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江大潮會消失嗎?今天我們就說一說這個話題。
錢塘江古稱浙,全名「浙江」。錢塘江最早見名於《山海經》,因流經古錢塘縣(也就是今天的杭州)而得名,是吳越文化的主要發源地之一。錢塘江是浙江省最大河流,分南北兩源,全長五百多公裡,自源頭起流經今安徽省南部和浙江省,經杭州灣注入東海。
錢塘江潮是天體引力和地球自轉的離心作用加上杭州灣喇叭口的特殊地形而形成的海水倒灌現象。每年的農曆八月十八這天,太陽、月亮、地球處在一條直線上,海水受到的引力格外的大,再加上地球自西向東的自轉方向,導致杭州灣處寬達一百公裡左右的海潮,被喇叭狀的海岸線逐步向內擠壓,海岸線越來越窄,最終在錢塘江入海口處形成著名的錢塘江大潮。
世界上有三個地方存在這種大潮現象,分別是亞馬遜出海口、錢塘江出海口、恆河出海口,它們的相同之處就是出海口呈喇叭形狀。大家知道錢塘江之所以能形成大潮,天文地理條件必不可少,而太陽、地球和月亮形成一條線,八字形的喇叭狀海岸線也是缺一不可。
但是我們對比一下一九八四年的衛星圖像,卻發現錢塘江的喇叭口和現在相比已經變小了不少。特別是海寧尖山新區和曹娥江入海口,這裡陸地面積向外延伸了有五到八公裡,這就使得原來二十公裡左右的出海口變得只剩下現在八公裡左右。而在慈谿市北方海岸線,陸地向外推進了約六公裡,喇叭狀的杭州灣倒是沒有什麼太大變化。可在錢塘江入海口處卻縮小了近一半的水域,這樣一來,潮水倒灌的勢頭在進入錢塘江之後會大大減弱,而大潮的最佳觀測點正是在這裡。
然而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大量的填海造陸,多年以後錢塘江大潮會消失嗎?我看未必,因為只要喇叭口的形狀還在錢塘江大潮就不會消失。但是如果錢塘江出海口的寬度一直縮小,造成不斷向外延伸的話,杭州地區還能不能再看到錢塘江大潮就不好說了。
如果出海口到達慈谿北部,潮水怕是在蜿蜒曲折的內河裡走不了多遠了。然而隨著錢塘江中上遊森林覆蓋率的不斷提高,而且流域面積比較小,每年只有約五百萬噸的泥沙流到下遊,所以泥沙填海不會是主要原因。
不過最有可能導致錢塘江大潮消失的應該是大規模,高密度的大型涉水建築物,或者是大規模的人為填海造田。據了解,全長三十六公裡的杭州灣大橋,在海底就打入了有七千多根樁,這多多少少也會對潮水的流速造成影響。古人云人定勝天,可事實上是不可能的,畢竟我們人類在大自然面前真的是太弱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