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高燒」20℃,凍土現遠古病毒,世界還好嗎?-虎嗅網

2020-11-25 虎嗅APP


前段時間,關於南極觀測到歷史最高溫度的新聞層出不窮。


2月7日,世界氣象組織表示,在南極半島阿根廷科考站埃斯佩蘭薩觀測到新的創紀錄溫度:18.3℃,打破了2015年創下的17.5℃的紀錄。


2月9日,巴西科學家在南極洲西摩島記錄下了20.75℃的高溫天氣!這比該島1982年記錄的19.8℃高了近1℃。 


無獨有偶,地球另一端也有新聞爆出——2月14日,美國宇航局的一項研究指出,在30萬平方公裡的北極地區,發現200萬個甲烷排放熱點。


 

研究認為,這跟氣候變暖有關。受此影響,北極地區的凍土層快速融化,到處都是冰水形成的湖泊,以前「封印」在凍土層中的大量甲烷從湖水中冒著泡湧出。


南極、北極與青藏高原一起並稱「地球三極」,南北極被氣候變暖折騰了一番之後,青藏高原似乎也難以獨善其身。


1月7日發表在bioRxiv的論文稱,俄亥俄州立大學科學家在青藏高原冰核樣本中發現古老病毒存在證據,其中28種是新病毒。該研究表明,全球變暖導致世界各地冰川縮小,並可能釋放被冰封了數萬乃至數十萬年的微生物和病毒。


 


如果把這些新聞放在一起來看,的確讓人細思極恐,一些相關題材的文章迅速在朋友圈引起廣泛關注,很多人慨嘆「壞消息扎堆出現,地球真是越來越危險了。」



 


我們該如何看待「地球三極」出現的這些變化?


編輯丨崔赫翾 瞭望智庫


南極超20℃:值得長期關注


2月9日那天,北京天氣晴,氣溫-5℃—10℃。


而在遙遠的南極洲西摩島,巴西科學家測到了20.75℃的氣溫,達到了歷史最高值,也是首次超過20℃。


巴西科學家表示:「我們從沒見過南極洲的氣溫如此高過。」


很多人震驚之餘不免對這個數據感到困惑:南極竟然比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都高,那冰川不就早都化完了?


事實並非如此,我們有必要先做個簡單的科普。


南極洲包括大陸、陸緣冰、島嶼等在內,總共1424.5萬平方千米,其中最主要的是南極大陸,面積為1200多萬平方千米,95%以上都被厚度驚人的冰雪所覆蓋,年平均氣溫為-25℃,2013年記錄的最低溫甚至達到-93.2℃。


南極洲這麼大,各地之間的氣候差異也很大,並非每個角落都常年極寒,比如像「小尾巴」一樣的區域就是南極半島,是南極大陸最溫暖的地方,年平均氣溫能達到2℃,而其附近的島嶼最高氣溫能達到10℃以上。


這次測到高溫數據的西摩島就位於南極半島附近,甚至在南極圈之外,歷史最高紀錄為19.8℃,這次高了近1℃。而在與西摩島相距不遠的我國南極第一站長城站,2月8日下午3點也測得近期高溫8.7℃。 


其實,這個數據本身並沒有太大意義。


巴西科學家卡洛斯·舍費爾表示,南極地區新監測到的20.75℃高溫其實只是南極地區的一次「臨時數據」而已,並不是南極平時的氣溫,所以,並不能作為預測未來的氣候變化的依據。


中國「雪龍」號首席科學家潘建明也認為,南北極是全球氣候變化最敏感的兩個地區,但人類對南極各項數據的採集和記錄是從1957年正式開始,1957年之前我們一般稱為人類對南極的「探險時代」,1957年之後才能稱之為「科學時代」,目前人類對南極的國際合作科學考察不過60多年,這個數據量太少,並不能簡單得出南極未來溫度也會越來越高的結論。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極端天氣與氣候報告員蘭德爾·切爾維尼對南極近期測得的高溫給出了自己的解釋,他認為這種現象短期內似乎與我們所說的「焚風現象」有關。


