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年來,學校參與聯合培養、短期交流等相關項目的學生日漸增多。沒有去過的同學不免要問:他們參與了哪些交流實習活動,學習生活期間有哪些成長與收穫?對這些交流項目的意義又有著怎樣的理解?本期《遊學筆記》專版就來解答大家的疑問。我們特別精選了一些同學的文章,這些都是他們近期參加遊學活動的心得體會。希望通過他們的親身經歷和形象描述,為廣大學子打開一扇了解遊學生活、拓展視野的窗口。
2013年秋季學期,在我的大學生活即將結束之時,我做出了不一樣的嘗試。
在學校、學院老師的爭取和支持下,我獲得了赴香港大學交換學習一學期的機會。在我看來,大四參加交換項目的優勢如下:首先,我選修的課程均為高年級的課程,有一定的綜合性和很強的實際應用價值,能很好地體現一所大學的教育靈活性和獨特性,對我感受香港大學的教育模式更加有利;其次,沒有考研的壓力,我可以更專注地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上,同時我還有機會參與學校組織的各項課外活動,有利於全方位的體驗國際化的生活方式。
在出行之前,我參加了行前會議,同時也對香港的衣食住行略做了解,因此,初到香港之時,我在生活的各方面都沒有遇到太大的困難。
我住的學生宿舍為白文信樓,位於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校區,距我上課的主校區有20分鐘左右的車程。往返於主校區和宿舍之間有收費低廉的校車。此外,我的宿舍周圍儘管沒有大型的生活超市,但是有兩個小型便利商店,還有灣景餐廳、瑪麗醫院,基本的生活需要可以很方便地滿足。最值得一提的是,我住的宿舍樓距李嘉誠醫學院圖書館只有5分鐘的步行距離,可以享受到很好的自習環境和海灣風光。
香港大學的課程體系與哈工大略有不同,沿襲英制教育體系,學生修滿相應學位所要求的各項學分後即可畢業。課程的種類十分豐富,學生自由選擇的空間很大。每學期正常的選課容量為5門課,每門學分均為6分,共30學分。其中3門課由相應專業所在院系開設,其餘2門可憑藉興趣愛好自由選擇。但是為保證學習的連貫性,每門課在介紹之中除了介紹本課程的學習內容和教學目標之外,還有很多先修課的要求,這就需要學生提前規劃好每個學期選課的安排(有專門的教學人員給予幫助和指導)。當然,如果學生的精力足以應對,想增加課程容量,在獲得相關學院的批准後可以多選擇一門課程。
在課程的考核方面,滿分為100分,一般由作業、課堂參與、實驗操作和實驗報告、隨堂小測、期中考試、期末考試等部分構成,每個組分所佔百分比由授課教師決定。值得一提的是,港大要求學生在每個項目上均得到及格以上的成績,而及格線的劃定視當前所有學生的表現而定,這樣才算在這個科目上獲得及格。綜合各項分數得到百分製成績之後,再將其轉化為四分製成績。優秀率是嚴格控制的,因此,想得到較高的總體學分績需要付出很大努力,成為班上的第一、第二是必不可少的。
從2010年起,香港大學開始實行四年制大學教育(在此之前,香港的高中為四年制,大學為三年)。課程等級也相應分為三級,第三級為最高。低年級的課程多為大班級授課,在階梯教室中進行,有時熱門的公共核心課程有二三百人選修。而高年級的課程,因其專業性的提升,為促進學生的理解,便於教授對每個學生的輔導與關注,班級規模基本在二三十人左右,更有小班控制在15人之內。以我選修的「數字圖像處理」一課為例,班上僅有23人。在課堂練習時,授課教師可以有時間走到每名學生桌前,看每名學生的答題情況,了解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並根據每個人不同的問題給予幫助和解答。這樣小規模的班級在人才培養的速率上無疑是非常不佔優勢的,但是對於學生的個人成才卻有決定性作用。從整體上來講,香港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對於大學的名譽和聲望很有幫助,它所發展的優質校友資源網絡對其日後的發展和社會互動也都是非常有利的。
在學校對學生全方位的支持上,或許也有我們值得借鑑的地方。香港大學所有的教授均有程度不等的海外背景,且教職人員有一半都是外籍教授,因此不僅全部都能用英語有效傳遞知識、進行科研活動和學術交流,並且在自己的專業方向上擁有大量優質社會資源。這些優點不僅體現在授課時的視野和高度、加深學生對專業的興趣和理解,更能轉化為實習、學術交流、國際會議、項目推薦、工作機會等切實有力的支持。
在校園設施和硬體方面,因為香港島的地勢多山而狹窄,港大的校園規劃是在現有的面積上,通過巧妙的設計最大化了有效空間。在迷宮一般的校園裡,起初難免迷路,但是漸漸熟悉之後,發現校園其實很小、很簡單。花園一般的環境,稱其移步換景也毫不為過。現代化的教學樓、古香古色的主樓、藏書豐富的圖書館、多功能的文娛中心足以滿足學習和生活上方方面面的需求。此外,還有各種風味的餐廳和咖啡廳,迎合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的美食享受。
在國際化和社交方面,住學校的宿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香港大學由於宿舍樓數目有限,因此本科生多為2-4人間。在分配宿舍時,還可以與不同國籍、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同學成為室友,不僅擴寬了自己的朋友圈,還可以在彼此的專業上互相借鑑、互相幫助。比如我的兩位室友,一位是來自挪威奧斯陸的計算機專業的交換生,另一位是來自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的電氣工程專業大三學生。這樣一來,我可以在編程方面請教我的挪威室友,同時可以在數學方面幫助一下我的美國學妹。此外,我們都熱愛美食和運動,因此經常相約去吃飯和去超市,還按照我們的課程表安排了每周3次的體育鍛鍊時間。挪威室友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和中文學習非常感興趣,我們經常分享各自文化中的節日風俗。她們的陪伴讓我的生活更加溫馨和充實,交換生活過得有滋有味,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從香港歸來後,我的收穫頗多,也感受到了自己正在向著更好的方向改變。在一次香港大學交換學生經驗介紹會上,有句話我非常認同——我們要勇於離開自己的舒適圈,嘗試挑戰和改變,也許只有我們體驗了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之後,站在遠處回顧自己原來的生活,才會發現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英才學院 湯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