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消息:大部制改革,此前只有點蛛絲馬跡,瞬間就變成輿論風暴的中心。3月11日14時,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四次全體會議聽取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說明前1小時,這個被稱為「大部制」的改革方案謎底轟然揭開。
而在此前,在人大政協兩會會議期間,在兩會之前的1年乃至數年間,無數「地下組織部長」的無數方案版本滿天飛。藉助網絡,此次國家行政機構改革,變成了全民大戲,且臺上臺下互動。
此次國務院改革涉及調整變動的機構共15個,正部級機構減少4個,新組建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改革後,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組成部門設置27個,比先前減少一個。
大部制改革方案具體內容包括:——國家發改委要減少微觀管理事務和具體審批事項,與財政部、央行等部門形成更加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
——組建國家能源局,由發改委管理。
——組建工業和信息化部,組建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管理。國家菸草專賣局改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管理,不再保留國防科工委、信息產業部、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
——組建交通運輸部。組建國家民用航空局,由交通運輸部管理。國家郵政局改由交通運輸部管理。不再保留交通部、中國民用航空總局。
——組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組建國家公務員局,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管理。不再保留人事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
——組建環境保護部。不再保留國家環境保護總局。
——組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不再保留建設部。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改由衛生部管理。
十七大報告提出探索大部制輿論總是過於熱情,稱此次大部制改革是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的一個契機。但引人注意的是,所有官員的公開說法都是行政體制改革。
「大部門體制」的提法源於中共中央十七大報告。報告稱,加大機構整合力度,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
目前中國政府機構存在微觀管制過多,而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又相對薄弱。另外,政府機構分工過細、性質趨同、職責交叉錯位,對經濟造成阻礙作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基金會秘書長樊綱的研究成果顯示,1999-2005年間,中國行政成本對經濟增長作用達到負的1.73%。
一些例子聽起來頗為極端。比如一輛計程車,在城市運行歸建設部管,一旦出城行駛就歸交通部管。食品衛生,衛生部門管餐館、質檢部門管產品、工商部門管市場,各自為戰。再比如
鮮花,「按照部委分工,草本
花卉歸農業部管,木本花卉歸國家林業局管,一個花農要面對兩個部委。」如果部委之間鬧起矛盾,由於部委歸不同的副總理分管,就要麻煩兩個副總理來協調。
民間版本都是理想版在會前和會中,據專家透露,國務院下屬部委將由原有的28個縮減為21個,按照政務、社務、經務、監管等四大功能劃分,大部制試點範圍可能涉及三個領域:一是大農業,農林牧副漁業和水利部的部分職能組合;二是國防科工委系統的調整組合;三是大交通,主要涉及交通部、鐵道部、民航總局等。
另有報導猜測,包括大能源部、大交通部、大農業部、大環保部、大衛生部、大文化部等各種合併方案也被提及。
中國政法大學有一個國家行政機構改革課題組,該校黨委書記石亞軍教授率領的課題組提出了大部制改革的兩個版本:一個是理想版,一個是現實版。所謂「理想版」,就是將國務院28個職能部門變為18個,實行大衛生、大運輸、大能源和大農業等。所謂「現實版」,則是將28個職能部門調整為21個。
從改革方案結果看,大部制改革實行的是「超現實版」。
民航總局與交通部組建大交通部,而鐵道部未納入在內,這出乎公眾意外。想必年初南方雪災加強了鐵道部的話語權,是鐵道部得以保留的原因之一。期間,在1月11日召開的全國鐵路工作會議上,鐵道部部長劉志軍表示,鐵道部不會併入大運輸部,中氣十足。
備受關注的能源部只邁出了半步:能源局。
自2月1日《能源法(徵求意見稿)》面向公眾徵求意見結束後,構建「能源部」的輿論便急劇升溫。有了中國能源領域的基礎性法律,怎能沒有實施部門?這許多的煤炭、原油、天然氣、煤層氣、水能、核能、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一次能源,電力、熱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誰能承擔起來?
