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GO探測到所有天文學家一直期待的「三重」信號了嗎?

2020-12-06 老胡說科學

當引力波通過空間中的某個位置時,它會在交替的時間內在交替的方向上膨脹和壓縮,導致雷射臂長在相互垂直的方向上發生變化。利用這種物理變化,科學家開發出了成功的引力波探測器,如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當涉及到宇宙中的災難性事件時,如大型天體物理相互作用導致能量的巨大釋放,物理定律的理解告訴我們,有三種可能的方法來探測和測量它們。第一種是最常見的:通過光或電磁波。第二種是通過粒子的到來:比如宇宙射線或高能中微子。第三個成果是在不到四年前首次實現的,來自於對引力波的探測。

自從引力波探測首次出現以來,天文學家們一直希望能有一個終極事件:一個可以通過所有三種方法都能識別和探測到的信號。此前從未有人觀測到它,但自從今年4月LIGO開始其最新的數據採集工作以來,它就一直是各類天文學家的希望。2019年7月28日周日,我們看到了一個新的信號,我們可能已經中了「頭彩」。

LIGO和Virgo發現了一個新的黑洞群,它的質量比之前單獨用X射線研究發現的要大(紫色)。這張圖顯示了LIGO探測到的所有十個黑洞合併(藍色),以及一個中子星合併(橙色)。隨著靈敏度的提升,LIGO/Virgo預計從今年4月開始,每周都會檢測到一次以上的合併。LIGO已經投入運營,並在2015年至2017年的兩個不同時期重新採集數據,運行時間分別為4個月和9個月。後者包括一個重疊,在2017年夏天,處女座探測器運作。在這段時間裡,這些引力波探測器總共觀測到11個事件,現在被歸類為強引力波探測。

其中10個來自黑洞與黑洞的合併,合併後的黑洞的質量從低至8倍太陽質量到高至50倍太陽質量不等,儘管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當黑洞合併時,它們不會有電磁對應物。在這些事件中,只有一個發現了任何可能與之相關的光信號,甚至只有一個探測器(美國宇航局的費米)探測到了這種信號,其顯著性適中(2.9-sigma) 。

兩顆合併中子星的藝術家插圖。波浪形的時空網格表示碰撞產生的引力波,而窄光束則是在引力波(天文學家探測到的伽馬射線爆發)幾秒鐘後射出的伽馬射線束。2017年觀測到的中子星合併的餘波指向了黑洞的誕生。但有一個信號不同。它不是黑洞與黑洞的合併,而是具有正確的頻率和振幅特性來表示另一種類型的事件:中子星與中子星的合併。雖然黑洞的絕大多數質量都有視界,可以保護外部宇宙不受災難性事件產生的任何粒子或電磁輻射的影響,但中子星沒有。

結果,伽馬射線信號幾乎與引力波在同一時間到達,到達時間相差不到2秒。在超過1億光年的旅程中,這一測量既證實了引力波和電磁波以相同的速度傳播波(精度在15位有效數字以內),也預示著第一個涉及引力波的多信使信號。

位於1.3億光年之外的星系NGC 4993之前已經被拍攝了很多次。但就在2017年8月17日探測到引力波後不久,一種新的瞬態光源出現了:中子星與中子星合併的光學對應物。在接下來的幾周裡,數十家專業的天文臺也加入了進來。X射線、光學信號、紅外和無線電觀測使天文學家能夠更好地研究基洛諾瓦事件,並幫助跨領域的天文學家了解,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數據和信息將如何相互補充。

雖然我們可以從每個電磁波波長中了解到關於這些天體和事件的大量天體物理信息,但我們從引力波中了解到的信息是不同的。即使只有這一個多信使事件,引力波本身就告訴我們:

