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可考的古史裡我們知道,河東鹽池遠在堯舜時代,就已經開始為人類服務。到漢代,河東池鹽就遠銷豫、魯、冀、甘、陝等地。隋唐以後,採技成熟,產量倍增,行銷更是「西出秦隴,南過樊鄧,北及燕代,東逾周宋」,供華夏20餘州人民食用,而且更是國家的主要稅收來源之一。唐大曆十二年(777年),連降暴雨,當地官民奮力抗洪救災,鹽業才得以正常生產。戶部侍郎韓滉以為神力之功,求帝嘉賞。同年十月,唐代宗詔敕鹽池神為「寶應靈慶公」,在鹽池北岸的臥雲岡建「靈慶祠」,「開殿設緣」,加以供奉。它的地理位置是由唐堪輿大師李淳風和袁天罡所選定。俗稱「金龜戲水」。池神廟由此誕生。
站在未毀前的中禁門上拍的池神廟(來源:鹽湖區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但現在我們看到的池神廟並非唐時所建,而是明代的建築。演變的過程大致是這樣的:宋崇寧四年(1105年),耀州觀察使王仲千採用新法,在鹽池周圍築護池長堤,使鹽產再獲豐收,報到朝廷,宋徽宗遂詔封解州、安邑兩池之神,東為「資寶公」,西為「惠康公」。大觀二年(1108年),又晉爵為王,在兩地分別建祠奉祀。金末,建築皆毀於火。元憲宗三年(1253年),李德輝奉旨在「靈慶祠」舊址上重建「弘濟」神祠。大德三年(1299年),元成宗加封二神為「永澤資寶王」與「廣濟惠康王」,仁宗時擴建成「弘濟祠」。明洪武初年,再擴建祠廟,正神號為「鹽池之神」。嘉靖十二年(1533年),再次將廟進行了大規模的增補,廟內現存主體建築多為此時遺構。萬曆十九年(1591年),又增建關王廟和日神廟。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增建雨神廟與土地祠。至此,以奉祀池神為主,陪以日神、雨神、關王神、土地神、條山神及甘泉神等龐大的多神廟建築群已經形成。
現在,佔地64995平方千米的池神廟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晉西南的一處重要人文景觀,是盬鹽文化的載體和精髓匯集之處。
池神廟北門(來源:鹽湖區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我們從池神廟的乾門(西北門)進入廟內,首先被一個粗大的石柱所擋住。這裡的石柱是個象形物,似一支碩大的毛筆。矗立在門前,筆鋒直指天際。乾門在後天八卦中又叫開門,它是廟門的點睛之作。睹物思情,使我們想起了「如椽巨筆」的成語。揮如椽巨筆,寫錦繡文章,這是文士的情愫。巨大的象形物,又似丈八長矛,「舞丈八長矛,殺盡魑魅魍魎」。武士們在此抒發理想。拜謁池神廟的文臣武將,在此物前駐足片刻,瞬間凝固自己的情愫,淨化一下心靈,在「過必下」的大字前,默誦千古信條。文武百官軍民等人,至此必須駐轎下馬。
謁神的仕子駐停片刻,抬起頭來,凝視門眉上匾額的四個大字「鶴境雲衢」,穿過門楣下的拱門,頓覺有一陣飄飄欲仙的感覺。仙鶴和白雲都是道觀的氛圍,戟門上特有的萬字行花紋是道觀的標識,大路通衢更是超凡的水準。
進入廟院之內,只見廟內綠樹成蔭,花木扶疏,耀眼的月季迎風開放,發出沁人心脾的芬芳。
修復前的三神殿(來源:鹽湖區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信步走在三大殿前,只見三大殿從西向東一字排開,分別是「條山風洞神」「池神」「雨師太陽神」。
三神殿勾心鬥角建築特點(來源:鹽湖區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沿著古人給我們設計的甬道,信步來到康熙皇帝拈香處。站在古人設置的光點上,極目遠眺,只見三大殿比肩為鄰,錯落有致,並立尊位。其建築風格屬於重簷歇山頂結構,屋角挑簷相互交錯,應了一個詞,叫「勾心鬥角」。屋頂苫以孔雀藍筒瓦。鴟尾和戧脊上飾龍紋和仙人指路、海馬、狻猊、獬豸、狎魚、鬥牛、行什等吉祥飾物。三大殿連接起來東西寬62米,比北京天安門僅窄三米。