1988年之前,中國能源管理職權主要分布於石油部、煤炭部、核工業部、電力部等四個部委。1988年政府機構改革,煤炭部、石油部、核工業部改為公司制,其政府職能加上原電力部共同組成能源部。1993年能源部被撤銷,煤炭部和電力部重新恢復,而石油天然氣總公司與核工業總公司沒有再回到國務院部委序列。自此,中國能源宏觀管理大為弱化。
分久必合。15年後,一個大一統的能源部門應運而生,但只走了半步。而水利部、國土資源部的部分行政職能沒有納入能源局。一個局級單位,能否應付許多國企大佬?比如在能源價格形成機制上,面對石油、電力、煤炭「諸神」,能源局有多大話語權?若與電監會衝突,誰又該聽誰的?
成思危一言否定大金融部
撤銷央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而組建大金融部的說法幾乎成真,其設想是參照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FinancialServicesAuthority)設置,將目前監管銀行、證券和保險的三個機構合併組建一個大金融部。
3月3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一言否之:「金融沒有大部委,國外也沒有。」
成思危說,從國內外經驗看,貨幣政策制定執行和金融監管應該相互獨立,以保證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中國不會再走回頭路,央行和監管機構再合二為一「不大可能」。混業經營和混業監管是一個大趨勢,但由於多方面的原因,混業監管的條件還不成熟。
雖然從未來走向看,三個監管機構可能合併為一,成為一個統一的協調監管委員會。
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初第三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溫家寶總理指出,要完善金融分業監管體制機制,加強監管協調配合。當時即有傳說,三大監管機關重新劃歸公務員體系,以實現統一監管。
然而,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是國務院直屬的事業單位,不是部委,「不是政府部門」,但行使政府監管職責。
雖然「混業監管的條件還不成熟」,但金融混業的勢頭正在噴發。
3月5日,中國平安(2318.HK,601318.SH)千億再融資計劃得到股東大會通過,現場支持率超過90%。據稱募集資金將被用於境內外收購、投資及保險、銀行、資產管理等核心業務的拓展。
平安只是混業經營之一例,金融混業有3種模式。
以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為主平臺,以一業為主形成多元化實體,控股銀行、證券、保險、信託、資產管理等多類金融子公司,如中信集團、中國平安等。
以國企老大、民企巨擘或地方政府操持的產業金融集團,其中地方政府尤其雄心勃勃,
如上海市所屬浦發銀行、廣州市所屬廣州國際控股集團等。以政策為依託的金融公司,如中國投資公司旗下的匯金公司、中國建銀投資公司等。混業的試水、交叉、併購、重組、破產倒閉、金融創新,都嚴重地挑戰了現行的分業監管體制。
鐵道部撤併擱下了,大金融部推遲了,何以出了個「超級現實版」方案?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鄭立新解釋說:中國鐵路建設速度發展緩慢,一到節假日一票難求,尤其雪災更暴露了問題。鐵道部的改革發展任務太繁重,設立一個獨立部門有利於集中力量處理改革發展的問題,把體制理順,將來是否合併要看改革情況。
提及大金融部,鄭說:一個行業設立4個正部級機構,只有中國出現了這種情況,說明了我們在金融體制改革和發展方面任務繁重,也反映了國家對金融安全的高度重視。目前這種分業監管系統有利於劃清界限,比如股市出問題就找證監會,銀行出問題就找銀監會。
煤礦總出問題,難道還是請回煤炭部?
一些地方政府走不出,精簡膨脹怪圈
1982年以來,國務院進行了5次大規模行政體制改革,比如在1982年國務院100個部門裁掉了39個,1988年國務院人員編制一次性就減少了9700多人。
此次大部制的27個國務院機構,被與一組廣為流傳的數據作對比:發達國家的政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