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不喝、抗寒、抗熱、抗幹、抗輻射,還有什麼生物能比地衣更適合上太空?」
目前,我國的登陸火星計劃已進入倒計時。地衣專家王立松希望,在未來,青藏高原的地衣能有機會到火星一遊,做人類「移民」的「急先鋒」,去開疆拓土
「火星上發現有生命,是地-衣-!王老師,快來看……」王立松的碩士研究生故意把「地衣」這個詞做了拖音,大聲呼喚他。
王立松從辦公室快步走向隔壁實驗室,學生的手指向了電腦。王立松睜大了眼睛,他萬萬沒想到,自己拒審的一篇論文,竟然真的在國際期刊上發表了,連標題都沒變——《火星生命:鷹坑裡的「蘑菇」在進行光合作用》。
疑似火星「生命」明顯增多且變大了。
「火星上真有生命?是蘑菇還是地衣?怎麼發現的?為什麼您拒審了這篇可能引起轟動的論文?」我帶著一腦子問號去找王立松,只有他能解釋這一切。
王立松是我國著名的地衣專家,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他研究地衣40年,親手採集的地衣標本有7萬多號,已分類鑑定的地衣超過千種。
王立松的電腦旁放著三副「眼鏡」:老花鏡、防輻射鏡、放大鏡,分別對應著看印刷體、電腦屏幕和地衣。他戴上其中一副,在電腦上打開這篇論文,速覽了一遍,說:「沒錯,這就是當時這份期刊請我審的論文,沒做太大修改。」
我們的話題,首先從論文最抓人眼球的「火星生命」說起。
美國「機遇號」火星探測器在「鷹坑」地區執行任務時,竟然在一片巖層處拍到了數千個酷似蘑菇外形的照片。這些疑似「生命」不僅有細莖,還有球形帽,特別像人們熟知的蘑菇外形。這些「生命」聚集成群,附著在巖石的頂部和側面,並向外突出。
「你看這段描寫,是不是很有趣,這也是學界相信火星有生命的佐證之一,」王立松儘量用通俗的語言,向我解讀著這篇艱深的學術論文。
在巖層頂部的這些「生命」是集體定向的,帽子和莖向上傾斜,像衝著某個光源進行光合作用。此外,「機遇號」還拍到了在無風情況下,12個球形「生命」冒出土壤,另外11個「生命」在三天內明顯長大的照片。
「至此,論文作者認為,這些『生命』的生長及集體趨光性,均是行為生物學的跡象,並就此推斷:地衣、蘑菇、藻類、真菌等生物也許已『定居』火星,並在火星上進行光合作用,可能正在釋放著氧氣!」
突然,王立松蹦出了地衣領域一個專業學術詞彙——羊角淡盤衣。「不可思議的是,論文作者竟認為火星上這一疑似『生命』,是地球上的物種『羊角淡盤衣』!」
羊角淡盤衣隸屬地衣中的霜降衣科,淡盤衣屬。主要分布在我國喜馬拉雅地區,是青藏高原的一個常見物種,在歐洲亦有廣泛分布。
講到這,王立松停住了,他點開自己的地衣資料庫,找出了自己在青藏高原拍攝的羊角淡盤衣照片。對照著「機遇號」拍的圖片,我呆住了。「客觀來說,這些火星表面的疣狀凸起,從形狀、外觀確實與『羊角淡盤衣』高度相似。」王立松有一說一。
國際學術期刊多採用「同行評議」的方法評估論文的科學性。針對每篇來稿,期刊會儘可能把文章送到同行專家手中審閱。作為全球頂尖的地衣專家,這篇與地衣高度相關的論文自然送到了王立鬆手上。
一般來說,論文的公開發表,證明業界已經認同文內觀點。刊發這篇論文的期刊名為《天體生物與空間科學研究》,影響因子是7,在業界算比較權威。該論文由美英等國科學家共同完成。
「期刊主編當時邀請我做這篇論文的審稿人,但看完論文及這些照片後,我還是回信拒絕了。」王立松拒絕審稿自有他的道理:「火星上這些疑似生命雖然很像地衣,但『像』不能證明就『是』,我需要看到真實的火星材料才能做判斷,如果單看照片,就斷定火星上有生命,不靠譜。」