去過北京故宮和瀋陽故宮的遊客,都知道中國的古建築皆是中軸貫通,左右對稱。太和、保和、中和三大殿,高矗在一條中軸線上,其餘配殿顯得相對低矮,這是為了顯示皇權至上的神威。池神廟三大殿並列尊位,宣揚的是一種「和氣生財」、「合作發展」的團隊精神。池神廟月臺一周的丹墀上浮雕刻滿了「犀牛望月」「和合二仙」「龍鳳呈祥」等祥瑞圖案。
池神廟前兩副楹聯顯出賢者的睿智。第一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卿雲爛兮糾縵縵兮」。上聯出自《尚書》,表達了人對神的虔誠和敬仰;下聯出自《左傳》,記述了參加祭祀的官員,穿著華麗的服裝,捧著生絲製成的素絹,在池神廟前顯示自己的衷腸。第二副「問之不答求之應應之寰宇;聽則世聲敬則靈靈則心誠」。上聯揭示了神在人的心理調節和心理暗示上所起的作用;下聯則顯露出古典哲學「二難推理」的光芒。如果求神靈驗是緣於你的心誠;如果不靈驗是你心不誠,總而言之,無論靈與不靈,神永遠處於一種至高無上的地位。
池神廟屬於一種道教廟觀,鬥拱上祥雲繚繞、蝙蝠遍地、白鶴蹁躚,再加上鴟吻高懸,綠樹紅牆,像一幅大寫意的山水畫,暈染出福地洞天。
在奏衍樓拱洞下拍攝的修復後的三神殿(來源:鹽湖區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中國的廟宇歷來分為兩大功能和三個作用。兩大功能:一是替天行道,二是與民同樂。這裡的天,在封建社會指的就是皇帝;在人民當家做主的今天,指的就是安定團結。「與民同樂」就是利用神廟載體,用高臺教化的方式,向勞動人民宣傳誠實守信、熱愛祖國、愛崗敬業,親密合作、孝敬父母、關心子女、熱愛生活的理念。三個作用:圖騰作用、載體作用、裡程碑式的記功作用。其一,天上沒有龍王,地上沒有玉皇,所謂神靈都是在生產力不發達的情況下,人們為詮釋自然現象而派生出來。太陽和風都是古代鹽業生產的主要條件,人們為了企盼鹽產大豐收,主管臆造出了太陽和風的圖騰和崇拜。其二,商人在經營生產過程中,需要對進退得失平衡心理,調整心情,神廟是表達意願和宣洩情感的最好場所。這就需要一個載體,池神廟就應運而生。其三,神廟是凝固的歷史,神廟是凝固的樂章,它記述了昨日的輝煌,神廟的裡程碑式的記功作用就躍然紙上。
山西省金代以前的古代建築佔全國古建的百分之六十。有人戲稱山西旅遊是「白天看廟、晚上睡覺」,此話差矣。毛澤東主席1947年轉戰陝北的時候,在佳縣白雲觀發表了「看廟看文化,看戲看民情」的文化真諦。
什麼是文化?文化是自然的人化,是支付自然的一種手段,是作為歷史主體的人,對於過去、現在、未來的一種疑慮和思考。什麼是民情?民情是人心的向背。
說到看廟看文化,轉過身來,看看與三大殿遙遙相對的「奏衍樓」。
奏衍樓及拱洞(來源:鹽湖區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奏衍樓又稱「連三戲臺」,歷史上又稱「路臺」「月樓」「霓裳」。是池神廟內祭神演戲的地方。「奏」是報告,「衍」是擴展。奏衍樓說白了就是酬神演戲、歡慶鹽業豐收、與民同樂的地方。有確切記載,大清康熙四十二年十一月初八日(1703年),康熙帝在池神廟與民同樂。
奏衍樓面闊七間,臺口三間,進深四間,是每年二月初一和八月十五酬神演戲的地方。歷史上,三、四、六月朔日,由地方官員主祭。祭祀之日,池神廟內鼓樂喧天,巡鹽的皇帝在文武百官的前呼後擁下,進「鶴境雲衢」乾門,沐浴焚香之後,虔誠地拜謁池神,然後登上「看廳」,欣賞「連三對唱」。所謂「連三對唱」就是一支樂隊演奏,三個演員同時演奏一出折子戲,沒有十八般武藝,豈敢登這個「碼頭」?在陣陣叫好聲中,演員拿出渾身解數,唱念做打,似倒海翻江,叫板對白,似行雲流水。
