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臭名昭著的坎城系電影
Cannes Film Festival: The films that stirred scandal
文/ Claire Beghin 譯/ 食指
編者按早前的「醜聞系」電影牽扯到國家之間的關係、政治以及資產階級的批評,而如今的「醜聞系」電影則只是一些自命不凡的電影人腦袋裡那些私人的變態想法。再也沒有人跳出來說「想為國家和人民做出些什麼」,而是「國家和人民應該接受像我這樣的人存在」。
Chris Morris Illustration
美學,道德,政治...
坎城電影節幾乎每一屆都有一些醜聞。讓我們回顧坎城72年以來的所有電影,看看是那些引發爭議的影片。
電影是激情、思辨和熾熱的個性所結合在一起的大熔爐,亦是許多醜聞的根源。這類電影往往是在偉大的行業集會期間,引發衝突,凝聚觀點並評分得以解決。坎城電影節也不例外。
在2017年,巴黎電影學院專門為這個主題開設了一個節目,恰當地命名為「醜聞和爭議」。
但什麼會引起醜聞呢?導演在審美和編輯層面的選擇、分裂的政治立場和道德(或缺乏道德)抉擇上,都可能會激怒公眾。
1. 夜與霧 Nuit et brouillard (1956)
全片32分鐘幾乎每一分鐘都可以成為審查員禁止本片上映的理由。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組織委員會」的命令,阿蘭·雷斯奈斯導演的這幅傑作,至今仍是一個關鍵的電影參照點。
這部電影試圖將集中營的暴行正常化,對象不僅是納粹的殘酷,還有面對種族清洗的冷漠的法國士兵。
這部電影被指控破壞了剛剛萌芽的法德關係,並應德國大使館的要求從官方評選中撤回。
2. 甜蜜的生活 La dolce vita (1960)
儘管它是電影史上最輝煌的電影之一,並贏得了金棕櫚大獎,阿妮塔·埃克伯格在特雷維噴泉洗澡的形象依舊使天主教會感到憤怒。
這部電影被認為太粗俗,太頹廢,毫無智性,與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的陪審團獎獲獎《奇遇》有著相似的命運。
Marcello Mastroianni,Philippe Noiret,Michel Piccoliand Ugo Tognazzi是一群朋友,他們把自己吃得死死的。對於一些參加節日活動的人來說,對資產階級消費社會的赤裸裸的諷刺實在是太多了,他們無法忍受兩個小時15分鐘的純粹放縱「法國人」。
陪審團主席英格麗·褒曼譴責這部電影是骯髒的醜聞。然而,儘管它的名聲不好,凱薩琳·德納芙夫有信心,費雷裡的電影進入了傑作的領域。
3. 在撒旦的陽光下 Sous le soleil de Satan (1987)
就是在這一年,憑藉對喬治·伯納諾斯小說的改編,莫裡斯·皮亞拉在觀眾們的噓聲中接過了自己的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金棕櫚大獎。
在被認為是一部傑作之前,本片一度被認為是一部自命不凡的無聊之作。
故事發生在1926年一個位於阿爾多瓦的偏僻小村莊裡,年僅16歲的少女穆謝特不僅腹中懷有孩子,還犯下了殺死情人的罪行。背負深重罪孽的她找到了村裡的神父多尼桑,希望能夠通過懺悔來獲得上帝的原諒。
不幸的是,在多尼桑的教誨下,穆謝特最終還是選擇了自殺,而隨著她的死,多尼桑的精神也開始逐漸崩潰......
在皮亞拉獲得金棕櫚獎時,他拒絕不戰而退,並對觀眾表示感謝:「如果你們不喜歡我,我就告訴你們……我也不喜歡你們。」
4. 欲望號快車 Crash (1996)
在這部根據詹姆斯·巴拉德小說改編的電影放映過程中,一些觀眾離開了劇院,認為它太粗俗了,毫無理由地暴力。
大衛·柯南伯格玩弄「性道德和性變態之間」的微妙界限,雖然許多人覺得這太過分了,但陪審團主席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卻給了導演評審團特別獎。
5. 趣味遊戲 Funny Games (1997)
麥可·哈內克揮舞著身心折磨的雙刃劍,引發了一場關於電影中暴力的辯論。
期間這場辯論在馬修·卡索維茨的《接班人 Assassin(s) (1997)》以及維姆·文德斯《終結暴力 The End of Violence (1997)》之後達到高潮。
電影人和影迷們為哈內克的作品辯護道:「這種酷刑的描述旨在激發思想。」
6. 棕兔 The Brown Bunny (2003)
這一次,與其說是公眾,不如說是媒體譴責文森特·加洛的電影。
這部電影被描述為一個可笑的、悲傷的自我旅行,並以一個漫長的、未剪輯的口交鏡頭結束。
在新聞發布會上,這位導演與記者進行了一次勇敢的來回交談,試圖為他的剪輯方式辯護。最後,電影被剪成了半小時...
7. 反基督者 Antichrist (2009)
色情,無端的暴力和神經質的導演是坎城電影節上的公認的存在。
拉爾斯·馮·特裡爾的反基督派也不例外。在新聞放映期間,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切割生殖器的場景中。這部電影為夏洛特·甘斯伯格奪得了最佳女演員獎。
兩年後,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拉爾斯·馮·特裡爾談到了他對阿道夫·希特勒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