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下冊數學孩子最模稜兩可的概念,涉及數學學習一個大問題
經管數學是抽象的,但是她所表現出來又是精確的,也就是數學的概念概括起來是精準的,不會模稜兩可。但是一年級的這些概念,孩子們理解起來就模稜兩可,其實這涉及到數學學習的一個大問題估算及估算意識的培養。
題目:
比一比,連一連
猴子86隻,兔子38隻,鴨子7隻,小鳥32隻
小猴比小鳥()
小兔比小鳥()
小鴨比小猴()
小鳥比小兔()
這是一道「比多少」的數學問題,涉及到什麼情況下是「多得多」,什麼情況下是「多一些」,什麼情況下是「少得多」,什麼情況下是「少一些」等概念,看似簡單,然而孩子們對於這幾個概念卻是糊裡糊塗的,不說孩子就是一些老師,對於這些概念心裡也是沒底的。
要定義這些概念,我們要分析一下一年級孩子對數的認識及對比較多少的認識,我們才可能得到一個比較清晰的答案。
首先,一年級上冊,孩子通過「一一對應」的方法認識「多和少」能比多少,接著孩子開始20以內數的認識,而且孩子能夠通過把數轉化成實物,比較數的大小多少,慢慢地又學會了單純從數比較物體個數的多與少。也就是說孩子此刻對於數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特別是多少的認識。
一年級的下冊,開始擴展多少概念的認識,從「多或少」發展成為「多一些,多得多」等。而數的認識也由20增加到100.
此刻我們不僅要從孩子原有的認識——「一一對應」來理解「多一些,多得多」等概念,還從造數規律來認識。
也就是從直觀的物到抽象的數。如:
此刻儘管孩子沒有數,也可以通過高度知道誰多誰少,接著數數,58與15比,15與10比,都是多,有沒有更具體的描述,引出「多得多和的一些」,反向思維,反過來呢?引出「少得多和少一些」。
觀察些概念,結合數的認識和數位意義,知道,58有5個十,15隻有1個十,5個十比四個十,就多得多;15與10比,都是只有一個十,所以15比10就多一些。
也就是一年級下冊,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比較,可以以「十」為單位進行比較,畢竟孩子們此刻的認識最大的數就是10個十,也就是100,此刻以10為單位,符合孩子的認識基礎,多於2個或兩個以上,我們可以說多得多,少於2個十的,就說多一些,反之就是少得多和少一些。
結果就是孩子只要夠通過,高數位上數的比較就能確定誰比誰「多一些,多得多」等,這是一種估算方法的應用,是估算意識培養的第一步,儘管前面我們在學習20以內數的認識,也會用到估算,如這裡有幾顆糖,但是有一個標準量去評判誰比誰「多一些,多得多」等,才是估算的真正意義所在。
從直觀認數,到利用規律認數,這個「多一些,多得多」等數的比較概念看似模稜兩可,背後卻牽扯著孩子對數的認識,數的應用和估算意識的培養問題,所以我們要引起足夠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