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桐華筆下寫過一個西漢時期的「大漠狼女」故事,女孩從小被父母遺棄,沙漠中的狼看到後將她叼走養大,從此女孩變成了「小狼」,隨狼群生活,懂得狼嘯,與狼王相處得十分輕鬆。其實這樣的故事並非沒有原型,現實中確實存在「狼孩」。
「狼孩」是「野孩」的一種,這裡的「野孩」可不是指調皮搗蛋、讓人恨得牙痒痒的小孩子,而是指被野獸撫育長大的人類幼童。截止到20世紀中期,人類社會已知的在野外長大的幼童就有30個,其中20個是被野獸撫養,14個屬於「狼孩」。
典型的例子就有1920年印度米德納波爾小城人們發現的兩個「狼孩」:卡瑪拉和阿瑪拉。她們中大的已經7歲,小的只有2歲,這說明當地的狼不止一次撿過小嬰兒,很可能已經養成慣性行為。
再比如2007年俄羅斯卡盧加省的野外森林中也發現了「狼孩」,那是一個男孩子,被發現的時候正縮在樹枝做的窩裡面睡覺。人們靠近的時候,他顯得非常警醒,咧開嘴露出鋒利的牙齒低吼,而他行走時並不是直立的,他雙腿彎曲、奔跑快速,與狼的樣子如出一轍。
種種現象表明,狼雖然是一種對人類來說存在危險性的野獸,甚至常常在童話裡演反派,但它有時候也會「善心大發」,碰見人類嬰兒時,並不選擇吃掉反而將其養大,而且狼也屬於哺乳動物,嬰兒吃狼奶是完全可能在野外生存下來、並且學會狼的生活習性的。
那麼,給很多人留下「兇惡」印象的狼,為什麼會「善心大發」呢?其實原因並不複雜,首先,狼群本來就是以核心家庭的形式組成,一對狼父母有時候也會收養別的未成年小狼,將它當成自己的孩子養大。
在群體中長大的小狼,不但能得到父母的寵愛,族群中其他成年狼也會對它愛護有加,甚至母狼們還會建立「育兒所」,輪流撫育這些小狼,這說明母狼並不會只關照自己的孩子,假設一隻母狼剛剛失去自己的孩子,它把在野外遇到的幼童領回去撫養,是完全可能的。
所以,母狼的母性、以及狼群的繁育方式,是人類幼童會被狼領養的重要原因。其次,不得不說這裡頭也有幼童的運氣成分在裡面,人類的幼童不具備攻擊性,母狼遇到他們的時候自然不會生起警惕心,反而會產生愛憐心理,這樣的「博愛」在動物界確實存在。
而且狼群也有「等級」,不是所有母狼都可以隨心所欲繁殖後代,這也更增加了它們撿幼崽回去養大的可能性。最後就是,有的母狼還會擔心孩子食物匱乏期挨餓,撿回其他動物的幼崽飼養,是一種「預先儲備」行為,這時候就跟母性不母性無關了……
139年前,在原始森林抓到的野人女孩,後來怎樣了?結局讓人嘆息
她是上海灘第一美人,62歲被26歲青年追求,9年後青年卻將她滅口
為何有些朝代歷史劇沒人拍,而清宮戲層出不窮?一切只因這兩個字
夫妻恩愛57年,80歲時丈夫說:想見見前任,妻子的回答亮了
六大名著,有五部都被翻拍,為何最經典的那部無人敢拍,不是聊齋
【免責聲明】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