王立松及其團隊的觀點很鮮明——火星上是否有生命,目前無法判斷,只有看到真實的火星實物材料,才能定論。
「之所以敢大膽猜測這些火星生命是地衣,是有科學根據的。」看我一臉狐疑,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地衣學博士王欣宇主動給我講起了歷史:「歐洲航天局曾多次把地衣帶上太空,進行『極限挑戰』!」
地衣,是真菌與藻類之間互惠共生的特殊低等生物,由真菌和藻細胞構成。藻細胞通過光合作用為真菌提供養分,而菌絲又為藻細胞提供水分、無機鹽及保護措施,這樣「互惠共生」的特性,使得地衣不需要從基物獲取營養,就能夠在裸露的巖石表面自由生長。目前,全球已知地衣約2萬種,中國已知3041種。
2005年,歐洲航天局選擇了兩種採自南極巖石表面的殼狀地衣,「地圖衣」和「麗石黃衣」帶上太空,並將其直接暴露在殺傷力極強的宇宙射線中,承受真空、失重、輻射、溫度劇烈變化等殘酷條件考驗。
半個月後,科學家將這些在太空被「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地衣回收,發現它們在24小時內竟重新恢復了代謝活性,全部存活!彼時,興奮的歐航局對外宣布——地衣可以在外太空環境下活15天!人類完全可以考慮將地衣作為登陸火星的材料!
2007年,歐洲航天局又進行了類似實驗,這次,他們將地衣、石內生藍藻、細菌通過衛星送進太空,讓三種生物共同暴露在宇宙中。10天後,衛星返回地面,科學家發現,僅有地衣活了下來,並且它的子囊孢子還能萌發!
2014年,歐洲航天局再次啟動地衣遨遊太空計劃,他們將採自南極的「麗石黃衣」和「黑瘤衣」送上了天,在國際空間站接受考驗。這回,他們要讓地衣的太空「旅行」延長到18個月。
「地衣成為首個進行長期宇宙環境暴露實驗的真核生物!」王欣宇說。2015年,當這批地衣重返地球時,科學家發現,結果出現了兩個極端——「麗石黃衣」活了下來,並獲得了「地球上最頑強生命」的美名;而「黑瘤衣」卻是「氣若遊絲」,不僅DNA大部分已被破壞,身體還在快速降解,生命已奄奄一息。
這次實驗,雖然測出了地衣在太空的極限生命狀態,但歐航局卻不甘心,認為一定是選擇的「黑瘤衣」出了問題,其他地衣在太空中應該能活得更久。
「從歐航局這幾次實驗看,我們可得出推論:地衣在極端環境,如極寒、極高、缺氧、極幹、強輻射下是可以生存的。」王欣宇解釋道:首先,地衣是自然界中互惠共生的典範,共生藻進行光合作用,為自己和真菌提供生長必需的碳水化合物;而地衣型真菌則通過形成特定結構,將共生藻包裹在體內,並為其提供保護。其次,地衣的皮層還含有獨特的化合物,能吸收強烈的宇宙射線。因此,地衣能夠適應外太空苛刻的環境。
參考地球生命史,地衣的出現,僅次於最早出現在海洋裡的藻類。地衣在6億年前最早登上陸地,並對陸生環境進行了一次徹頭徹尾的改造,之後陸地上才出現了苔蘚、蕨類、孢子植物等。
「地衣為之後地球上的植物、動物繁衍,創造了一個最基本的條件,所以我們也稱它為元老級『先鋒生物』。」王立松從不吝誇讚地衣的「江湖地位」。
「沒有高大喬木那樣醒目,也沒奇花異草般鬥豔,但在荒地向森林演化的過程中,地衣卻是在嚴酷生境中『打頭陣』那位。」王立松說,在海拔超過4500米的高山、退縮的冰川、乾旱的沙漠中心,及死去動物的骨骼上,都有肉眼可見的地衣。其分泌的地衣酸可將附著的巖石風化為灰塵和土壤,為其他植物生長提供條件,當土壤積累到足夠多時,就可以為高等植物紮根提供可能。
