,導致消費者重金屬慢性中毒現象發生,國內已發生多起重金屬集體中毒事件,已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但是當前重金屬測定方法測定速度慢、步驟繁瑣且儀器昂貴。   溼消化法:在食品的重金屬檢驗中,樣品前處理最為食品檢驗的關鍵步驟,直接影響分析結果的精密度和準確度,選擇合適的前處理方法,縮短樣品的前處理時間,是在保證檢驗質量的同時提高檢驗效率的一個重要方法。溼消化法是在適量的食品樣品中,加入氧化性強酸,加熱破壞有機物,使待測的無機成分釋放出來,形成不揮發的無機化合物,以便進行分析測定。
  • 智能所提出一種創新的重金屬離子選擇性檢測策略
    近日,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所仿生功能材料與傳感器件研究中心973首席科學家劉錦淮研究員和中科院「引進海外傑出人才」黃行九研究員的課題組針對重金屬離子的選擇性電化學檢測,創新性地提出了「選擇性吸附產生選擇性的電化學響應」的檢測策略。  重金屬離子汙染一直是環境安全所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
  • 土壤中重金屬檢測樣品前處理技術現狀分析
    同一樣品用不同的前處理技術,即便後續使用完全相同的方法與手段進行分析,得到的結果也可能差別很大。找到高效、快速、操作簡便且不易產生二次汙染的樣品前處理方法,是現代分析技術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目前土壤中重金屬檢測樣品前處理技術主要有:溼法消解、幹灰化法消解和微波消解。
  • 新方法基於分子間隙納米器件檢測重金屬離子
    記者近日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智能所研究員劉錦淮等帶領課題組,創新性地提出了基於分子間隙納米器件檢測重金屬離子的新方法,實現了對汞離子的特異性電學敏感響應及檢測
  • 科學網—拿什麼檢測身邊的重金屬
    面對現在無孔不入的重金屬汙染,人們發現似乎真的不知所措。大家的戲謔之語「出來混,遲早要還的」道出了現實的無助。 除了要練就一身「防毒」本領之外,人們還應該要對生活當中的重金屬有所了解。掌握一些理論的或者實際的技能,在這個生存不易的「社會江湖」混,少「挨些刀」。 實際情況是,如今對於重金屬的檢測絕大多數還要到專門的重金屬檢測實驗室進行。
  • 重金屬離子檢測有了新方法 試紙一測 汞就「現身」
    但是汞離子檢測的難度也很大。近日,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智能所的王素華團隊,就找到了快速檢測水中汞離子的方法:只要通過試紙的顏色變化,便能快速篩選出水中是否有含有汞離子及其大致濃度。   據介紹,目前重金屬離子檢測主要依賴於原子吸收、質譜等實驗室方法。儘管這些方法檢測精度比較高,但檢測儀器昂貴、操作要求多,檢測比較費時、費力。
  • 雲南省食品藥品檢驗所:快速檢測染髮劑是否含有害重金屬
    昨日(11月6日),由雲南省食品藥品檢驗所承辦的染髮劑有害重金屬ICP-MS檢測方法研究項目通過驗收。據了解,該方法屬國內首創。驗收專家建議,儘快作為國家標準或地方標準推廣應用,提升對染髮劑等化妝品的監管力度,維護公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 重金屬快檢新法:紫外可見光譜+比色檢測
    +比色檢測」的組合手段,原理上已經實現了對重金屬溶液的快速、可攜式的現場檢測。   「用眼睛定性、用紫外可見光譜定量」是新方法的特色。吳愛國團隊利用經過修飾後的貴金屬納米粒子遇到重金屬離子後會出現顏色變化的特性,將不同的重金屬離子試劑製作成類似於pH試紙樣式的溶液,使用者可以通過對特定溶液顏色深淺對比知道重金屬汙染離子的種類,進而通過可攜式紫外可見光譜儀,則可以知道汙染的嚴重程度。
  • 土壤檢測與採樣方法的研究
    1 常規檢測方法目前土壤重金屬方面的常規檢測方法分為電化學、光學和生物學 3 類,最為常用的是光學方法,其次是電化學方法,生物學檢測方法則相對使用較少。該方法是目前各類元素檢測方法中相對簡單且較為常用的一種檢測方法,出現於 20世紀 50 年代中期,目前其在地質、化工、農業、食品和環境保護等多個領域有非常廣泛的應用。國家標準 GB/T17141-1997 土壤質量鉛、鎘的測定石墨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中國環境保護標準 HJ 491-2009 土壤總鉻的測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均採用原子吸收光譜法對土壤中的重金屬元素進行測定。
  • 技術案例:重金屬汙染修復技術及其應用案例詳解
    土壤的重金屬汙染具有隱蔽性、長期性、不可降解和不可自然逆轉等特徵,不僅會導致土壤肥力與作物產量及品質下降,還易引發地下水汙染,並通過食物鏈途徑造成植物、動物和人體的重金屬累積。因此,土壤系統中重金屬汙染的防治一直是國內外研究的熱點和難點。本篇文章中,奧科環境將為您繼續介紹國內外有代表性的重金屬汙染修復技術及其應用案例。
  • 我國實現對重金屬離子高靈敏度穩定檢測
    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智能所黃行九研究員和安光所趙南京研究員合作,利用主動可控火花放電和電化學富集輔助的低脈衝能量雷射誘導擊穿光譜方法,實現了對水體和土壤樣品中痕量砷和汞的高靈敏和穩定性檢測
  • 光譜技術突破 實現重金屬離子高靈敏度穩定檢測
    發現光譜線、利用衍射光柵測量波長、建立光譜分析技術、研製出實用的光譜儀……幾百年來光譜技術不斷發展,並開始廣泛應用於元素分析、天文學觀測等領域,成為與色譜、質譜並列的分析方法。近日,我國科研人員又為光譜技術的進步做出了新貢獻。
  • 中國學者:只需「極微量」血液即可檢測人體重金屬含量
    原標題:中國學者:只需「極微量」血液即可檢測人體重金屬含量  東方網7月14日消息:環境汙染可導致汞、鉛、鎘、砷等重金屬在人體中積累,造成慢性中毒。近期,中科院合肥智能機械研究所黃行九研究員課題組研發出一種新技術,只需約10微升血液即可快速、精確地檢測出其中的重金屬離子含量,將所需血量降為傳統技術的二百分之一,對減少病人痛苦、提高檢測的選擇性和準確性具有重要意義。國際微納材料器件領域著名學術期刊《Small》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血液檢測能夠反映出眾多生化指標的正常與否,對人體健康有重要意義,但通常需要採集不少的血液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