這次活動的大致地點,合併前中子星的質量,最終狀態物體的最終質量,合併後的物體是一顆快速旋轉的中子星,持續了很短的時間,最後坍縮成一個黑洞。

超新星1987a的殘骸,位於大約165,000光年外的大麥哲倫星雲中。中微子比第一個光信號早到達數小時,這一事實讓我們更多地了解了光在超新星恆星層中傳播所需要的時間,而不是中微子的傳播速度,中微子的傳播速度與光速沒有什麼區別。中微子、光和引力現在似乎都以同樣的速度運動。這標誌著引力波首次被用作多信使天文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它並不是唯一觀測到的多信使事件。早在1987年,一顆超新星在大麥哲倫星雲中爆炸了,大麥哲倫星雲就在我們的後院,距離我們只有16.5萬光年。它標誌著在物理學和天文學的現代時代,距離地球最近的超新星。

當光線到達我們的望遠鏡和探測器時,這對天文學來說是一個巨大的福音,因為這使我們能夠近距離研究超新星,而這是自望遠鏡發明以來從未有過的。但是超新星伴隨著失控的核聚變反應,這些反應會產生大量的中微子。用大型的、裝滿液體的、排列著光電倍增管的容器,我們能夠同時探測到大量的中微子。

一個中微子事件,通過沿著探測器壁上的光電倍增管出現的切倫科夫輻射環來識別,展示了中微子天文學和利用切倫科夫輻射的成功方法。這張圖片展示了多個事件,是一系列實驗的一部分,為我們更好地理解中微子鋪平了道路。1987年探測到的中微子標誌著中微子天文學和多信使天文學的開端。這標誌著多信使天文學的真正曙光,通過它,我們了解了關於我們正在觀察的現象的大量信息。這些中微子都攜帶特定數量的能量,經過數秒的時間到達地球。這使我們能夠了解發生在超新星核坍塌中的核反應的內部機制:我們不可能僅從電磁信號中獲得信息。

許多科學家都希望今天發生的類似超新星爆炸,我們的科學儀器將使我們能夠探測到成千上萬的中微子——如果大自然是仁慈的,除了光信號,引力波也能探測到。這將實現多信使天文學這個相對較新的領域的終極夢想:測量與同一事件相關的三種基本不同類型的信號。

儘管黑洞應該有吸積盤,但黑洞與黑洞合併所產生的電磁信號應該是無法探測到的。如果有一個電磁對應物伴隨著引力波一起產生,那將是一個驚喜。但是,話說回來,從合併的黑洞中探測粒子也將是一個驚喜,所有類型的科學家都為這些類型的意外驚喜而活。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在經過大幅升級後,LIGO在2019年4月重新啟動,增加了靈敏度和檢測範圍。它已經運行了近四個月,幾乎收集了所有數據。

即使你在那段時間裡沒有聽到任何關於合併的消息,他們有一個公開的資料庫,裡面有他們認為是候選事件的所有信息。在撰寫本文時,已經記錄了24個事件:是前兩次運行中所看到的事件總數的兩倍多。最新的一次被命名為S190728q,可能是有史以來第一次三重多信使天文事件。

在觀測到第一個信號大約一個小時後,對候選引力事件S190728q可能發生在天空的位置所產生的可能性估計。最初的報告限制性較弱,隨後的報告(經過改進的分析)限制性更強,但這只是自4月份LIGO重啟以來發現的24起潛在的引人注目的引力波事件之一。僅憑引力波,科學家們就能進行快速分析,並將原始事件可能發生的位置限制在55平方度(整個天空約為40000度)以內,作為尋找其他類型信使信號的最佳位置。

位於南極的冰立方中微子探測器完全獨立地探測到一種類似軌道的中微子事件,它的起源幾乎完全相同。由於中微子的稀少,冰立方的每一次活動都有可能成為來自遙遠宇宙的信號。特別是這一次,全世界的天文學家都屏住了呼吸。

我們可以重建它在天空中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中微子在空間和時間上都與LIGO和Virgo看到的原始引力波信號重疊!