青藏高原的羊角淡盤衣生境圖。圖片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你看過《荒野求生》吧?」王立松問我:「主持人貝爾置身各種絕境所激發出的求生本能,顯示了人類挑戰極限的生存能力,地衣可不亞於『貝爺』。」
王立松一直認為,地衣這一低等生物,擁有著人類遙不可及的「高等」生存智慧。極寒冷的南極大陸、高海拔強輻射的高原山地、乾熱到窒息的河谷荒漠……這些人類眼中的「生命禁區」,卻是「地衣天堂」。它能巧妙地從自然界獲取水分和陽光,並能依據水分和日照的多寡,決定是休眠,還是生長;是撐「遮陽傘」,還是塗「防曬霜」。
——南極裡的「千歲壽星」。
南極大陸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區域,年平均氣溫零下25℃,測到過的最低氣溫零下89.6℃。在這樣的低溫中,鋼鐵會變得像玻璃一般脆;如果把一杯水潑向空中,落下的是一片冰晶。
在那裡,冰雪會反射大量太陽輻射,加之空氣稀薄、紫外線強,一般植物難以生存,而地衣卻不懼嚴寒,生機勃勃。
「研究表明,地衣能從升華的冰雪中獲取水分,並且在凍結的狀態下進行光合作用,有學者曾測到過零下17℃時,地衣仍然具有活性數據。」王欣宇說:「地衣特別珍惜『醒著』的時光,在沒有冰雪覆蓋的短時間內,它會爭分奪秒進行光合作用。而當完全被雪覆蓋後,它就會進入『休眠』模式,體內自動代謝,產生抗凍蛋白,以抵禦寒冷。」
植物學家發現,南極洲僅有850多種植物,其中地衣就有350多種。地衣靠孢子繁殖後代,即便在南極極短的夏季,它也能完成生長發育。不過,南極地衣生長速度緩慢,一株直徑10釐米的地衣,可能就是位「千歲壽星」。
此外,南極地衣還有強烈的「開拓奉獻」精神。它們在生長時,會積累環境中的微量元素,如鉀、鈣、磷等,這些元素非地衣所需,卻是其他植物必需。「地衣是在為同伴進入南極積累『物資』,同時,地衣一直在分泌地衣酸侵蝕巖石,化巖石為土壤,為同伴的生長提供『家』。」王欣宇說。
——沙漠河谷中的「忍者」。
地衣除了能忍受零下50℃的嚴寒,還能承受60℃的高溫。
缺水?不怕。在極度乾旱的條件下,地衣會變得非常乾燥,而一旦遇到水,就能立刻恢復生長。王立松舉例說,像雲南金沙江的乾熱河谷,年均降水量小於50毫米,日間地表最高溫可達60-70℃。此外,伴隨著乾熱河谷氣候的,還有焚風。一旦焚風過境,氣候會變得炎熱乾燥,像是桑拿裡的幹蒸。
我國雲貴高原的乾熱河谷土層較厚,但植被稀少,森林覆蓋率不足5%,放眼望去,全是裸露的紅土,植物生長困難。「可如果細心觀察,就會在一些石塊上發現黃色、黑色和白色的地衣,雖然不起眼,但那已是極少數能在這類環境中存活的生物了。」王立松說。
由於地衣表面沒有氣孔,因此在乾旱條件下,失水過程也會非常緩慢。一片葉子如果放在沙漠裡,也許幾分鐘就會完全乾燥,而地衣失水卻需數小時。一旦失水,普通的高等植物基本就是渴死,而地衣卻能在僅有5%的水分下,存活數月。
乾旱常伴隨高溫,但地衣同樣無懼,一些品種甚至可以在60℃下活三天。「像鱗網衣就極為耐旱。曾有人在沙丘中發現過它,伸手去摸,竟然燙手。據估,當時它的溫度已超過50℃。」王欣宇說。
不能改變世界,就去改變自己。為了活下去,地衣從形態到生理結構一直在變,它們把生存的「不可能」變成了「可能」,亦給一片片荒原帶去了生命的奇蹟。
「未來,當地球上能源枯竭,生命無法生存時,地衣在惡劣環境下拼盡全力活著的技巧,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能給我們人類帶去生命的啟示。」王立松說。
