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北京律師蘭和發文確認,北大女生包麗(化名)已於4月11日中午去世。這起令人痛心的自殺事件時隔半年之後再次成為備受關注的社會熱點。
事情的始末以及那些令人不寒而慄的微信對話截圖,網上隨處可見,無須重複。
很多網友又痛心又不解:為什麼包麗不徹底離開男友呢?精神控制真的那麼難以擺脫嗎?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心理學上著名的「斯金納箱」實驗。這個實驗揭示出來的原理,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包麗一步步走向自殺悲劇的心理機制,或許能對單純善良的人們有所警示,以避免被別人惡意或無意的精神傷害甚至是精神控制。
01籠中的老鼠
1938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做了一個實驗:在箱子裡放一隻老鼠和一個可按壓的槓桿,老鼠可以在箱子裡自由活動,但當它按壓槓桿時,就會有食物掉落。數次嘗試之後,老鼠就形成了壓杆取食的條件反射。
隨著實驗的進行,斯金納調整了實驗方法,不再是每次壓杆都給食物,而變成老鼠按壓槓桿很多次,可能只有一次能取得食物。
令斯金納大為驚訝的是,老鼠按壓槓桿的次數不但沒變少,反而大大增加了。因為老鼠在這種不確定的間歇性獎勵中得到了快感。
02老虎機成癮
我們都知道很多玩老虎機的人會上癮,其實這就跟斯金納箱裡的老鼠一樣,被不確定性的間歇性獎勵刺激著,難以自拔。
如果每次玩老虎機都會大有收穫,玩的人會覺得這是意料之中的事,沒有什麼樂趣;相反,如果明知不會有任何收穫,自然會更覺得索然無味,不會繼續玩下去。
但是老虎機的設計是,每次啟動時,都無法預測是否會有收穫,時有時無且難以預測規律,這樣不可測的間歇性獎勵,會刺激人們的好奇心理,令人不自覺地上癮。
03北大女生包麗自殺悲劇的心理因素
從包麗與男友的微信對話截圖中,我們可以發現,包麗在與男友交往的過程中,隨著男友牟**對她長期的病態批評,包麗的自尊水平越變越低,從開始的質疑反抗(「你真的覺得你的感情是愛嗎?」「我說過我最美好的東西是我的將來」)到逐漸冷漠絕望(「什麼生生死死的跟愛也沒多大關係」「我已經跑不動了分不動了」),再到最後進行惡毒的自我批判(「遇到了熠熠閃光的你而我卻是一塊垃圾」「我是一個毫無價值的女孩」)。
從包麗自殺前的最後留言「我命由天不由我」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她在長期精神暴力之後,對自我價值的徹底放棄。
心理學研究顯示,正如籠中的老鼠按壓槓桿上癮一樣,賭徒會因不確定的間歇性獎勵玩老虎機上癮,而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可能會對批評與自我批評上癮,心理機制同樣是由於不確定性。
當我們進行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時候,有時會得到不確定性的獎勵,比如因為批評或自我批評偶爾某次做對了事情,或得到了別人積極的反饋,儘管這種反饋也可能是負面的。
但這樣的反饋卻會讓人在不知不覺中一次又一次重複批評與自我批評,甚至自我批評的時候會變本加厲更加惡毒。而自我價值感就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壓縮,自尊水平越來越低,這時就會啟動我們常說的「破罐子破摔」這樣消極的自我保護機制。
如果缺乏有效的中斷辦法,就容易在這樣的自我質疑與批判中一步步走向沉淪,直到自我價值感完全坍塌崩潰。
04怎樣保護自己
那麼如何走出這樣的惡性循環,保護自己不受別人甚至是自己的精神傷害呢?
最關鍵的就是要培養獨立的人格,不對任何人有過度依賴的心理。正如現在流行的一句話,叫做「打造獨立完整的自尊體系」。
在孩童階段,自尊更多來源於父母的態度,而到了成人階段,外界的環境很多時候我們無法掌控,這時候更需要的,就是自己去培養正確的認知,正確地認識環境、自我和尊嚴、價值之間的關係。
只有正確地認識自己、接納自己,不輕易地被別人的評價所左右,才能灑脫地去追尋自己想要的生活。尤其是在遇到嚴重問題時,更不能害怕衝突,不能封閉自己,恥於向親人朋友或專業人士尋求幫助,否則就容易使自己在被傷害與控制的魔窟中越陷越深。
05最後的提醒
包麗自殺事件還牽出了PUA這樣一個原本少有人知的群體,讓PUA從隱秘的地下曝光到人們的視野中。他們系統學習、實踐各種兩性交往的技巧,對異性進行誘騙洗腦,通過精神控制來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有新聞提到,去年國內起碼還有5000多家此類公司,正在量產10萬渣男。雖然現在監管越來越強,但是PUA們並沒有消失,而是搖身一變,換用「情感諮詢」等各色名目繼續販賣PUA課程。
如此龐大的規模與陰暗的行徑令人毛骨悚然。
沒有人敢保證自己永遠不會遇到PUA,或者在生活中不會遇到無意識的PUA行為。
所以單純善良的人們,我們必須學會自助自救,必要的時候去學習一些相關知識或尋求專業幫助,不斷調整提升自己,逐步培養起獨立健康的人格。
不要害怕,也不要逃避,這是幸福人生必須要補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