奏衍樓前有兩副楹聯。外邊的一副是「要看早些來好文章惟爭入首;須觀完了去大忠孝皆在後頭」。這一副聯出自明代巡鹽御史喻史之手,字裡行間顯露出一位封疆大吏與文藝工作者的平等交流。在封建社會「戲子」稱為「下九流」的環境裡,有這般民主思想,的確是難能可貴的。裡邊的一副是「奸雄百計得便宜難免當場唾罵;忠貞一時受困苦須知後世稱揚」,出自小有名氣的寒士之手,它對仗工整,近似大白話,卻把人間的真諦說透。中國的老百姓對戲劇的分類近似一種脫口秀,那就是「不是奸臣害忠良,就是秀才找姑娘」。
戲劇從屬性上分正劇和雜劇,從感情色彩上分悲劇和喜劇,從題材上分為忠心報國為民請命的清官戲和卿卿我我忠貞不二的愛情戲。但都沒有老百姓分得順暢。高臺教化是勸喻,把喜怒褒貶寓於言表,把行雲流水的對白、倒海翻江的打鬥寓情於戲,表演得淋漓盡致。
說到奏衍樓,不能不說一下蒲劇泰鬥郭寶臣在池神廟的演出。1912年元旦,以李岐山、景梅九先生為首的革命軍光復運城,滿清河東道臺餘粢逃跑。為慶祝運城光復,景梅九先生親自赴臨猗北辛找郭寶臣來運演戲。郭寶臣曾在北京皇宮為慈禧太后演戲,封過四品頂戴。辛亥革命成功後在家賦閒,景梅九來邀,雖有愚忠思想卻不敢不來。在運城西大街運司衙門會館演出一場後,因場地小,觀眾都不過癮,第二天只好改在池神廟加演一場。鑼鼓一響,郭寶臣顧不得忠君思想,在池神廟《四郎探母》中飾演楊四郎,一句「娘呀」,使現場的革命軍動了感情。戲完之後,革命軍在池神廟「玉樹青霞」小院設宴招待郭寶臣。景梅九先生客氣的把郭寶臣讓在尊位,使這位老人受寵若驚,深受感動。
社會小天地,人間大舞臺。奏衍樓接納了天下不少戲班。一次,奏衍樓落架大修,就在戲臺粉牆內壁發現了清道光廿三年(1845年),江西四春班隨兵部侍郎左都御史巡撫山陝等處將軍來池神廟演出的題記。
池神廟碑庭 現已毀(來源:鹽湖區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穿過奏衍樓下的拱洞,進入池神廟中殿遺址,這是金石薈萃之處。中國古代歷來有鏤於金玉、傳至後代的文化傳統。根據中國古代文化的薈萃分類,石碑有「銘功、記事、抒情」三大功能。老百姓說的碑帽是螭首,是龍王爺的三太子,特別喜歡招搖過市和顯擺,所以把它放在顯要位置。所鏤刻的二龍戲珠宣洩的是天子之意,螭首是拱形的則抒發的是商民之情。這碑林裡面就有兩塊鐵木耳的聖旨碑。碑座是贔屓,傳說是龍王爺的第九子,特點是力大無比,能負重,因此為碑座。三十餘通碑呈u型排開,每一通石碑記述了鹽業生產的工藝演進、神廟的興廢修繕,是研究鹽池文化不可或缺的歷史資料。近年來,不少海內外文人、學者,徜徉在中殿附近,小心翼翼地穿透歷史的塵埃,追尋逝去的歷史,昔日的文明。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的李約瑟研究所、東亞科學圖書館的莫費特館長深情地說:「要研究中國的鹽業史,就必須研究運城鹽業史;要研究中國的明清經濟史,就必須研究鹽池的經濟史。」他仔細站在元代碑碣前,屏住呼吸,又是那樣的珍重。
池神廟碑林(來源:鹽湖區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出了碑林,眼前豁然開朗,朝南的綠地上,平地矗立著一座重簷三鬥歇山頂式高樓,這就是著名的「海光樓」。海光樓,顧名思義就是「觀看鹺海風光的樓閣」。鹽池古稱鹺海。
海光樓 已毀(來源:鹽湖區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海光樓建於1464年,毀於1947年,在建樓483年期間,無數文人舉子,達官貴人,憑樓遠眺,把酒臨風,抒發理想。嘉靖年間山西巡按監察御史餘光在《海光樓賦》中寫道:「士集而祈遊兮,魚龍角牴之蹌蹌。官胥勞而此憩兮,遙瞻夫萬頃之飛霜」。
