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問,為啥都是生孩子,人家十幾分鐘還沒有怎麼痛就搞定了,可有的人卻需要熬上個幾天幾夜?
現代醫學認為,生娃是否順利、速度快慢與胎兒的胎位有密切關聯。可以順產的胎位是頭位:頭部朝下,臀部朝上。頭位是可以順產的首要條件,當胎兒的頭部朝向宮口方向,在分娩前夕利於胎兒更好地入盆,這樣的胎位會讓產婦更加輕鬆一些。
但即使是頭位,仍然有人要生產很久,忍受巨大的疼痛,這又應該怎麼辦呢?從中醫來分析,加速順產速度還是有辦法的。可服湯藥,亦可用針灸,都有助產之功。
(一)可服開骨散。
一則,開骨散
我夫人生孩子時所服的開骨散即是此方,煎成約500ml,於羊水破時或開始陣痛服用。每3個小時服1次,每次100ml左右,直至分娩。
二則,開骨散的功效
開骨散有補氣活血,潛降益陰,消瘀止血,促進胎兒排出之功。開骨散本來用於主治難產及胎死腹中,當然亦可用於助產。
當歸,味甘辛,性溫,為臨床常用的補血藥,具有補血調經、活血止痛、祛瘀生新的功效;
川芎,味辛,性溫,有行氣活血、通利血脈之功;
炙龜板,味甘鹹,性平和,有滋陰潛陽、補腎健骨之功;
血餘炭,味苦,性平,有止血消瘀、補陰通利之功;
生黃芪,味甘,性微溫,有補氣昇陽、益衛固表之功。
諸藥配伍,氣足則血自活,血活則自能潛降通利。此方既可用於助產,又能排出死胎。
清代大醫王清任說:「餘每用開骨散,重加黃芪,不過一時胎即下。」可見此方助產,甚有殊功。
清代大醫吳謙在其所著《醫宗金鑑·婦科心法要訣》中載述:「產婦交骨不開,有因氣血不足者,有因初次胎產者,二者均宜用開骨散通其陰氣……氣血不足者加人參,服之可使其骨立開。」、「交骨不開須細審,或因不足或初胎,總宜開骨通陰氣,佛手龜板婦發灰。若因不足加參妙,一服能令骨立開。」吳謙的經驗是加用人參,亦妙。
(二)其他助產的藥方
歷代醫家所述的助產藥方甚多,讀者可翻看任何一本婦科著述。我臨床曾經用過的,還有另外兩個藥方。
一則,加味佛手散。
此方亦以當歸配合川芎為方根,這是佛手散。在此方基礎上,加益母草和乳香,以增加活血定痛之功。仍用炙龜板,其作用當有三:其一,滋陰潛陽;其二,引藥力入於中;其三,味鹹以入腎經,有助開骨,因為腎主骨。
二則,另外一首助產方。
多年前我曾為某孕婦擬一首備用的助產方。該孕婦屬頭胎,平時極端怕痛,且小兒胎位不正,呈坐位,經某醫手法復位後,只服此方一劑,即順產成功。於感覺欲生產時,或生產不暢時服用,有助於順產。
此方我抄自某古書,當時未記錄書名。其思路亦是以佛手散為主,配合四君子湯補氣,四物湯補血。這是八珍湯。加枳殼以理氣止痛。組方甚是合理。
以上提供三個藥方,希望更多的孕婦可以順利順產,既能減少生產時的疼痛,又能縮短生產時間。
(三)針灸是可以助產的
針灸有助產之功的,當胎兒入盆,開始疼痛時,針或者灸都有良效的。
一則,針刺法。
真對合谷、三陰交,合谷穴稍輕刺激,用補法。而三陰交用強刺激手法,屬於瀉法。
合谷與三陰交配伍,這是歷代以來的針灸助產方,源於西晉時代,在之後的不同時期中醫古籍中均有記載,是從古至今國內外臨床使用率最高的助產處方。比如,《針灸逢源》中記載:「昔有徐文伯瀉足太陰經三陰交而補合谷,胎遂落,蓋因血衰氣旺也。」
由此,在妊娠期往往要忌針合谷與三陰交穴,因為此二穴皆有墮胎之危險。
關於刺激手法,古人多認為,當補合谷,瀉三陰交。我臨床觀察,二穴合用,皆施針刺,有助於順產。
二則,艾灸法也可以。
另外,亦有人認為,二穴施用灸法亦有效。產婦分娩時產程活躍期是疼痛程度最高的時期,若能縮短產程活躍期的時間,有助於提高分娩質量,緩解產婦的疼痛。有人研究發現,艾灸三陰穴和合谷穴能明顯縮短產程活躍期時間,加速宮頸擴張,使宮縮持續時間延長,間隔時間縮短,促進產程進展。且此法非常安全。
分析二穴的功效:三陰交為肝脾腎三經的交會穴,瀉三陰交可以洩肝之陰血;合谷為大腸經的原穴,肺與大腸相表裡,肺主氣,補合谷即可以補氣。補合谷、瀉三陰交,可通過調暢氣血以促進下胎。
小結:我的建議是,每位將產的孕婦都可針藥合用,因為湯藥或針灸都能加快生孩子的速度,只要能快點生出來,當然可以減少疼痛。有如何好的方法,何樂而不為呢?
再者,女子妊娠期間的任何不適,都可考慮首選針灸來解決。比如,我夫人懷孕期間,凡有所不適,我皆用針灸治療,效果非常高。夫人曾發現有妊娠高血糖,即針大椎、胰俞、足三裡,數次後再查血糖已經恢復正常;夫人產前一個月,我常針足三裡、太衝、血海諸穴,有助調理氣血。開始出現下腹陣痛及後腰疼痛時,針合谷、三陰交、崑崙諸穴,以助分娩。並服開骨散一付,結果產程非常短。
若想順產,分娩時減輕疼痛,並促進分娩順利,可以考慮用中醫。古代有不少助產的方子。除我曾提供的助產方外,另有開骨散,亦有良效。(董洪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