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潘建偉院士:量子計算正從「玩具」變成「工具」

2021-01-08 手機鳳凰網

30多年前,在科學家們對量子疊加、量子糾纏等量子力學基本問題的研究過程中,精細的量子調控技術逐漸發展起來,使得人類從對量子規律的被動觀測跨越到對量子狀態的主動精確操縱,由此我們現在所說的「量子科技」便誕生了。

量子科技是融合量子調控和信息技術而產生的新興學科。在這一領域,我國已經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並在部分方向實現國際領先。我國量子科技將如何深化發展,自主創新科技體系將如何構建,從基礎研究到實用化、工程化的轉化之路將如何實現引領性突破?科技日報記者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進行了專訪,請他談談對量子科技發展的思考。

不會取代現有通信方式 量子通信將大幅提升信息安全水平

科技日報記者: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後,我國科學家已經利用它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並成功將量子通信發展到了實用階段,這是否意味著,一種顛覆傳統的通信方式即將誕生?

潘建偉:儘管量子通信是一個新興領域,但它並不是要取代現有的通信方式,恰恰相反,它將以一種新的途徑來大幅提高現有信息系統的安全性。

現代信息安全體系的核心要素是密鑰,只要確保密鑰安全,就可以保證加密信息的安全。在傳統保密通信中,至今還沒有能嚴格證明其安全性的方法。

但量子保密通信卻可以在已有公開信道中,通過量子密鑰分發實時產生密鑰並安全便捷地分配到用戶,使得在量子密鑰的傳輸過程中,如果信息被竊聽,竊聽者無法做到不留下痕跡。而且這一點是絕對的,是由量子力學基本原理所保證的。

換句話說,量子保密通信是在傳統通信中使用量子密鑰以提升安全性,而非一種完全顛覆傳統的通信方式。

科技日報記者:目前,我國已通過「墨子號」和「京滬幹線」的實驗,構建了首個天地一體化的量子通信網絡雛形,我國量子通信也已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那麼,為持續保持引領地位,我國還需要在哪些方面著力?

潘建偉:量子通信的發展目標是構建全球範圍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體系。首先通過光纖實現城域量子通信網絡,進而通過中繼器實現鄰近兩個城市之間的連接,最終通過衛星平臺中轉來實現遙遠區域之間的連接,這是廣域量子通信網絡的發展路線。

按照這一路線,量子通信未來的發展,一方面需要擴大量子通信網絡的有效覆蓋範圍,包括實現量子通信網絡和經典通信網絡的無縫銜接、實現可支持千公裡量級的量子中繼、發展下一代可全天時工作的量子衛星網絡等;另一方面,需要在工程化集成與驗證的實踐中推動核心器件的自主研發、相關應用標準的制定和規模化的應用示範。

有3個裡程碑發展階段 通用量子計算機誕生或還需20年

科技日報記者:除量子通信外,量子計算也得到了極高的關注,國內外均有企業聲稱已進入到量子計算領域,但同時也有觀點認為量子計算還很遙遠。對此您怎麼看?

潘建偉:量子計算研究是一個高度複雜的工作,對於學術界而言,還是要循序漸進,實現一個個階段性的目標。國際學術界公認的量子計算發展有幾個裡程碑階段——

第一個裡程碑是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即量子計算機對特定問題的計算能力超越超級計算機,這需要相干操縱約50個量子比特。2019年穀歌實現的量子計算原型機「懸鈴木」就包含53個超導量子比特,在求解隨機線路採樣問題上超越了超級計算機,也就是成功實現了量子計算優越性。但是,求解隨機線路採樣目前看來還沒有現實意義,現在的量子計算原型機更像是一個「玩具」,只能在玩某一個遊戲方面擊敗經典計算機,它的重要意義在於,證明了量子計算機是可以超越經典計算機的。

第二個裡程碑是實現專用量子模擬機,即相干操縱數百個量子比特,用於解決若干超級計算機無法勝任的實用問題,例如量子化學、新材料設計、優化算法等。到這個時候,量子計算機才真正開始有用,變成一個「工具」。我們希望能夠在5—10年內實現這樣的量子模擬機,這是當前的主要研究任務。

第三個裡程碑是實現可編程的通用量子計算機,即相干操縱至少數百萬個量子比特,同時將量子比特的操縱精度提高到超越容錯閾值(>99.9%),能在經典密碼破解、大數據搜索、人工智慧等方面發揮巨大作用。到了這一階段,量子計算機可能就和我們現在觀念中的計算機差不多了,可以用來快速解決很多問題。不過,由於技術上的巨大挑戰,何時實現通用量子計算機尚不明確,學術界一般認為還需要2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科技日報記者:前不久,您的團隊構建了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據媒體報導,其可以在1分鐘內實現超級計算機1億年才能完成的任務。您認為,我國的量子計算正處於什麼階段?

