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的好「小雞不撒尿,各有各的道」,歷史上的英雄人物,說白了就是在某個領域有著超乎常人的表現,給後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無外乎,勇猛、智慧、仁義、信念、理想、魄力、忠義等等,其中最讓小編欽佩的就是智慧(IQ(智商)+EQ(情商)),也可以說為頭腦,因為別的東西多少都可以效仿,但智慧這東西真的學不來,而是天定的,下面小編就把歷史上的7大天才盤點一下,僅供參考。

NO.7:諸葛亮,三國時期蜀漢謀士,宰相,是蜀國的策略擔當,雖然其能力更側重於政治,但是其謀略依然將落魄官二代劉備輔佐到蜀國帝王的地位,與曹操孫權三足鼎立。其智謀配合其機關術奇門遁甲等奇術,也有莫測之力。他是自古不爭的忠臣楷模兼智慧的化身,世稱其為「智聖」,但因在同時期謀略方面,周瑜司馬懿與之不相伯仲,還有鬼才郭嘉的影子存在,但因諸葛威名遠遠高於其他幾人,相對來說還是比較正義的一人,所以在小編心中壓過同時期謀士,成為中國歷史上智謀之士第8名。

NO.6張良,本韓國壯士,身負家國淪亡之痛,一心想行剌秦始皇,光復故國河山。因其仗義任俠,虛心上進,因而先得優越性世兵法,後廣交志士豪傑,並與劉邦相交莫逆。在秦末群雄並起的混亂時刻,張良投靠劉邦,可謂目光高遠。張良善謀大計,不為假象所迷。鴻門宴上巧妙策劃,進退有據,讓項羽無可奈何,劉邦亦全身而退。略施反間小計,便令項王軍臣相疑陣腳自亂。末了,又以奇兵突襲,垓下一戰而天下。作為劉邦最重要的謀士,幾乎參與了楚漢戰爭中重大的決策過程,劉邦開國後說了一句大實話,說打仗我不如韓信,謀略我不如張良,但我是他們的老闆,我會用他們啊,所以項羽開掛了也幹不過我。

NO.5劉基:字伯溫,諡曰文成,元末明初傑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勳,中國傳說演義評書有這麼一句話,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劉備得了個諸葛亮,得到了三分之一的天下,朱元璋得到了劉伯溫,就得了整個天下,這樣看來劉伯溫還是勝諸葛亮那麼一點點。傳說中的劉伯溫,已經達到了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恐怖高度了,傳說中劉伯溫軍師所作的《燒餅歌》已將後五百年中國歷史進程一一預測,堪稱天書。

NO.4管仲:周穆王的後代。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法家先驅」、 「聖人之師」、「華夏文明的保護者」、「華夏第一相「。管仲少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失敗,後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成為齊國上卿(即宰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於士」。 大唐李靖有雲「若樂毅,管仲,諸葛亮,戰必勝,守必固,此非查天時地利,安能邇忽?

NO3王猛:王猛,人稱「賽諸葛」,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學富五車,滿腹經綸的政治謀略家。東晉五胡十六國,是一個群雄逐鹿的時代,王猛擇主而事,輔苻堅據秦州趁勢而起,建立起前秦王朝,小小「前秦」之所以能梟視群雄,統一北方,堪稱「常勝將軍」。在治國上,獨展長才,不但國泰,而且民安。可惜王猛英才早逝,五十一歲便撒手人間寰。

NO.2孫臏:孫臏,中國戰國初期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為兵聖孫武的後代。孫臏原名不詳,因受過臏刑故名孫臏。中國歷史上卓越的軍事家、軍事理論家。著有《孫臏兵法》傳世。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竹簡《孫臏兵法》,反映了孫臏的軍事思想。《孫臏兵法》總體上繼承了孫武的軍事思想,總結了戰國中期以前的戰爭經驗,在戰爭觀、軍隊建設和作戰指導諸方面都提出了若干有價值的觀點和原則。孫臏認為戰爭有一定的規律;在戰略戰術上貴「勢」,即依據一定條件佔據主動和優勢;突破前人速戰速決的理論,提出了持久作戰的思想;適應戰國時期經濟的發展,強調攻城;認為只有覆軍殺將方為全勝,開創殲滅戰的理論;對野戰中車壘的運用、陣法的研究和將領的必備條件等均有闡述。這些都受到中外學者的讚賞和重視。

NO.1姜子牙:姜子牙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紂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勳,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際遇。前半生懷才不遇,窮困潦倒,七十多歲仍一事無成;後半生得遇明主,大展宏圖,伐商滅紂,興周八百年之基業。這就是被後人奉為神祗的歷史巨人—姜子牙。他追往古而知來今,通古今之變,知勝敗之勢,曉民眾之意,精文武之道,操攻取之術,為文王、武王之師,傾商立周,興周盛齊,救民於水火,為後世開創了弔民伐罪,恩及百姓的範例。百世而下,被尊為武聖,太公兵家宗師,堪稱當之無愧的千秋軍師第一人。小編才疏學淺歡迎各大智囊提磚來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