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馬場的鹽湖中有一種風帆石。它們被稱為「風帆石」的原因很稀奇,因為大大小小的石頭可以自己移動。為何它們會自己移動?您想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小編這就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神秘的死亡谷位於美國西南部,此處氣候炎熱乾燥,還有一塊被稱為「北美大陸海拔的最低點」的荒原。如此人跡罕至的荒郊野外,本沒有值得注意的地方,不過,死亡谷內的一處乾涸湖床——賽馬場鹽湖卻聞名天下。
因為湖中有一種「風帆石」,它們竟然會移動。只見在美國死亡谷,有成百上千的風帆石散落在賽馬場鹽湖上,石頭大小不一,小的仿佛鵝卵,大的仿佛一座小山,它們不規則的躺在幹焦泥土組成的平坦湖床上,好像睡著了一樣。不過,仔細看去,只見已經龜裂成五角形和八角形的湖床,卻有非常多流暢的劃痕,再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所有劃痕都是表面凹凸不平的石頭留下的,還有一些較為平滑的石頭,在乾涸湖床上留下蜿蜒曲折的劃痕,看來,所有的石頭都「偷偷」移動了?甚至有的風帆石在滑動過程中,因翻滾而變換軌道,身後的劃痕縱橫交錯。
風帆石為什麼會自己移動?專家猜測,或許是颶風,或許是塵捲風的影響。不過風帆石無論大小,都有自己規則的移動劃痕,這並不能夠用風力等自然因素解釋。專家為了更科學的得出答案,他們分別找來了30塊石頭,這些石頭的顏色、材質不一,擺放的位置也不同,不過專家們在石頭上統一放上了GPS定位儀,他們想利用科學器材找出風帆石的秘密。第二年,風帆石果然發生了移動,專家對此興奮不已,他們拿著試驗結果再次進行研究。
在科研人員多次試驗下,他們給出了兩個答案。第一個是因為冰的存在。因為觀測數據顯現,石塊移動需要多種要素相結合。首先,鹽湖裡有必要「充溢水」,而且水的深度,要足以在冰冷的冬天夜晚構成浮冰,在滿足這個條件的同時,水也不能太深,至少要讓石塊顯露水面。
緊接著,隨著夜間的氣溫下降,鹽湖會凍結成冰,這層冰不能太薄,也不能太厚,厚薄程度要恰巧能自由移動在一起。隨後,在陽光充足的白天,冰層消融,碎裂成大塊浮冰,它們在輕風的吹拂下,在湖裡向前移動,並推動它們前面的石塊一起行進。最後,因為冰塊的影響,風帆石在柔軟的泥濘地上留下一道道移動痕跡,等到水面乾涸,清晰的痕跡也就暴露出來。
第二個原因和微生物相關。因為湖底部生活著一個由藍藻、單細胞藻類和其他小型生物組成的微生物群落,這種微生物會分泌出潤滑的物質,構成沉積淤泥,石頭在淤泥上如同在「溜冰場」上,一旦有風吹過,水面流動,推動石頭在湖面上滑動。等到冬天過去,湖水再次乾涸,湖底留下的滑動痕跡會更加清晰,也就造成了大家認為的石頭自己移動。
對於這種解釋,研究小組的成員也給出了兩條有力證據,第一條:「微生物分泌沉積物散布在石頭移動的道路上,而且方向與水流方向相同。」第二條就是:「石頭移動道路的走向,與該地區冬天風暴的盛行風向徹底符合。」因此,風帆石與微生物相關的答案更加令人信服。
從專家給出的答案中我們可以發現,風帆石移動的痕跡神秘莫測,令人驚訝。但是用科學的眼光去看待它們,大家就可以明白了石頭動的原因。感謝地質學家,為我們找到了答案,也讓我們對於自然界的神奇現象,有了更全面的認知。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馮豆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