儘管單次測得的20.75℃高溫在邏輯上無法作為判斷南極未來氣候變化的依據,但科學家也普遍認為,南極近幾年真的變暖了。



2016年11月11日,南極麥克默多站附近的泰勒冰川加速消融。


WMO數據顯示,過去50年中,南極半島的溫度上升了近3℃,其西海岸約87%的冰川在此期間嚴重「縮水」,過去12年中,冰川呈現出「加速消退」趨勢。


這不只是一些數字。


曾參加過17次南極科考的中國「雪龍」號管事繆煒認為,十幾年前每次海冰卸貨時,南極的陸緣冰冰面都能承受較大的載重量,而現在的冰面感覺越來越薄。


NASA的地球觀測衛星日前發布了2張南極圖片,其中一張拍攝於2月4日的鷹島,另一張攝於2月13日,這兩張照片可以看出高溫對當地冰蓋和冰川的影響。



如圖所示,2月4日鷹島上還有大量的積雪覆蓋,僅僅過了9天,島上的積雪就大面積融化,露出黃褐色地面還有融化的池塘。


科學家推算,熱浪在幾天內融化了鷹島20%的積雪。


前段時間,在南極的烏克蘭科考站附近出現了粉紅色的「西瓜雪」現象,該地區的雪呈現粉紅色,在陽光照射下顯得很神秘。其實它並不像看起來那麼浪漫。


科學家表示,這是因為雪中含有一種叫極地雪藻的微生物,它們適合在寒冷氣候中生存,在低溫下保持「休眠」狀態,當溫度升高時,就會開始迅速生長。因為其中含有蝦青素防止紫外線輻射,所以呈現紅色。


 

還有近幾年受到廣泛關注的松島冰川,它位於南極洲西部,面積約16萬平方公裡,與中國河南省面積相當,是世界上萎縮速度最快的冰川之一。近15年來,松島冰川以每年1米的速度變薄,是全球海平面上升最大的貢獻者,也是「南極的軟肋」。


從衛星圖來看,一塊面積近300平方公裡的冰山,從南極松島冰川中崩落。這個過程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



此外,南極氣候變暖背後,還有一個個顛沛流離甚至死去的生命……過去40年,磷蝦遍布南極海域,如今,磷蝦數量銳減80%。磷蝦對溫度變化非常敏感,只需0.5℃,就能大大削弱它的繁殖能力。


就這樣,以磷蝦為食的企鵝們,輕則食不果腹,重則活活餓死。巴西曾發現500多隻企鵝屍體,經過解剖發現,大多數企鵝胃裡沒有殘留食物。


圖為兩隻阿德利企鵝站在一塊正在融化的冰上。


去年一項研究指出,如果人類不及時採取行動遏制氣候變暖的趨勢,現存企鵝家族中體形最大的成員——帝企鵝,可能在本世紀末滅絕。


北極甲烷爆發:一直是個潛在隱患


「北極甲烷爆發」是怎麼回事呢?


準確來說,應該是「甲烷逸出」。打個比方,如果一棵樹死在了熱帶雨林,不久後會被微生物分解掉,這些微生物以死去的植物為食,並和我們一樣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這些溫室氣體會被植物的光合作用再次消耗。


如果那棵樹某年某日死在了北極等氣溫很低的區域,就不一樣了——死亡的樹木、藻類、動物等,會被即刻「凍結」,一定程度上「暫停了碳循環」,畢竟細菌和它們的「食物」都被冰封了。


所以,北極溼地和湖泊是個天然的有機碳容納池,其永凍土中封存了龐大的碳庫,以甲烷的形式緩慢逸出,而地球有天然的控制機制,能調節甲烷進入大氣的量,長時間保持平衡狀態。