目前NASA的Swift衛星正在掃描天空中的「瓦片」,以尋找與LIGO/Virgo和IceCube觀測到的信號相對應的電磁信號。即使沒有電磁信號,這也可能標誌著第一個同時包含引力波和粒子的多信使天文學事件。現在,LIGO以95%的信心宣稱,這很可能是一個發生在28.7億光年之外的雙黑洞合併。如果真的有一種電磁對應物,那將是革命性的。突然,我們會:

我們的第一個三信使天文學事件,了解這個物體不是一個雙黑洞或者雙黑洞可以產生電磁對應物,然後對於從如此遙遠的地方產生可探測引力波、光信號和中微子的事件類型有了線索。即使沒有看到電磁信號,但IceCube和LIGO/Virgo的信號確實是真實的、強大的、一致的,這將是一個巨大的成就。這將標誌著第一個同時包含引力波和粒子的多信使事件。

冰立方探測到的高能中微子事件的一個例子是:2014年,一個4.45 PeV的中微子擊中了探測器。2019年7月28日觀測到的中微子可能沒有這種極端的能量,但它提供了一個更大的機會:粒子和引力波之間的多信使信號。當然,所有這些都只是初步的。LIGO的合作還沒有宣布任何類型的最終檢測結果,IceCube事件可能是一個前景。目前還沒有公布任何電磁信號,可能根本就沒有。科學應該緩慢而謹慎地發展,而這裡所寫的一切都是樂觀的希望之人的最佳方案。

但是,如果我們繼續用這三種根本不同的方式觀察天空,並不斷提高我們觀測的精度,那麼,合適的自然事件向我們發出每個天文學家都在等待的信號,只是時間問題。就在一代人之前,多信使天文學還只是一個夢想。今天,它不僅是天文學的未來,也是現在。在科學領域,沒有什麼時刻比處於前所未有的突破的風口浪尖更令人興奮的了。

