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災難片《解凍》嗎?
在一個北極科考站,一支生態學研究團隊發現,全球變暖不是冰雪融化,而是冰中所凍著的東西。
一隻死去數萬年的猛獁象從厚冰中顯現,一種史前寄生蟲從猛獁象的屍體裡爬了出來......
讓人不寒而慄的是,這種災難片中的場景,已經在現實生活中上演了。
在俄羅斯西西伯利亞,隨著全球變暖,凍土層融化後,露出了75年前一場大瘟疫中死去的馴鹿屍體。
屍體上攜帶著的炭疽細菌被釋放,導致當地爆發了一場大型炭疽菌病。
人類,總在企圖不斷擴充自己在大自然中的疆界,於是那些沉睡於冰川幾百萬年的病毒,因為沒有了封印和宿主,只能轉而在人類身上尋找新的生活領域。
2020年1月以來,全世界的平均氣溫就在不斷刷新141年以來的高溫紀錄。
巴西科學家在南極測得20.75度的氣溫,這打破了南極地區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氣溫,也是首次超過20℃。
為此,有人說「南極已經比南京還熱了。」
全球變暖的腳步已來到了地球最冷的地方,前所未有的高溫也著實令人害怕。
自2012年至今,南極大陸的冰融化速度已經翻了3倍,過去的25年間,這裡有3萬億噸的冰融化,其中有50%,融化於最近5年。
過去,我們印象中的南極,即使在暖季也是白茫茫,光禿禿的景象;
而現在,這個極度寒冷的地區,有些地方看起來像綠洲一般。
冰川消融所帶來的惡果,給南極大陸的主人企鵝,帶來了滅頂之災。
企鵝的棲息地遭到破壞,食物減少,為了生存,它們不得不遷徙,以致大批企鵝死亡。
同樣的,北極地區也難逃厄運。
根據數據顯示,2019年北極氣溫上升1.9度,這已經是1個多世紀以來第二高紀錄,上一次是在2015年。
去年8月,北極圈裡野火肆虐,格陵蘭島在一天之內融化了120億噸冰。
莫斯科冬季向來以嚴寒聞名,但去年冬季,莫斯科氣溫達5.4攝氏度,打破了1886年創下的歷史紀錄。
研究北極的氣象學者表示:可能在2040年前的某個夏天,北冰洋上的冰層將會完全消失。
南極的企鵝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北極的北極熊也岌岌可危。
瘦骨嶙峋的北極熊,要麼艱難苟活,要麼不幸餓死。
除此之外,北極凍土中的甲烷氣體也開始向空氣中揮發,這將會進一步加劇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加重,又將加快北極地區氣溫升高、冰雪融化,這是多麼可怕的惡性循環。
科學家們擔憂,冰川融化可能釋放出被冰封了數萬乃至數十萬年的微生物和病毒。
更可怕的是,這些深埋在冰川大陸下古老的病毒和細菌,它們仍然是活的。
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開,人類終將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
人類最古老、最強大的情感是恐懼,而最古老、最強大的恐懼是對未知的恐懼。
在熱搜榜被輪番轟炸的日子裡,「青藏高原冰川發現28種新病毒」再一次衝擊了人們的心理防線。
科學家們在青藏高原冰核樣本中發現了33種已經被冰封了15000年的史前病毒,其中28種是現代科學未知的新病毒。
據新華網之前發布的消息稱:過去30年裡,青藏高原冰川退縮的面積已超過15%。
珠穆朗瑪峰,長年處於零下20度以下,海拔6000米以上,曾被稱為「生命禁區」,如今卻生機勃勃,綠意盎然。
只可惜,這綠色的「盎然生機」,是災難的預警。
因為隨著全球氣溫逐步上升,被封存在冰面下面的遠古病毒,也慢慢開始甦醒。
前不久,科學家在巴西一人工湖中發現了一種研究中從未記載的神秘病毒,90%的基因目前無法識別。
如果這種病毒不小心傳給人類,我們將面臨巨大災難。