潘建偉:根據現有的最優經典算法,「九章」處理高斯玻色取樣問題的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富嶽」快100萬億倍,標誌著我國也成功達到了量子計算優越性的裡程碑,且「九章」的等效速度比谷歌的「懸鈴木」快100億倍左右。

除了「九章」代表的光量子體系,超冷原子和超導線路也是公認最有可能率先實現大規模量子比特相干操控的物理體系。在超導量子計算方面,我國近期也有望實現超越谷歌的「量子計算優越性」。在超冷原子體系中,我國在規模化原子糾纏的製備與操縱,對自旋軌道耦合、超冷分子反應等的量子模擬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這為實現超冷原子體系的專用量子模擬機奠定了基礎。

離子、矽基量子點等物理體系同樣具有多比特擴展和容錯性的潛力,也是目前國際量子計算研究的熱點方向。在這些體系的量子計算基本要素方面,我國積累了大量關鍵技術,與國際主要研究力量處於並跑水平。

此外,由於拓撲量子計算在容錯能力上的優越性,利用拓撲體系實現通用量子計算機是面向長遠的重要研究目標,目前國內外均在為實現單個拓撲量子比特而努力,這將是一項「從0到1」的突破。

調控技術迅速發展 精密測量已經進入量子時代

科技日報記者:除上述兩大領域外,量子精密測量也是量子科技非常重要的細分領域,相比而言,公眾可能對它比較陌生。能否請您介紹一下,量子技術對精密測量的意義?

潘建偉:量子狀態對環境高度敏感,其實就是一個非常靈敏的傳感器。同時,物理量的量子化也提供了一個非常精確的基準,比如光子是光能量的最小單元,在一定頻率下,一個光子的能量就是固定值,那麼如果我們能夠一個個地「數」光子的話,基本物理量中的發光強度就可以用光子數來定義,精度和穩定性都會大幅提升。這裡「數」光子其實就是指量子調控的能力。

正是鑑於量子調控與量子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2018年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通過了量子化方法定義國際單位制的重大決議。事實上,時間、位置、加速度、電磁場等很多物理量,都可以利用量子技術實現超越經典技術極限的精密測量。

科技日報記者:量子精密測量包括了哪些應用領域?

潘建偉:量子精密測量的主要應用包括高精度光頻標與時間頻率傳遞、量子陀螺儀、原子重力儀等量子導航技術,以及量子雷達、痕量原子示蹤、弱磁場探測等量子靈敏探測技術等。這些技術將在慣性導航、下一代時間基準、隱身目標識別、全球地形測繪、醫學檢驗等廣泛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我國量子精密測量領域的研究整體上相比發達國家還存在一定差距,但這個差距近年來正在迅速縮小,並且在部分方向上已經與公開報導的國際最高水平相當。

