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英劍
哈佛不僅圖書館多,博物館也不少。除了幾個富有特色的藝術博物館之外,哈佛最出名的要數其自然歷史博物館了。由於該館對本校師生優惠,不僅他們免費,還可以免費帶一位朋友。於是,在一個晴朗的日子裡,我和一位朋友就來到了位於牛津街上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參觀。
「哈佛自然歷史博物館」(Harvar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實際上包括三個博物館:植物標本館、比較動物學博物館和地質學與礦物學博物館。由於該館的大樓還與一座人類學與民族學博物館相連,因此,進去之後,實際上可以參觀上述四個博物館。
當天,我們進了大門之後來到接待處,出示ID,對方給了兩個紫色小標誌,我和朋友別在身上之後,轉身上樓參觀。
樓上左側,是植物標本館,且通向動物標本館等。右側,則是地質學與礦物學館,裡面延伸處還有人類學與民族學館等。每個展館都各有特色。在地質學與礦物學館,人們可以大致領略地球與行星科學的相關知識;在新英格蘭地區森林館,人們可以深入了解本地區森林的自然歷史與生態狀況;在氣候變化館,人們可以通過包括哈佛專家在內的世界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了解我們所生存的地球環境的真相,並決定該怎樣為地球的未來做些什麼。此外,植物標本館、動物標本館、人類學與民族學館等等,都好像一個個寶藏,等待著人們探索和挖掘。
這裡的每一件藏品,都有著悠久的歷史與無數的故事。但在這裡,我想提兩個極富特色的藏品,一是紫晶洞,二是玻璃花。
進入地質學與礦物學館後,展示櫃中是來自世界各地的成千上萬的稀有礦石和閃閃發光的寶石,既有天然的,更有經過加工的。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展室中央的一個白色展臺上,放著一塊龐大的,也是該館最大的一塊紫晶洞。
據介紹,紫晶洞大概形成於億萬年前的地質生成時代,是由於地殼中的無水矽酸流入了空洞,在一定的壓力和溫度下附著在崖壁結晶而成。這塊紫晶洞的正面應該是用玻璃封閉起來了,但內部一覽無餘。人們可以看到,在這個大大的中空的內壁上,布滿了紫水晶,色彩明豔、純淨無瑕。據說,巴西是著名的紫晶洞產地,而這塊巨石就來自巴西,且重達1600磅,算得上是鎮館之寶了。
與樓梯正對面、近鄰地質學與礦物學館的展室,大概算得上是整個自然歷史博物館中最吸引人也是享有國際盛譽的部分。這個展室的全稱叫「威爾收藏布拉什卡玻璃植物模型」,俗稱「玻璃花」。進去之後,這裡有兩個不算太大的長方形展室,每個大約有20多平方米大小。兩個長條形的展櫃,分別擺放在兩個展室的中央,房間的兩側和牆壁,也同樣是展櫃,裡面的玻璃花一覽無餘。
所謂玻璃花,實際上是由玻璃製作而成的植物模型。據介紹,在這個博物館珍藏著超過4400件植物模型,展出的部分有3000件左右。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人們很難想像這些栩栩如生的植物居然是用玻璃製作而成的。說到她們的歷史,這裡面還真有故事。
玻璃花的製作人是兩位德國玻璃製作工藝大師,他們是父子——利奧波德·布拉什卡(Leopold Blaschka)和他的兒子魯道夫(Rudolph)。他們兩個從1886年開始製作,到1936年為止,歷時半個世紀,所製作的標本達到830多個。
他們所以製作這些玻璃花,與一位名為喬治·古德爾(George Lincoln Goodale,1839~1923)的哈佛教授有關。古德爾是美國著名的植物學家、哈佛植物學與自然科學教授。他曾創立了哈佛植物博物館(the Botanical Museum)。在他那個時代,過去使用的植物標本都是較為粗糙的紙模型或者是蠟模型,但古德爾希望能夠有一些逼真的植物模型用於教學。
據介紹,布拉什卡父子是在他們位於德國德勒斯登的霍斯特威茨的工作坊中製作的。而為此項事業提供贊助的,是古德爾先前的學生瑪麗·威爾(Mary Lee Ware)和她的母親伊莉莎白·威爾(Elizabeth Ware)。之後,她們將這些藝術品贈給了哈佛大學,作為紀念父親和丈夫,也是1834年哈佛博士畢業生的查爾斯·威爾(Charles Eliot Ware)——威爾是個視自然之物為友的人。
凡是到這裡參觀的人們,無不驚異於這些栩栩如生的植物何以用玻璃製作而成。由於是植物類模型,就很難避免出現既有枝繁葉茂,也有細如髮絲,既有花團錦簇,也有殘花敗柳;既有多姿多彩,也有奇形怪狀。要把形態萬千的植物用玻璃做出來,其難度可想而知。但布拉什卡父子做到了。
花的局部是依靠玻璃加熱變軟後塑成的,有些形狀則需要吹出來。在這裡,可以看到各種顏色的花。早些時候,是用普通的顏料塗抹著色的。後來,工藝有所發展之後,則是通過塗彩的辦法,將溶有彩色玻璃或金屬氧化物的液體塗在玻璃花上後加熱融合而成。正是有了這些玻璃花,哈佛師生再也不用為隨季節和氣候變化而消失或者再生的植物而發愁了,可以在一年四季的任何時候從事相關研究。
但令人感到神奇的是,據相關文獻介紹,到今天為止,人們再也無法複製布拉什卡父子這樣的工藝技巧了,他們的手藝和藝術成了人們只能瞻仰和表達敬意的永恆之作。
《中國科學報》 (2013-07-04 第8版 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