可以看出,「北極甲烷逸出」並不是2020年才有的新現象,而是一直存在著。只是近些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北極大量永久凍土「突然解凍」,冰封在土壤中的大量有機物重新開始分解運作,甲烷逸出的速度比以往加快了許多。



更糟糕的是,甲烷也是溫室氣體之一,而且甲烷分子的暖化效果是二氧化碳分子的25倍!可以想像,如果全球暖化導致永久凍土快速解凍,地球變熱的速度會比現在大部分氣候模式預測的還要快,而氣候變暖則會進一步加劇永久凍土解凍,從而陷入惡性循環。


所以,自從全球氣候變暖受到關注,便有科學家一直在擔心「北極甲烷逸出」這個隱患。


早在2006年,阿拉斯加大學生態學家凱蒂·沃爾特就在《自然》雜誌撰文,警告人們隨著永久凍土帶的融化,甲烷釋放量的增長可能會加劇氣候變化。


在一段拍攝於阿拉斯加湖的視頻中,沃爾特的一位同事在冰凍的湖上打了一個洞,她點燃了從湖底逸出的氣體甲烷,發出明亮的橙色火焰。


「如果你打開冰封的地方,就會融化永凍土,其中的有機物就會被微生物分解。」



永久凍土帶中到底「封印」著多少碳呢?


永久凍土地區大約佔據整個北半球陸地表面的25%,佔據俄羅斯整個陸地表面的60%以上。一項國際合作研究表明,永久凍結帶的碳含量約為1.6萬億噸,該數目大約是全世界土壤中碳總量的1/3,是大氣中碳含量的兩倍。


 圖為永久凍土層在北半球的分布範圍。圖源:美國國家雪冰數據中心 


為了研究北極甲烷逸出的程度,從2017年開始,NASA開始用飛機搭載紅外成像光譜儀,搜索了北極30萬平方公裡地區,監測大於3000ppm甲烷濃度的位置,最終監測結果就是前段時間公布的200萬個。


永久凍土正在解凍,加劇了全球氣候變暖,已使北極圈的生態遭到了諸多衝擊。


首當其衝的就是海冰的消失,1985年經歷過多年冰凍的「多年冰」佔北極海冰的16%,如今,多年冰的比例只有1%,其他基本就是較容易融化的薄冰。


這給當地的野生動物造成了很大影響,比如北極熊,捕食獵物要站在浮冰上,隨著浮冰變薄,越來越多的北極熊就被困在陸地上,不能追捕海豹、海象等獵物,迫使它們前往陸地尋找食物。


去年就曾有數十頭瘦弱的北極熊闖入俄羅斯北部某居民區,導致當地進入緊急狀態。



2019年4月,一隻北極熊出現在俄羅斯遠東堪察加半島的季利奇基小鎮,這裡距離它的棲息地達700公裡。


有的北極熊甚至到人類的垃圾場尋找食物。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報告顯示,未來35至40年,預計北極熊數量將減少三成以上。


除了北極的野生動物,生活在高緯度地區的居民也提前體會到了危機——一些建在永久凍土層上的城鎮建築物,受永久凍土層融化的影響,開始發生牆壁隆起、樓梯彎曲等變形。


永久凍土層融化甚至還威脅到了「末日種子庫」。


圖為斯瓦爾巴特全球種子庫入口處。


斯瓦爾巴特全球種子庫又被稱為「末日種子庫」,坐落在挪威斯瓦爾巴群島,距北極點1000多公裡的山體中,儲存著全球上百萬份農作物種子。其創建是為了地球因受隕石撞擊、核戰氣候變化等全球災難發生時,充當後備力量,避免導致物種滅絕。


