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人社部《無人機駕駛員就業景氣現狀分析報告》正式發布,其中提到,無人機系統發展被列為「中國製造2025」的十大創新領域之一。隨著無人機應用領域的拓寬和技術發展、無人機駕駛員專業性提升及從業人數的增加,無人機也在更深層次地融入百姓生活,迸發出強大活力。在無人機領域就業、創業的眾多海歸群體裡,樂放是其中一位。
一段代碼一張圖紙 開啟創業之路
在英國斯旺西大學獲得管理學碩士學位的樂放,與無人機的相遇「純屬偶然」。回國之初,他的首次創業聚焦於國際貿易行業。
但在那時,一個問題漸漸佔據了他的頭腦:未來的世界,機器能夠替代人到什麼程度?機器還能實現哪些「意想不到」?就在那時,他接觸了大量汽車生產公司所使用的工業機器人手臂,並意識到機器將人從程式化的工作中釋放,在某些領域也能做得更快、更精準。彼時,民用無人機逐漸引發關注,這也給他帶來了新的靈感。
2012年,樂放與現在的合伙人一拍即合,並在1年後正式創立重慶翼動科技有限公司,專注於無人機的研發。初創團隊裡的5個人,就從一段代碼、一張圖紙開始,在200平方米的辦公室裡,自籌資金,開始了創業之路。
度過了前期資金短缺、市場尚未打開的艱難,樂放與團隊咬著牙將研發計劃堅持下來。兩年後,團隊自主研發的第一款無人機面世並得到市場認可。隨後,樂放與團隊開始向工業級無人機領域進發,並同包括公安、水利、電力、林業、交通等部門開展合作,拓展無人機應用場景。
「2016年,我們獲得了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實現了從無人機公司向無人機生態技術企業的轉型,同時負責造無人機、反無人機和用無人機3塊業務。」樂放頗為自豪地說。
有創新也要有制約 確保新技術不濫用
創新,永遠是一家科技型企業的立足之本、生命之源。樂放表示,創業團隊若想實現長久健康發展,必須聚焦技術攻關,不斷推出新技術和新產品,把握市場時機,了解客戶真正需求所在。同時,要注重在產品落地使用中的客戶資源積累。這些都是團隊實現良性循環發展的關鍵。
「中國無人機的未來市場不可估量,這個行業近幾年的飛速發展、所受到的市場追捧就是信號。這是一片廣闊的新藍海,我們也會順應市場趨勢,把握機遇。我對未來充滿信心。」樂放說。
與此同時,除了無人機業務之外,反無人機設備是樂放與團隊當前的研發重點,應用了新型電磁技術的無人機幹擾器,能夠管控和打擊非法的無人機,目前已在機場、石油化工生產區域、行政部門工作場所等多場景獲得應用。
談及研發無人機幹擾器的初衷,樂放說:「無人機的廣泛應用是不可逆轉的,如果出於惡意甚至非法目的而濫用,將會對社會造成風險,甚至對公眾的正常生活造成負面影響。若是失去了制約,技術會宛如脫韁之馬,因此,能夠對技術形成制約與開發出新技術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