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感受到了,這個冬天不太冷。今年2月9日,巴西科學家在南極測得高達20.75℃的氣溫,這是有觀測記錄以來南極洲首次測得超過20℃的氣溫值;而且,今年1月也是有記錄以來全球最暖的1月,打破了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141年的紀錄。地球氣溫還在不斷升高嗎?會對人類造成怎樣的影響?我們又能付出哪些行動?
南極是地球變暖最快的地區之一
南極氣溫首破20℃,巴西科學家舍費爾在西摩島監測到的這一溫度,打破了1982年1月監測到的19.8℃的紀錄。舍費爾表示,即使在夏季,這樣的氣溫也非同尋常。尤其進入21世紀以來,南極地區氣溫上升不斷加速。世界氣象組織發言人納利斯曾表示,南極大陸是地球上變暖最快的地區之一。
科學家們同時觀測到,南極海上冰川融化越來越快,有的冰川甚至後退了上百米,留下裸露在外的巖石地表。要知道,南極洲以冰雪的形式,儲存了全球約70%的淡水,如果這些冰雪全部融化,海平面將上升50至60米。令人擔憂的是,極地海冰的覆蓋率正在不斷減少。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報告稱,今年1月,北極海冰的覆蓋率比1981至2010年的平均值減少了5.3%,南極海冰覆蓋率比平均值減少9.8%。業內人士表示,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應該引起人類足夠的警惕。
實際上,南極高溫僅僅是2020年全球氣溫異常的開始。剛剛過去的1月,讓許多人提前感受了春天的到來,被稱為史上最熱1月。放眼全世界,在一些本應寒冷的地區,比如俄羅斯和加拿大東部,今年1月的平均氣溫比往年同期至少要高5℃以上。在美國波士頓,1月最高氣溫達23℃,是當地有史以來最熱的一次,當地人已不敢想像到了夏天將會出現怎樣的高溫。
地球到底有多熱?據統計,從19世紀到現在,全球氣溫升高約1℃。自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七個年份全部產生於過去十年間(2010-2019),而最熱的五個年份則全部來自2015年後。從全球平均氣溫來看,與1981至2000年20年間的1月平均溫度相比,今年1月的平均溫度高了0.77℃。具體到不同地區,溫度的變化有著不少差異,其中歐洲地區變暖最為明顯。2020年1月,歐洲地區平均氣溫比此前2007年1月創下的最高溫度還高了0.2℃,比1981至2010年1月的30年間的平均溫度高出3.1℃。在歐洲東北部地區,差異則更為明顯,從挪威、瑞典、芬蘭到俄羅斯,歐洲東北地區很多地方的溫度均高於平均水平6℃左右。
不僅北半球,此時處於夏季的南半球也熱出新高度。去年已是澳大利亞有記錄以來最溫暖、乾旱的一年,新南威爾斯州等地的溫度大大高於平均水平,而且還發生了規模空前的森林大火。而乾旱炎熱的非洲,近來也是乾旱加劇,非洲南部的氣溫上升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
地球發熱了,後果很嚴重
為何科學家對南極洲的氣溫變化極為關注?據《自然》雜誌記錄,全球有9個已識別的氣候臨界點,其中兩個與南極有關。一個是「南極西部冰蓋加速消融、失冰」,一個是「南極洲東部正在加速消融氣候達到的臨界點越多,意味著全球變暖的速度越快,越會造成不可逆的損失」。
全球變暖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可此次隨著南極溫度首破20℃,再次給地球敲響了警鐘。隨著氣溫上升,冰川和凍土融化,海冰消失,對野生動物帶來極大的影響,它們將失去自己的生存之地。
在一部評分頗高的BBC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中,攝製人員在南極拍攝時感嘆「太熱了」。看著後退了許多的冰川前端,還有野生動物面臨的環境,他們知道氣候變化對住在南極的野生動物意味著什麼,一不小心就可能種族滅絕。他們掉著眼淚說:「這個地方很特別,我只希望我們能保持住這個地方,並保護它們。」南極東北部島上的多種企鵝數量都在減少。1971年企鵝數量調查中,該島上的企鵝總數為122550對,目前只剩下52786對。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物種名錄上,曾被定義為「不用擔心瀕危」的頰帶企鵝,現在也以更快的速度消亡。
隨著氣候變暖,全球海平面上升,洪水、風暴來得越發頻繁,氣流變化也將導致暴風雪、乾旱等極端天氣增多,將對人類的生活造成困擾或災難性的影響。
2015至2019年是自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五年。2015至2016年遭遇了21世紀以來最強的厄爾尼諾現象,直接導致多起超強颱風的發生:2015年10月登陸廣東湛江的超強颱風「彩虹」,是70年以來10月登陸中國內地的最強颱風,導致18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約達230多億元;2017年,美國遭受史上最強颶風季的破壞,造成數千億美元的損失;在印度,僅2018年當地政府就發布了近500個高溫預警,而2010年時這樣的高溫預警只有21個……2017年,全球共有6200萬人受到極端氣候事件影響。最近受人矚目的,則是山火事件。繼近兩年美國西部、加拿大、亞馬遜雨林、西伯利亞等山火爆發事件持續曝出後,澳洲更是經歷了長達四個多月的大範圍山火肆虐。
此外,冰川融化、氣候變暖會讓大量病毒「重見天日」。英國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的《科學報告》雜誌指出,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之下,北極海冰的消融或加速海豹瘟病毒(PDV)傳播,這種病毒對海洋哺乳動物的影響可能巨大。而最近,俄亥俄州立大學科學家又在青藏高原冰核樣本中發現古老病毒存在的證據。
保護環境需眾人努力
人類已經意識到全球變暖危機,並且著手為改變現狀而努力。氣候系統與環境關係密切,保護環境就等同於保護氣候系統。
各國科學家已達成共識,影響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包括溫室效應、大氣氣溶膠顆粒、煙塵以及太陽活動等。其中,除太陽活動外,其他三種因素都與人類活動直接相關。
而溫室效應的加重與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的增多有關。2015年12月12日召開的巴黎氣候大會達成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全球減排協定《巴黎協定》提出,到本世紀末要把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2℃以內,並向1.5℃的目標努力。為了實現減排,世界各國政府有所行動,仍遠遠不夠。
去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理與氣候學家秦大河在一次科普報告中指出,21世紀末之後全球氣候變暖取決於二氧化碳的累積排放量。而從目前的累計碳排放量來看,人類想要實現溫度升高不超過2℃的目標任務十分艱巨,「人類需要將碳排放控制在790GtC(7900億噸碳),但截至2018年累積碳排放已經達到了585GtC,按每年10GtC的標準排放,到2038年就會超過既定目標。」聯合國環境署的報告也表明,在未來十年,人造溫室氣體排放量需要每年下降7.6%,才能將全球變暖的上限控制在升溫1.5℃的水平。
從宏觀上看,氣候變化與國際政治經濟貿易等領域密切相連;從微觀上看,與每個人的工作生活息息相關。我們可以從小事行動起來,減低碳排放,生活得更環保。有效阻止全球變暖的小事,就發生在我們身邊———用螢光燈代替白熾燈;使用空調時冬天調低2℃,夏天調高2℃;定期清潔爐灶和空調,或更換過濾裝置;別讓電器處於待機狀態;定期給冰箱或冰櫃除霜;重複以及減少使用購物袋;減少食物的浪費;儘量少開車,選擇環保的出行方式;保護森林資源……你做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