因為目前,科學家在這方面的研究幾乎為零。
歷史車輪上一次次的教訓都在提醒我們:
大自然千百年來都遵循一種法則,那就是生態平衡。這種生態平衡一旦被打破,人類終將為自己的行為買單。
地球是個精密的生態系統,任何一個小小環節的崩壞,後果都很難說。
可悲的,只有當災難真真切切的來臨時,人類才知道自己的渺小。
1347至1353年,歐洲爆發的黑死病,奪去了2500萬歐洲人的性命,相當於當時歐洲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席捲整個世界,當時全球的人口不過18億,這次流感就造成了10億人感染,大約死亡5千萬到1億人;
2002年「非典波及全球,長達半年的防疫戰爭,沒有找到任何特效藥;
2009年發生的墨西哥豬流感(甲型H1N1流感),感染了214個國家和地區;
2012年,中東呼吸症候群波及全球27個國家;
2013年至2017年間,H7N9共在全球感染1486例,死亡571例;
2014年-2019年,非洲伊波拉病毒肆虐,到現在都沒有特效藥可以治;
2020年伊始,病毒更加來勢洶洶。
奈及利亞在經受拉沙熱疫情的同時,又發現了神秘病毒,席捲全國15個州;
美國爆發40年來最致命流感,48個州無一倖免,紛紛中招;
新型冠狀病毒波及全球31個國家,在日、韓、義大利等國已有蔓延趨勢……
埃塞爾比亞多地爆發霍亂,且有進一步蔓延的風險。
張文宏醫生說:「我們不知道下一次病毒全球大爆發的時間,但是它一定會來。」
的確,雖然科學在進步,但大量的未知依然存在。
如果人類再不敬畏大自然,這樣的模式將會周而復始!
日本著名主持人北野武曾說:"災難,並不是死了兩萬人這樣一件事,而是死了一個人這件事,發生了兩萬次。"
每一次災難的發生,背後都有著100次的預警。
看似偶然的災難,其實是必然。
全球的生態系統牽一髮而動全身,一旦失控,後果不堪設想。
澳洲大火持續5個月,數以百萬計的居民被濃煙和塵埃包圍,燒焦森林、燒死考拉袋鼠、釋放大量煙霧、逼出無辜的毒蝙蝠……
雖然幸得一場及時雨撲滅,但澳洲又再次迎來沉重打擊:山洪暴發,飲用水變黃,魚群死亡……
這造成的一系列破壞,至少需要100年才能得以恢復。
東非氣候乾旱少雨,2019年底卻雨水連綿,植物瘋長,這為蝗蟲的繁殖提供了理想的條件。
阿拉伯飛來的蝗蟲有了充足的食物後,經過一年半的繁衍生息,數量比最初翻了6400萬倍,達到4000億隻。
於是,東非爆發25年來最嚴重蝗災,蝗蟲鋪天蓋地結隊而來,所到之處,糧食顆粒無收。
這讓原本糧食就短缺的東非,更是雪上加霜。
自然界的每一次喪鐘,其實都是在為人類而鳴。
人類並非萬物之主,槍響之後沒有贏家,生態平衡一旦被打破,誰是受害者,一目了然。
柴靜曾說:
「地球幾十億年都這麼過來了,毀滅的只是物種,毀滅的只是人類,所以是人類如何拯救人類,不是人類如何拯救地球。」
生存本來就是一種幸運,過去如此,現在也是如此。但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人類有了一種幻覺,認為生存成了唾手可得的東西。
如今,放眼全球,還有哪一片土地,不在罹受災難?
一連串的全球災害清單,讓人不禁想起《流浪地球》中的那句臺詞:
"最初,沒有人在意這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
前幾天有一則視頻《大自然在說話》,刷爆了朋友圈。
大自然說:「我不需要人類,而是人類需要我!」
2020年的多災多難,也許正是大自然給我們的一個警告:
如果我們再不採取行動,未來,這些頻繁的災難將成為地球的常態。
那將是人類文明的終結之路!
所以,人類千萬不要用自己的僥倖,去挑戰自然的權威。
因為,地球不會流浪,我們卻可能無家可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