2016年10月,永久凍土融化使雪水湧入種子庫,淹沒了隧道一半的地面,隨後被凍成冰塊。


圖為被冰覆蓋的斯瓦爾巴特全球種子庫入口。


28種未知病毒:別過度解讀


關於28種未知病毒的說法起源於2015年9月,中美俄意秘五國科學家集結崑崙山古裡雅冰川,這是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與美國俄亥俄州裡大學共同開展的一次綜合科考活動,目的是通過鑽取深部冰芯研究各種古代環境特徵。



冰川以及凍土就像來自遙遠過去的「時間膠囊」,能讓人類有機會得以一窺被困在那裡的生物體。


這個團隊在嚴格消毒的環境下,從距今520—15000年範圍內的冰芯裡分離出了較豐富的微生物,包括18種細菌和33種病毒,其中28種病毒是人類之前從未遇見過的種類。


1月份,他們在bioRxiv上發表了一篇論文,詳細介紹了冰樣本中的28種新病毒,並警告說,氣候變化可能會導致未知古老病毒的回歸。


「未知古老病毒」這幾個字眼很容易挑動人們的神經,很多人覺得這意味著有可怕的事情發生。


其實,這個結果並不令人驚訝。人類文明史不是消過毒的,環境中其實長期存在各類病毒與細菌,除了冰川,在深海與高空都有。


過往研究表明,冰川冰芯樣品裡微生物數量大概為每毫升100~10000個細胞,而深海裡,每毫升含微生物數量在10000~1000000個,比冰川裡多得多。如果是更小的病毒,整體的數量級還要更高。


而且,這也不是科學家第一次從冰川中發現古老病毒。


1999年,美國科學家在格陵蘭島深達近2千米的地下冰芯樣本中檢測到了「番茄花葉病毒」的影子,由於這種病毒很穩定,它們的基因組在冰層裡埋藏了14萬年還能夠被檢測到。這也是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病毒基因組痕跡,研究表明,這種病毒對人類並無威脅。


2014年3月,科學家在俄羅斯西伯利亞的凍土層中發現了一種1.5微米長的巨型病毒,可以在光學顯微鏡下直接被觀察到,其生存的年代正是史前人類尼安德特人滅絕時的3萬多年前,科學家將其命名為「西伯利亞闊口罐病毒」。


科學家將含有這種病毒的樣本帶回實驗室,把阿米巴蟲作為「誘餌」,沒過多久一些阿米巴蟲就出現了異常甚至死亡。不過,研究人員表示,這種病毒對人和其他哺乳動物無害,它的目標僅僅是阿米巴蟲而已。


當然,並不是所有病毒都像上述兩種那麼「溫和」。


2004年,一支由法國和俄羅斯科學家組成的考古隊在西伯利亞東北部的永久凍土中發掘出幾具死於300多年前的冰凍「木乃伊」。


他們對保存最完好的一具進行解剖時,發現死者肺部有出血痕跡。鑑於這種症狀經常在天花患者身上出現,研究人員對其進行了深入研究。結果發現,這具「木乃伊」確實攜帶天花病毒的基因片段,但這種三百多年前的天花病毒和目前存在的天花病毒類型不同,科學家認為這個流行於17世紀的天花病毒可能是現代天花病毒的祖先。


圖為科學家正對一種致命病毒進行實驗。圖源:塔斯社


現代天花病毒已於1979年被正式宣布根除,全世界目前僅有美國和俄羅斯兩個實驗室保存著天花病毒樣本,派精銳部隊鎮守著。不過,科學家們紛紛被凍土中的天花病毒表示擔憂,因為凍土中的病毒可能只是「假死」狀態,可能生存很久。


除了天花病毒,另一個狠角色——流感病毒也曾給人類造成沉重一擊。1918年,西班牙流感共造成2000萬-5000萬人死亡,還有數據表明死亡人數可能達到1億,當時世界人口還不到20億人。


科學家們從阿拉斯加永久凍土中找到過一具1918年流感受害者的遺體,通過現代測序技術從遺體樣本中獲得了那株流感病毒的全部基因組序列,然後重構了這種病毒,並用它來感染體外培養的細胞和小鼠,結果表明,這個病毒對小鼠的感染能力和致病能力都強於目前的流感病毒。


對這一切,我們應該抱有幾分擔憂?


