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嗡嗡嗡……啪!嗡嗡嗡嗡……啪!嗡嗡嗡嗡……還讓不讓人睡覺啦!
我不說你也知道這是發生了什麼吧。對,這就是晚上你家進了很多蚊子,而你又忘了買蚊香、掛蚊帳的畫面。
不知道你有沒有覺得,雖然每年你都如臨大敵、全副武裝地準備好了各種品牌的蚊香液、電蚊拍,但蚊子大軍還是一波一波又一波地圍攻你,這種不吸脂肪專吸血的小惡魔似乎總也除不盡。
為啥呢?李時珍對此的解釋是:因為人家不止有親媽,有三個乾媽,後臺硬得很呢!這三個乾媽分別是「江東蚊母鳥,嶺南蚊子木,塞北蚊母草」,每年,這三個蚊子媽媽都要生下特別特別多的蚊子,你能打完才怪。
蚊母鳥,蚊子木,蚊母草?這都是什麼奇葩的生物?接下來就讓我們認識下蚊子的三個乾媽。
蚊母鳥:我冤啊!
蚊母鳥,《本草綱目》有云:此鳥大如雞,黑色。生南方池澤茹蘆中,江東亦多。其聲如人嘔吐,每吐,出蚊一二升。還有古籍記載道:蚊母似烏而大,黃白雜紋,鳴如鴿聲。
上面的話翻譯成現代文就是說江東地區有這麼一種鳥,跟雞差不多大,黃白色條紋,喜歡住在沼澤中,叫聲像人嘔吐的聲音,每吐一次都能吐出一二升的蚊子。
能吐出蚊子?天下竟然有如此神鳥?一些科學家經過一番考證後認為,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千古冤案。蚊母鳥,真名歐夜鷹,它不但不能吐出蚊子,反而是吃蚊子的一把好手!
歐夜鷹,屬於夜鷹科,雖然古人說它大小如雞,其實它體長只有二十多釐米,遠比成年的雞要小。而且它身披棕灰色的羽毛,還有白色斑塊,看上去就像是一塊老樹皮一樣,因此它又叫「貼樹皮」。
這種鳥在我國基本只分布在新疆,平時喜歡住在山地或者森林裡,白天它憑藉著自己樹皮一般的羽衣躲在樹上休息。到了夜幕降臨,當蚊子、飛蛾、甲蟲這樣的小昆蟲開始活動的時候,它們也就開始了覓食工作。歐夜鷹的嘴特別大,當它們在飛的時候,這張大嘴就像一張網一樣能捕獲很多小昆蟲。研究發現,一隻歐夜鷹一晚上能捕捉到上百隻飛蟲。
但是古人不知道這些,當他們捕捉到歐夜鷹、剖開它們的肚子後,就會「驚喜」地發現:呀!這麼多蟲子啊!還有這麼多的蚊子!嗯,它們肯定是能生蚊子!
蚊母鳥的名字就這麼誕生了。捕蚊英雄被誣陷為造蚊高手,冤啊!
歐夜鷹(圖片來源:搜狐)
蚊母樹、蚊母草:我們也是受害者啊!
如果說歐夜鷹是因為吃了太多蚊子,才被誣陷為蚊子的乾媽的話,那蚊母樹、蚊母草的故事就更加悽涼了。
唐朝李肇的《唐國史補》說:「南中又有蚊子樹,實類枇杷,熟則自裂,蚊盡出而空殼矣。」,《太平廣記》卷四·七引《嶺南異物志·蚊子樹》:「有樹如冬青,實生枝間,形如枇杷子,每熟即坼裂,蚊子群飛,唯皮殼而已,土人謂之蚊子樹。」
翻譯一下就是南方有種樹,長得像冬青,果實像枇杷。當它的果實成熟後會自動裂開,裡面就會有無數的蚊子飛出來,只留下一個空殼,所以叫蚊母樹。
蚊母草的記載也差不多,只不過從木本植物變成了草本植物,但都是蚊子從植物的果實中飛出。
植物的果實裡能飛出蚊子?按現代科學當然是不可能發生的事,但假如我們換個角度想,如果古人看見的是植物身上一種像果實的東西裡飛出了像蚊子的東西呢?這有沒有可能?
對,這就是最常見的蟲癭!
蟲癭,就是蟲子在入侵植物組織後,植物受到刺激產生的一種包囊狀的東西。昆蟲的幼蟲躲在蟲癭裡發育,變成成蟲後會突破蟲癭飛出。在古人看,這個畫面可不就是植物生出了蚊子嘛。
據《中國植物志》記載,蚊母樹屬於薔薇目金縷梅科蚊母樹屬。它們的果實看著確實有點像枇杷,但絕對飛不出蚊子。而蚊母草則是管狀花目玄參科的一種小草,這種小草的果實也是小小的。但是,知識點來了哦!這種小草的果實非常容易吸引昆蟲,產生蟲癭。而帶有蟲癭的果實不但會變得很肥大,還能入藥,是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及骨折的良藥,所以蚊母草又有仙桃草的美名。
蚊子木(上)和蚊母草(下)(圖片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蚊子木、蚊母草的故事是不是更悲慘,不但自己是昆蟲襲擊的受害者,還要被人誣陷是能製造蚊子的害人精,真是冤啊!
作者:單少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