清朝詩人宋在詩在《登海光樓》上滿懷激情的吟唱:
飛閣凌霄漢,登臨望欲迷。
森芒銀海闊,延亙翠屏低。
共食乾坤德,誰窺造化倪。
憑軒圖勝概,墨浪與雲齊。
宋在詩是運城安邑人,他是康熙辛丑科進士,歷史上擔任過吏部高官,他的《登海光樓》和其他詩篇一樣著名。
修復後的海光樓(來源:鹽湖區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關於海光樓的來歷,現存立於池神廟碑林中鐫刻於明嘉靖十四年(1535)的《海光樓賦》碑上明確寫道:「粵分野以肇土兮,維虞夏之帝鄉。載詠夫南薰之章兮,馳遐想於羲皇,夫或為茲瑞池而發兮,逮今遺響其洋洋。大河跨以分秦晉兮,太華歸其西方。縱大觀於奇幻兮,川原晐其矚望。爰建樓以延茲勝兮,靈厥名曰海光。」意思是,這裡就是虞舜夏禹的故鄉,黃河如帶分秦晉,華嶽矗立西方,為觀看這壯麗的山川和鹽池的盛景,建樓名曰海光。難能可貴的是碑上記述了角牴戲在此演出的盛況。角牴戲應該是元雜戲的前身,此觀點已多見於書刊。有文章說關漢卿曾在池神廟看過元雜戲,這怕是對關漢卿「解州籍」的一個重要佐證。
從舜彈琴處看池神廟海光樓(來源:鹽湖區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宋元相襲,明清賡續。在明代,河東鹽往西南的銷區已達陝西省紫陽縣;往西達寶雞;往北達延安、榆林、甘肅慶陽地區;往河南的銷區為安陽、洛陽、濟源、開封、南陽、鄧州、襄陽、樊城、平頂山等地。用馮達道的話是「西出秦鳳,東暨懷孟,南通襄鄧,北極代並」。南來北往的運商,或馬拉牛運;或車載袋裝,翻山越嶺,過黃河跨漢江。把鄉愁的印記銘刻在「山陝會館」;把旅途的印痕鐫刻在驛站和戲臺之間。大清乾隆年間,曾任松江、安慶府知府和湖北襄陽府知府的劉枟率先捐資辦學、修葺戲臺,想聽一下久違的「南路梆子」,然後利用會館這個平臺,講鄉誼、定戒律、融遊資,共渡難關。
陝北的信天遊也是盬鹽文化的派生品,這個由馱鹽的人創造「朝天吼」,產生於陝北溝或縱橫阡陌彎彎,「對面能說話,見面得一天」。運鹽人為了排遣寂寞,發思鄉幽情,傾訴對家人的眷戀之情。陝北的渭華起義和南梁根據地所使用的食鹽,都是河東盬鹽。
紅格菱菱的旗子飄飄展哥哥我馱鹽下渭南妹妹在家紡線線掙下錢錢買大鹽
這是典型的兩句式歌謠,上句比興,下句直奔主題。大多是即興而作。這兩句是聽陝西鹽商李中三吟唱的。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他一直和延安有秘密貿易,是位同情和欽佩共產黨人的進步商人。
從鹽池的池神廟海光樓看到的鹽池和朦朧的中條山(來源:鹽湖區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繞過海光樓,這裡曾有一座雄偉的木牌坊,牌楣寫著「地寶天成」,牌坊兩側的對聯是「東海栽玉樹;西池開銀花」,相傳是呂洞賓所撰。此聯把鹽池的規模與產品刻畫得淋漓盡致,色形俱佳。
歌薰樓 已毀(來源:鹽湖區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出了圓門,下了臺階,回首望去,圓門上寫著「迎薰風」,應是舜帝彈琴處了。相傳當年舜帝巡視河東鹽池,看到茫茫銀海和在辛勤勞作的鹽民,感慨萬千,便席地而坐,手撫五弦琴,深情吟唱道:「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悠悠聖人心,殷殷愛民情。
一座奇特的神廟,在歷史的沉浮中矗立了千百年,雖然總是靜立無語,但從來就沒有停止過述說。述說著盬鹽的故事,見證著鹽文化的累疊,催生著河東文化新的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