有一種論點認為,永久凍土中的病原體造成的危險本質上是不可知的,所以我們不應該刻意為此擔憂,我們該專注於氣候變化方面更為明確的威脅。


例如,隨著地球變暖,北半球國家將變得更容易發生通常在南半球國家才出現的疾病,比如瘧疾、霍亂和登革熱,因為這些病原體在更高的氣溫下會茁壯成長。


另一種觀點認為,我們不應該忽視永久凍土中的病原體帶來的風險,因為我們無法對這些風險進行量化。


「這種可能性具體有多大還不知道,但確實有這種可能。它們有可能是用抗生素能醫治的細菌,也可能是具有抗生素耐藥性的細菌或病毒。如果病原體與人類已經很長時間未接觸,那麼,我們的免疫系統還沒有做好抵禦這種病原體的準備所以,這就可能存在危險。」


整體來說,該領域目前還處於研究的初期,對於實驗結果不用過度解讀。冰川或永久凍土是病毒天然的保存箱,無論完整病毒粒子還是它們的基因組,都能保存較長時間,從而讓人類更多地了解病毒,並進一步探究生命起源奧秘。


在沒搞清楚病毒毒性前,對未知病毒的風險需要謹慎考量而不應過度恐懼。


圖為俄科學家用西伯利亞凍土裡的種子「復活」的遠古植物


全球氣候變暖:一個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


「地球三極」這些變化,並不是2020年新有的現象,只是全球氣候變暖近年來的幾種表現。


全球氣候變暖所引發的蝴蝶效應,總會帶來一些瑣碎、細微甚至讓人揪心的變數。


本月初,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2019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提到,2019年是有儀器記錄以來溫度第二高的年份。2015年至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五年,2010年至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十年。


具體來看,氣候變化已對人類健康、糧食安全、人口遷移、生態系統等多方面都造成了影響。


海洋生態系統破壞嚴重,全球海洋平均經歷了近2個月的異常高溫,約84%的海域經歷了至少一次熱浪;


極端高溫嚴重損害人類健康,2019年,澳大利亞、印度、日本和歐洲均出現了創紀錄的高溫,其中日本的嚴重熱浪導致100多人死亡,18000人住院治療,氣溫升高還加劇了登革熱病毒的傳播;


嚴重蝗災威脅糧食安全,2019年末的異常強降水是非洲之角地區暴發大規模沙漠蝗災的重要因素之一,這是當地25年來最嚴重、以及肯亞70年來最嚴重的蝗災;


「氣候難民」增加,2019年全球熱帶氣旋活動高於平均值,北半球共經歷了72個熱帶氣旋,南半球則為27個,其中非洲東海岸有史以來最強烈的氣旋「伊代」致使馬拉威、莫三比克和辛巴威近78萬公頃農田顆粒無收,超過18萬人無家可歸;


乾旱引發澳大利亞嚴重林火,澳大利亞在歲末年初遭遇極端高溫,並在12月18日創下41.9℃的氣溫紀錄,該國的火災季也異常持久且嚴重,多次發生重大火情,新南威爾斯和維多利亞兩州的過火面積總計達700萬公頃;



......


無論在陸地還是在海洋,無論冰川融化還是雪山消亡,無論熱浪襲來還是乾旱入侵,無論颶風風眼裡還是災民淚水中......都留下了全球變暖的一系列證據。


那麼,為什麼很多人覺得全球氣候變暖不是什麼大事呢?


