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的想像總是無邊無際,總是想像宇宙之外的世界是什麼樣的?人類在未來能否自由穿梭於地球與外太空之間?人類能否穿越太陽系,又或者穿越銀河系?等等問題,常常縈繞在我們的心中。
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指出,宇宙的航行應該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衝出大氣層,地球在太陽系內活動。第二個階段即是衝出太陽系,飛越到銀河系甚至更遙遠的地方去。那麼我們目前宇宙航行進行到了哪個階段了呢?
第一顆人造衛星是在1957年前蘇聯發射的,已經過去了60多年了。在這麼長的時間裡人類並沒有因此止步,反而成功登陸了月球,實現了人類離開地球的壯舉。在20世紀,人類發射了「先驅者」和「旅行者」等等的太空探測器,經過了幾十年航行了60億千米之後到達了冥王星軌跡。
這些跨步是否就意味著人類已掌握自由航行於太陽系內的科技手段呢?實際上太陽系的邊際是十分廣泛的,僅僅以太陽引力為範圍計算,半徑就已經達到了15億千米,約為1.5光年。由此可見,我們離太陽系的邊界還十分遙遠。
如果人類想要飛去外太空,首先第一步就是需要一架性能極好的宇宙飛船。從它的抗壓能力或者速度來看,都必須是極致的,必須是符合飛到外太空條件的。但是,速度總是一塊絆腳石,我們是心有力而力不足。愛因斯坦曾說過,靜態質量的物質的速度是永遠無法超越光速的,而擁有光速般快的飛船,僅是我們飛向外太空的第一步而已。
即使到了未來我們的科技足夠發達了,可以製造出如光速一般快的飛船。我們也需要一步一步來,首先飛躍的是太陽系,其次是銀河系。一艘光速般快的飛船是完全足夠飛躍太陽系的,因為太陽系的半徑不到1光年。不過想飛躍銀河系就有點困難了。銀河系如今還在不停地擴大,據相關數據顯示,其目前的半徑就已經達到了15萬光年左右,想要飛躍這個半徑,第一個出來抗議的就是我們的年齡。
人固有一死,想要飛躍15萬光年的距離對於我們的壽命來說,根本無法接受。那麼有人提出,是否可以依靠智能技術來實現生命的永存呢?但問題是AI智能並不足以讓我們永生。那難道人類就永遠無法穿越銀河系了嗎?有科學家提出了多維度空間的想法。他們認為宇宙中存在11維度,而人類僅存在於三維空間。如果我們能夠跨越更高的維度,或許可以實現時空穿越,到達銀河系更遙遠的地方。
那麼如何進入更高的維度呢?在量子力學中有一種名為「量子糾纏」的理論,所謂量子糾纏就是說在某個地方有一個粒子發生改變,在另一個地方不管距離多麼遙遠,都會有相應的粒子做出一樣的反應。如果科學家在未來可以研究出物質同步的話,人類就有機會實現穿越銀河系這個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