相關焦點

  • LIGO-Virgo重力波信號大豐收,迄今探測總數已達50個
    最近,LIGO與Virgo公布了第三次觀測(O3a)期間檢測到的39個重力波信號,讓目前已知的重力波事件總數一舉達50個,LIGO官方也開心亮出了「重力波信號大家庭」合圖。2015年9月14日,科學家終於檢測到了人類史上第一個重力波信號,來自13億光年外2個黑洞整合產生的連鎖反應,這一成就不只更加鞏固了廣義相對論地位,也讓天文學家描述宇宙的思路變得更加清晰。
  • LIGO真的探測到引力波了嗎?
    三. 到達地球的引力波強度有矛盾嗎?美國物理學家韋伯1959年最早提出引力波的探測方案,他認為引力波可以使圓柱形天線發生共振,並聲稱已經觀測到從銀河系中心發出的引力波。然而韋伯的實驗無法被其他物理學家重複,他觀測到的引力波強度被認為太大。按照韋伯接實驗接收到的信號強度,銀河系在幾億年內就會因引力輻射而消失。因此目前學術界認為韋伯當年觀測到的不是引力波信號,而是某種偶然的幹擾信號。
  • 諾獎解讀|引力波探測史:從愛因斯坦到LIGO
    LIGO於2015年9月14日首次直接探測到雙黑洞合併產生的引力波,證實了愛因斯坦100年前所做的預測,彌補了廣義相對論實驗驗證中最後一塊缺失的拼圖。迄今為止,LIGO已經確認了4個引力波信號。在《引力波探測史:從愛因斯坦到LIGO》一文中,法國科學家達米爾?·?布斯庫裡克和路易克?·?維蘭為我們詳細講述了人類探測引力波的漫長歷史。
  • 官方:LIGO直接探測到雙黑洞合併產生的引力波
    2015年9月14日這一天,兩座分別設在美國華盛頓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臺(LIGO)設施分別檢測到了這一事件產生的引力波信號。經過升級之後的LIGO設施被認為是目前世界上引力波探測領域靈敏度最高的科學設施之一。根據LIGO取得的數據估算,科學家們認為在這一黑洞合併事件的最後時刻,其產生的最強烈引力波釋放的能量瞬間幾乎相當於整個可觀測宇宙中所有恆星釋放能量總和的10倍。
  • 引力波探測在宇宙的「質量鴻溝」中發現神秘天體
    Buonanno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Gravitational Physics), Simulating eXtreme Spacetimes (SXS) Collaboration近日《天體物理學期刊通訊》上刊登了一篇基於LIGO和Virgo引力波天文臺探測結果的研究報告,稱在宇宙中發現了一個質量為太陽2.6倍的「緻密」天體。
  • LIGO正在尋找這8個引力波源
    本周,LIGO及其合作夥伴天文臺Virgo在一個月內宣布了五次可能的新引力波探測信號,這使得曾經需要數十年努力的目標現在幾乎變得司空見慣。 引力波信號的特徵使天文學家能夠弄清楚它的來源。以下是科學家已經確認的,以及他們希望找到的8個引力波來源。
  • 地球探測到神秘信號,來自失聯46年的衛星,這個的背後讓人擔憂
    不管是資源傾向還是科技技術,都無法滿足對所有領域同時發力,但是我們在對外太空的的探索一直是處於重要的位置。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世界上就有發射過人造衛星,那個時候還處於美蘇「交鋒」的時期,所以兩國在各個方面競爭。那個時候因為技術不夠先進,所以許多的衛星上天沒多久就報廢,變成了「太空垃圾」。
  • LIGO如何探測到引力波?
    據推算,本次宣布的引力波直接探測,其信號來自距離地球13億光年的雙黑洞的合併事件,持續時間約200毫秒,振蕩頻率30—150赫茲。兩個互相纏繞運動的黑洞質量大約相當於30個太陽,它們在最終的毀滅性的碰撞合併時發出引力波爆發,此發現事件的探測時間是2015年9月14日(探測編號GW150914)。
  • 從脈衝星到LIGO:引力波的60年探測史
    編者按:  6月16日凌晨消息,正在美國聖地牙哥參加再次召開的第228屆美國天文學會的LIGO科學合作組(LSC)和Virgo 合作組的科學家舉行新聞發布會,稱再次探測到引力波信號。這是兩個遙遠的黑洞相互合併過程所產生的時空擾動,該事件的漣漪穿越宇宙被探測到。關於引力波,你真的都了解了嗎?  在引力波的探測上,最早的關鍵性突破來自於英國物理學家菲利克斯·皮拉尼(Felix Pirani)於1955年所做的測試。
  • LIGO-Virgo發現所謂不可能黑洞黑洞質量禁區真的存在嗎
    至於中等質量黑洞是如何起源的,天文學家認為可能是宇宙早期超新星爆發或氣體雲的坍縮形成。此時恆星的重元素大都集中在其核心,最後會出現更強大的爆發。而後來形成的恆星,重元素就在其表面,在演化中最終可能被星風吹走,導致不易形成大質量的黑洞。如果這種假設成立,最初形成的中等質量黑洞還應該一直存在,可是我們還未發現它們。
  • LIGO-Virgo發現所謂「不可能」黑洞,黑洞質量禁區真的存在嗎?
    至於中等質量黑洞是如何起源的,天文學家認為可能是宇宙早期超新星爆發或氣體雲的坍縮形成。此時恆星的重元素大都集中在其核心,最後會出現更強大的爆發。而後來形成的恆星,重元素就在其表面,在演化中最終可能被星風吹走,導致不易形成大質量的黑洞。如果這種假設成立,最初形成的中等質量黑洞還應該一直存在,可是我們還未發現它們。