美國前副總統阿爾·戈爾在《不願面對的真相》一書中寫到:


「舉例來說,在美國,有人命令在政府部門研究全球變暖的科學家們注意關於氣候危機的言論,並禁止他們在媒體上發表講話。更重要的是,美國所有與全球變暖相關的政策的改變都體現出政府的觀點——全球變暖不是什麼大問題——這完全是一個不科學的觀點。」


「但事實上,這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性危機。100個國家的2000位科學家在最為精細和組織有序的領域合作了二十多年,達成了共識,即地球上所有的國家必須合作來解決全球變暖的問題。」


2020年,我們似乎比任何時候都能意識到保護環境、敬畏自然的重要性,這其實也是機遇,讓我們理性思考利用更清潔的能源,減少資源浪費,不濫殺濫食野生動物等一系列問題。


因為在這片土地上,沒有誰是真正的孤島,森林、天空、大海、人類、一切動物,都緊緊地連接在一起,藍星是一個生命共同體。


1990年2月14日,旅行者一號在遠離地球 60 多億千米的角落,為地球拍攝了一張照片。


 

這張照片就是後世所傳的「黯淡藍點」。照片中, 地球如一粒閃光的微塵,漂浮在無垠太空中。


著名天文學家、科普作家卡爾·薩根為這張照片曾寫下一段著名描述:


「如果再看一眼那個光點,那是我們的家園,我們的所有。你所愛所知的每一人、所聽說乃至所存在過的每一人,都在小點上度過一生。歡樂與痛苦,宗教與學說,獵人與強盜,英雄與懦夫,文明的創造者與毀滅者, 國王與農夫,情侶、父母、兒童,發明家和探險家,崇高的教師,腐敗的政客,耀眼的明星,至高無上的領袖,歷史上所有的聖人與罪犯,都住在這裡——它僅僅是一粒懸浮在陽光中的微塵。」