「從歐航局那次不算成功的實驗看,我覺得還是『敗』在了材料選擇上。最適合做太空實驗,甚至登陸火星的地衣,可能是生長在青藏高原上的品種。」王立松說。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被稱為「地球第三極」。在那,高寒缺氧、植被稀疏、氣候惡劣,但即便身處那樣的極端環境,地衣依然爛漫生長:一片樹皮、一塊巖石、一寸土壤,每個不同的生境下,都有五彩繽紛的地衣類群。
青藏高原有大量冰川。隨著氣候變暖,冰川退縮,留下了裸露的巖石。在這些巖石表面,最先出現,且肉眼可見的生物,就是地衣,特別是「麗石黃衣」和「微孢衣」。
王立松指著實驗室一塊巖石材料告訴我,這塊石頭就來自青藏高原,上面有三個地衣物種,「這是麗石黃衣,在冰川末端和高海拔地區最常見,橘黃色、放射狀,在遠處就能一眼辨識。這是微孢衣,因其孢子微小而眾多,故得名。這是地圖衣,黃綠色的地衣體,中間黑色的紋路由菌絲構成,這個物種每年以小於0.2毫米的速率生長,因此,我們可以通過測量它的直徑去判斷巖石的年齡,可用於測年。」
王立松對於青藏高原的地衣物種如數家珍,對地衣的生存本領嘆服不已。他參加了我國第一次和第二次大規模青藏高原科考,40年來一直在調查我國的地衣資源「家底」。科考時,他總是最早上山,最晚下山的那位,在海拔五千米的山頭一待就是幾天。
「地衣能在青藏高原這樣極端的環境中生存,自有它的智慧。」王立松說。
青藏高原地區的紫外線可達最強等級——5級。瑞士科學家曾在《自然》雜誌發表研究成果稱,高劑量紫外線照射,會使植物生殖細胞發生基因變異,這意味著紫外線對植物基因的損害有可能遺傳給下一代,長此以往,會導致植物物種不穩定。
但對於如此高強度的紫外線「殺傷力」,地衣卻並不害怕。比如麗石黃衣,它表面鮮豔的橘色,是所含的一種蒽醌類化合物,這種色素存在於地衣的上表面,可以為地衣吸收多餘的紫外線,就像給自己塗了一層「防曬霜」。再比如微孢衣,它會在自己的上皮層中產生色素,同樣能抵禦強紫外線「侵擾」,就像給自己打了一把「遮陽傘」。
「因此,青藏高原的地衣通常五顏六色,十分豔麗,其實都是為了抗衡強輻射。這可是地衣適應極端環境的標誌性進化表現。」王立松說。
對於在青藏高原生存必需的水,地衣又怎麼汲取呢?王欣宇說:「這跟地衣在南極汲水方式接近,它能從升華的冰雪中獲取水分,並且能在凍結的狀態下進行光合作用。」
此外,在青藏高原,隨著海拔的升高,生境的改變,地衣的多樣性也會變化。絕大多數地衣對空氣汙染的敏感度高於其他高等植物,被認為是做環境監測的最佳生物材料。
目前,我國的登陸火星計劃已進入倒計時。王立松希望,在未來,青藏高原的地衣能有機會到火星一遊。
「不吃、不喝、抗寒、抗熱、抗幹、抗輻射,還有什麼生物能比地衣更適合上太空?」王立松堅信,如果人類未來有移居火星計劃,肯定會考慮把地衣帶上去,做「急先鋒」,讓它去開疆拓土,適應火星的環境,分化火星的巖石,創造最原始的土壤,製造出氧氣,為其他生物創造生存條件。
「地衣的強大,常讓我自嘆不如。渺小和宏大總需辯證看待,在自然面前,人類真不可妄自尊大。」這是王立松品出的地衣「哲學」。「並不是所有生物都能像溫室裡的花草一樣,享受安逸。為了在惡劣的環境中求生,地衣進化出了別的物種不曾擁有,也無法想像的忍耐力,詮釋了『適者生存』的法則。」
地衣還能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等著看吧。(作者 嶽冉冉 編輯 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