  • 「不可能質量」黑洞被發現,LIGO-Virgo探測到迄今最強引力波源
    引力波探測器 LIGO/Virgo 發現了一個 142 倍太陽質量的黑洞,這是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中等質量黑洞,也是目前藉助引力波觀測到的最大的黑洞但是現在,發出 GW190521 引力波信號的兩個黑洞裡較重的一個質量為太陽質量的 85 倍,是目前為止探測到的第一個質量落在這一區間的黑洞。
  • LIGO參與者講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引力波信號初步探測到之後,需要儘快檢查其是否為儀器噪聲或工作異常,並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向同LIGO籤署過君子協議的天文學家們分享這一信息,以便他們使用手中的電磁波望遠鏡進行後續的搜尋和觀測。如果說傳統電磁波的望遠鏡給了天文學家以視力,引力波探測器給天文學家以聽力,僅僅探測引力波信號不過還是盲人摸象;僅僅觀測電磁波現象也只是觀看無聲電影;只有同時、同地發現引力波信號和電磁波段信號,才是一部天文學家期待已久的視聽大片。Fermi衛星的伽馬暴監視器曾經報告過一次可能與GW150914成協的伽馬射線光子信號,然而別的探測器都不能驗證這一探測結果。
  • 又探測到引力波?LIGO與VIRGO的靈敏度不是吹的
    【博科園-科學科普】自從LIGO合作檢測到第一個直接引力波事件已經不到兩年了,這是由兩個黑洞在10億光年之外的合併造成的。從那以後LIGO發現了更多的合併:更緊密的黑洞,信號持續更長的時間,黑洞甚至比第一次更少。
  • 第一個被清晰探測到的中等質量黑洞:迄今最強引力波信號
    自 2015 年以來,天體物理學家一直在使用引力波探測器來 「聆聽」宇宙中類似啁啾的信號,並通過解碼這些在時空中產生的細微漣漪,分析發出這些信號的大規模碰撞事件。現在,根據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和歐洲的室女座幹涉儀(Virgo)的一項新研究,科學家們探測到了一個新的引力波信號,來自一場快速而劇烈的 「爆炸」事件。對該事件的研究或許能幫助我們解開更多的宇宙謎題。
  • LIGO和處女座宣布了四次新的引力波探測
    LIGO和Virgo合作現在可以自信地從總共10個恆星質量的二元黑洞合併和一個中子星的合併中探測到引力波,這些恆星是恆星爆炸的緻密球狀殘骸。之前已報告過六起黑洞合併事件,其中四起是新近宣布的。從2015年9月12日到2016年1月19日,在一個名為Advanced LIGO的程序升級後的第一次LIGO觀測運行中,檢測到來自三個二元黑洞合併的引力波。
  • 天文學家探測到迄今為止最強的宇宙磁場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 天文學家發現了宇宙中觀測到的最強磁場。通過研究來自一顆中子星的強大X射線信號 ,研究小組計算出它的磁場比地球上實驗室裡創造的任何磁場都要強上千萬倍。
  • LIGO探測到引力波比電磁波早1.7S到達,引力波是超光速傳播嗎?
    我們在觀測中有很多引力彎曲時空的現象,當然最最著名的一次是英國天文學家愛丁頓領導的1919年在非洲普林西比島的日食觀測。因為這次日食觀測到了太陽引力彎曲恆星光線,使得地球提早觀測到被太陽遮擋的恆星!當然太陽的引力不沒有達到圖示中那麼大,愛丁頓領導在普林西比的三次觀測結果中平均值為1.61±0.30 角秒, 而巴西的天體照像儀底片分析結果是0.93 角秒, 小口徑望遠鏡的照片比對結果是1.98±0.12角秒,與愛因斯坦預言的1.75角秒有一些差距!愛丁頓和戴森討論後以1.64角秒承認觀測結果!
  • 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首次探測到引力波:我們的徵途,在星辰...
    她體會到視聽感官被剝奪的痛苦,所以更加珍惜生命的可貴,寫下了傳世之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感動無數人。然而,誰又能想到,其實人類在面對浩瀚的宇宙時,從來都是只能遠觀而不可聆聽。望遠鏡越來越大越來越靈敏,卻僅僅讓天文學家「目明」而不能「耳聰」。人類認識的宇宙,一直是一片寂靜。2015年9月14日,一個不管怎麼看都十分平常的日子。
  • 人類探測到 中等質量黑洞 最終質量是太陽的142倍
    人類探測到 中等質量黑洞 最終質量是太陽的142倍時間:2020-11-08 13:0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人類探測到 中等質量黑洞 最終質量是太陽的142倍 包括美國西北大學天文學家在內的國際研究合作已經見證了一個中等質量黑洞(Intermediate-m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