相關焦點

  • 青藏高原驚現28種未知病毒,南極「高燒」20℃,北極甲烷爆發……一...
    南極、北極與青藏高原一起並稱「地球三極」,南北極被氣候變暖折騰了一番之後,青藏高原似乎也難以獨善其身。1月7日發表在bioRxiv的論文稱,俄亥俄州立大學科學家在青藏高原冰核樣本中發現古老病毒存在證據,其中28種是新病毒。該研究表明,全球變暖導致世界各地冰川縮小,並可能釋放被冰封了數萬乃至數十萬年的微生物和病毒。
  • 北極高燒不斷,遠古病毒的「冰牢」正融化
    首先,北極氣溫升高導致北冰洋冰層和陸上永凍土融化,被困在永凍土下數百萬年的遠古病毒正「蠢蠢欲動」。其次,覆蓋在北極海洋的冰層不斷消融,使得生活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生物開始融合。在冰層融化前,兩大洋的生物被北極厚厚的冰層阻隔,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基因系統,彼此間都缺乏抵禦對方疾病的抗體。
  • 南極突破20℃,科學家擔憂:冰川融化釋放遠古病毒,後果無法估量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最近,南極大陸氣溫突破20℃,持續一周的「極端高溫」席捲了南極洲,導致南極冰川大範圍融化,僅這一次危機就造成了大約五分之一面積的冰雪流失。不過更嚴重的是,冰封在數十米冰層下的遠古病毒也隨著冰川 的消融而被釋放,這引發了科學家的擔憂。
  • 南極血紅一片,珠峰長草,遠古病毒釋放!地球真的開始倒計時了……
    大家可能都看到了最近南極高溫的報導了,前些天,媒體報導南極部分地區的氣溫來到了20度以上。20度,南極比南京還熱。而在這個冷冰冰的數字背後,是我們不想相信卻又不得不相信的更多令人沮喪的事實,事關南極,但更關乎人類文明,在2020年的開年,仿佛一下全部爆發...
  • 南北兩極融化,遠古病毒將復活?
    南極被極地學家成為「地球環境的時間膠囊」,在漫長的歲月中,有大量氣泡、雜質、動物和其他生物被封凍在南極冰層中。通過鑽取南極冰芯 加以分析研究,科學家能夠獲取幾十萬年來氣候變化的相關信息,也能夠獲取史前生物的相關信息。幾年前,一個科學考察隊在南極的凍土中,發現了一種神秘病毒。
  • 南極氣溫屢創紀錄,冰川融化意味著什麼?人類要提防遠古病毒了
    一旦這些溫室氣體隨著冰川和凍土的融化再次流入大氣層中,那麼無疑會增加溫室效應的嚴重程度,其中的溫室氣體就包括我們所熟知的二氧化碳、甲烷等。除此之外,還有一類東西也會無形地再次獲得流動性,它們就是遠古病毒。
  • 南極氣溫屢創紀錄,冰川融化意味著什麼?人類要提防遠古病毒了
    有一種氣候變暖導致的影響是無形和悄無聲息的,那就是永久凍土和冰川融化之後那些被封存已久的溫室氣體加劇溫室效應。根據氣候專家的研究發現,地球上的冰川在降低溫室氣體含量方面有著巨大的貢獻,相當多的溫室氣體被封存在冰川和凍土底下。
  • 南極氣溫首次突破20℃!全球氣候變暖已成事實,萬年遠古病毒或將洩漏
    近日,世界氣象組織發言人在演講中提到一個令人擔憂的數字,他說在南極地區測得的溫度首次突破20℃,這個消息一經公布,立刻在世界範圍內引發關注,同時再次讓人類重新思考自身面臨的一個嚴峻的生存問題--氣候變暖。
  • 凍土融化帶來恐慌,氣候變化會放出「毀滅性」的遠古病毒
    同樣的道理,超低溫的冷凍,不光能「延長」動物的壽命,對於細菌和病毒來說,也是同樣有效的。近些年,由於溫室效應等原因造成的全球溫度異常,永久凍土層也開始慢慢融化,4000年前的猛獁象,57000年前的狼崽,30000年前的披毛犀屍體陸續從融化的凍土中被發現,遠古時期的一些病毒也開始慢慢甦醒。
  • 擔憂:永凍層融化萬年前遺骸頻現,會釋放遠古病毒導致物種滅絕嗎
    ,所以突然出現的遠古病毒直接感染人類的概率並不大,而已知的病毒,人類目前具備防疫條件,但是,我們依然要警惕遠古病毒帶來的間接危害。 因為目前地球上不少動物植物在基因和性狀上已經相對穩定了很久,如果永凍層中釋放的病毒恰巧能感染某一種對人類至關重要的動物或者植物,會給我們帶來非常嚴重的影響。 打個比方,如果有一種遠古病毒可以造成某種主要農作物減產或者絕收,那將是全球性的災難!
  • 「Edison-遠古病毒」病毒的來源以及對人類的歷史影響
    症狀都同樣是從起初的頭痛、畏寒,肌肉酸痛和食欲不振快速發展至臉色發紫,咳血,高燒直至死亡。病情在短短幾個月內便席捲了全球。同年10月,病情的肆虐幾乎達到了頂峰,單單美國在這一個月之間,就有相繼20多萬人死去,這使得1918年的美國人口平均壽命驟減了12年。