(原標題:量子計算正從「玩具」變成「工具」— 訪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

相關焦點

  • 潘建偉:量子計算正從「玩具」變成「工具」
    我國量子科技將如何深化發展,自主創新科技體系將如何構建,從基礎研究到實用化、工程化的轉化之路將如何實現引領性突破?科技日報記者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進行了專訪,請他談談對量子科技發展的思考。
  • 量子計算正從玩具變成工具 未來如何發展?
    量子計算正從「玩具」變成「工具」— 訪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本報記者 畢文婷量子通信未來的發展,一方面需要擴大量子通信網絡的有效覆蓋範圍,包括實現量子通信網絡和經典通信網絡的無縫銜接、實現可支持千公裡量級的量子中繼、發展下一代可全天時工作的量子衛星網絡等
  • 潘建偉:量子計算正從玩具變成工具 未來如何發展?
    我國量子科技將如何深化發展,自主創新科技體系將如何構建,從基礎研究到實用化、工程化的轉化之路將如何實現引領性突破?科技日報記者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進行了專訪,請他談談對量子科技發展的思考。
  • 量子計算正從「玩具」變成「工具」
    我國量子科技將如何深化發展,自主創新科技體系將如何構建,從基礎研究到實用化、工程化的轉化之路將如何實現引領性突破?科技日報記者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進行了專訪,請他談談對量子科技發展的思考。
  • 量子計算正從"玩具"變成"工具"未來如何發展?
    我國量子科技將如何深化發展,自主創新科技體系將如何構建,從基礎研究到實用化、工程化的轉化之路將如何實現引領性突破?科技日報記者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進行了專訪,請他談談對量子科技發展的思考。
  • 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20 年內有望實現通用量子計算
    在量子信息技術的應用場景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從長期來看,其產業應用場景十分廣泛,包括網絡信息安全、量子通信幹線、量子城域網、金融、國防等方面。在這些應用場景中,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目前處於領先地位,近年來多次取得突破性進展。
  • 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20年內有望實現通用量子計算
    在量子信息技術的應用場景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從長期來看,其產業應用場景十分廣泛,包括網絡信息安全、量子通信幹線、量子城域網、金融、國防等方面。在這些應用場景中,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目前處於領先地位,近年來多次取得突破性進展。
  • 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十年實現有量子通訊保障的網際網路
    2016年8月16日下午1時40分,我國發射了世界上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同時,我國京滬幹線量子保密通信骨幹網絡也正在建設。你可能也關心我國量子通信和量子技術的發展,2016年11月17日,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大數據論壇上,「墨子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院士分享了相關進展。
  • 潘建偉院士等創辦,量子通信第一股來了?
    7月9日,由中科院院士潘建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員彭承志等創辦的「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盾量子)正式登陸科創板,由此成為國內外首個獨立上市的量子通信科技公司。其中,科大控股為最大股東,持股18%(發行前);潘建偉為第一大自然人股東,持股11.01%(發行前)。
  • 院士說丨潘建偉院士:量子信息技術的未來會越來越好
    院士說丨潘建偉院士:量子信息技術的未來會越來越好 2020-11-24 10: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打破量子霸權,潘建偉團隊光量子計算快美國谷歌百萬倍
    9月8日消息,據安徽日報報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創校校董潘建偉教授9月5日在西湖大學首場公開課演講上向公眾透露光量子計算最新進展:他帶領的研究團隊已經實現了光量子計算性能超過谷歌53比特量子計算機的100萬倍。
  • 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在兩院院士大會上進行專題講座——歡迎來到...
    在科學家們眼中,這一撲朔迷離的量子究竟是何方神聖?它有哪些神奇絕技,又有何用   在近日舉行的兩院院士大會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帶來了一場有關量子的精彩介紹。  「然而,經典加密算法依賴於計算的複雜度,如果計算能力足夠強大,原則上都會被破解。人們早就懷疑『以人類的才智無法構造人類自身不可破解的密碼』,這是目前經典加密算法面臨的困境。」潘建偉說。  幸運的是,量子力學的發展已經為解決這一問題做好了準備。量子疊加的「分身術」,具有一個最為直接的應用——就是廣受關注的量子保密通信。
  • 潘建偉院士解釋量子科技
    光明訪名家【潘建偉院士解釋量子科技】中國科技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與經典力學相比,量子力學所描述的微觀粒子具有量子疊加的特性。如果把量子疊加擴展到多個粒子,就會產生「量子糾纏」現象。科學家在對量子糾纏這一詭異互動展開大量實驗研究的過程中,發展起來了精細的量子調控技術。 結合量子調控和信息技術,產生了量子信息這一新興學科。以量子信息為代表的量子科技迅速發展,人類迎來了第二次量子革命。經過學術界多年努力,目前量子保密通信和量子雷達進入了實用化階段,也有了相關產品,其他的量子技術離產業化和商業化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 潘建偉院士:量子信息技術的未來會越來越好
    未來量子信息技術將如何發展?11月1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做客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論壇」,作了題為「從愛因斯坦的好奇心到量子信息科技」的學術報告,對上述問題做出回應。
  • 中科院院士潘建偉做客「高能論壇」
    量子通信克服經典加密技術內在的安全隱患,提供原理上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計算具有較強的並行計算和模擬能力,為人工智慧、密碼分析、氣象預報、石油勘探、基因分析和藥物設計等需要的大規模計算難題提供解決方案;量子精密測量可大幅提升導航、醫學檢測和引力波探測等的準確性和精度。此外,潘建偉介紹了量子信息技術的物理實現,特別是多年來學術界對構建廣域量子通信網絡的努力,以及量子計算的發揮現狀和趨勢。
  • 潘建偉透露光量子計算最新進展:「量子優越性」比谷歌快百萬倍
    據安徽日報消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創校校董潘建偉教授9月5日在西湖大學首場公開課演講上向公眾透露光量子計算最新進展:他帶領的研究團隊已經實現了光量子計算性能超過谷歌53比特量子計算機的100萬倍。
  • 潘建偉團隊量子計算原型機問世
    (攝影:馬瀟漢,梁競,鄧宇皓)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即「量子霸權」),中國科學家取得裡程碑式進展——成功構建了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實現了具有實用前景的「高斯玻色取樣」任務的快速求解。根據現有理論,其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快一百萬億倍,比去年穀歌發布的53個超導比特量子計算原型機「懸鈴木」快一百億倍。
  • 潘建偉團隊透露光量子計算最新進展:「量子優越性」比谷歌快百萬倍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創校校董潘建偉教授9月5日在西湖大學首場公開課演講上向公眾透露光量子計算最新進展:他帶領的研究團隊已經實現了光量子計算性能超過谷歌53比特量子計算機的100萬倍。
  • 潘建偉團隊透露光量子計算最新進展「量子優越性」比谷歌快百萬倍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創校校董潘建偉教授9月5日在西湖大學首場公開課演講上向公眾透露光量子計算最新進展:他帶領的研究團隊已經實現了光量子計算性能超過谷歌53比特量子計算機的100萬倍。
  • 潘建偉:未來10-15年有望研發出通用量子計算原型機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1月7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在今天舉行的2020騰訊科學WE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在展望量子領域未來發展時提到:「我們希望通過10到15年的研究,能夠研發具備基本功能的通用量子計算原型機,來初步探索對密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