  • 珠峰長草,遠古病毒釋放,南極超20℃!地球真的開始倒計時了……
    而這不是第一次在凍土帶發現遠古時期的動物了。 2019年,西伯利亞融化的凍土帶中發現了一種犬科動物,似狼非狼,似狗非狗,經鑑定它大約是14300年前陷入了淤泥中最後被凍土覆蓋。
  • 如果永久凍土層中的遠古病毒復甦,人類會如何?可能會非常殘酷
    其實就是那些冰封在永久凍土層中的遠古細菌和病毒。我們要明白,南北極可不都是冰川,除了這些冰川之外還有廣闊的永久凍土層,而且在很多的冰川之下也有凍土層的存在。這些永久凍土層形成的時間恐怕有數千萬年之久,在如此漫長的歲月裡,不知有多少生命被冰封在其中。對於那些被冰封的遠古生物,我們自然不用太擔心,它們也不可能活過來。
  • 地球溫度上升了,永久凍土加速融化,遠古生物正在復甦
    永久凍土加速融化通過對氣候的變化,事實證實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地球的溫度是越來越高了(上升了),所以保存在北極或南極地區的永久凍土也在出現「大變」。根據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一份報告,如果碳汙染持續緩解,到2100年,大部分永久凍土可能融化,釋放出溫室氣體,導致我們地球的氣候更加惡化。遠古生物正在復甦我們都知道,在永久凍土之中,除了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的物質之外,多年凍土的融化還可能威脅釋放長期困在冰中的致病細菌和病毒。
  • 北極頻現史前生物,遠古細菌危害人類,這事很恐怖嗎?
    史前生物屍體頻現北極,潘多拉的魔盒或將打開!北極挖出史前生物屍體,為何人類趕到不安?西伯利亞永久凍土層再次發現萬年前史前動物,人類需要警惕了!2020是最後警告:冰川融化,遠古病毒復出,地球正放棄人類?……看著這些恐怖的消息,心裡不由得一緊,北極到底是怎麼了?真的要出大事了嗎?咋感覺人類就要完蛋了一樣!
  • 凍土融化帶來恐慌,氣候變化可能會放出「毀滅性」的遠古病毒,人類...
    近些年,由於溫室效應等原因造成的全球溫度異常,永久凍土層也開始慢慢融化,4000年前的猛獁象,57000年前的狼崽,30000年前的披毛犀屍體陸續從融化的凍土中被發現,遠古時期的一些病毒也開始慢慢甦醒
  • 氣候變暖,凍土與冰川融化,科學家擔憂遠古病毒來襲,嚴重嗎?
    為什麼科學家擔憂氣候變暖會導致遠古未知病毒爆發? 病毒是一種非細胞型的生命形態,病毒結構簡單,只含有一種遺傳物質,它需要寄生在活細胞中,才可以進行大量複製。在地球上病毒無論是數量還是種類都是最多的,但根據人類現有的了解來看,能夠感染人體的病毒,其實數量並不多。
  • 北極村莊氣溫一年上升18度,不斷高燒的北極,在預示著什麼?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現在很多人就算不出門旅遊到處看看,也能感覺到全球變暖對我們的影響。在很多人的心中,全球變暖也許還只是一個科幻概念,覺得是離我們非常遠的一件事情,但是事件要來臨時,往往卻只在一夜之間。很多人都知道,北極的組成方式跟南極不同,北極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陸地,全部由冰川組成。
  • 北極村莊氣溫一年上升18度,不斷高燒的北極,在預示著什麼?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現在很多人就算不出門旅遊到處看看,也能感覺到全球變暖對我們的影響。在很多人的心中,全球變暖也許還只是一個科幻概念,覺得是離我們非常遠的一件事情,但是事件要來臨時,往往卻只在一夜之間。氣溫一年上升18度的村莊,你們聽見過這樣的事情嗎?但在俄羅斯北極圈內的一個小鎮上,這樣的事情卻並非天方夜譚。這個小鎮位於西伯利亞的維爾霍揚斯克,今年的六月份,根據科學家在這裡進行的測量,維爾霍揚斯克的氣溫達到了38度,打破了北極圈內的氣溫記錄。而在去年的這個時候,維爾霍揚斯克的氣溫最高只不過在20度上下。
  • 氣候或在大變,永久凍土融化正在甦醒遠古生物
    按照時間上來說,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就已經開始了。所以說人類未來面臨的極端性氣候現象可能會越來越多,熱浪正在席捲全球已經可以證明了,這也是科學家們第一次對全球範圍內對熱浪區域綜合評估顯示的結果,這對我們來說不是一個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