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是一年一度的黑色星期五,這一天被稱為「Black Friday」,也是美國版本的購物狂歡節。那麼它與中國的「雙11」有什麼區別,從投資角度來看它又有哪些另類的含義呢?
黑色星期五 VS 雙十一
其實從本質上來看,這兩個節日都是商家為了促銷進行的營銷策略,但是兩者的誕生背景和渠道不盡相同。
差異一:誕生背景
中國的「雙11」購物節原本只是光棍節,但經過多年的概念轉換,它已變為購物節的代名詞;而美國的黑色星期五原本就誕生於消費,可謂是如假包換的「促銷節」。
差異二:渠道和成交量不同
中國是一個人口消費大國,有著超14億的人口購買力。隨著我國「數字經濟」的興起,線上購物正在越來成為主流的消費形式,每一年的「雙11」購物節的成交量都在創新高。今年因為疫情影響,電商平臺和直播帶貨給消費帶來了一種新模式,線上購物發展勢頭較猛。據平臺官方數據,今年天貓+京東平臺銷售總額約為7700億人民幣。
美國的黑色星期五原本以線下的搶購為主,今年或許更多消費者會轉為線上購物,但是從往年來看,線上購物數據並不算亮眼。據Adobe Analytics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美國用戶在黑色星期五通過網際網路消費74億美元(約481億人民幣),而2019年雙十一僅阿里平臺的成交額就有2684億元。當然,在今年的「黑色星期五」中,我們同樣不能小瞧中國的海淘消費者,隨著頭部跨境電商平臺優惠措施的逐步推出,精明的他們或許不會錯過這一次的優惠狂歡。
投資界的「黑色星期五」
「黑色星期五」在消費市場是一種購物狂歡,在資本市場上還有另一層意思。與購物的熱烈狂歡氣氛不同,在資本市場中,它並不是一個討喜的代名詞。

如今人們常用「黑色星期五」形容股票市場的大跌現象。同時,在A股市場裡,有時也會聽到這種說法,原因是周五A股停盤後,歐美股市晚間才開盤。歐美作為國際主要經濟體,晚開盤半天可能會帶來一些超預期影響,加之周末市場動態變化,可能會造成周一股市不確定。種種原因可能引發周五拋售,帶來股市震蕩。
Q:那麼作為投資者,應該如何應對突如其來的「黑色星期五」呢?
A:當然是心中有規劃,意外不可怕!
標準普爾家庭資產配置方式,被認為是世界上較為穩健合理的家庭資產配置方案,它通常把資金分為四個帳戶,其配比為1:2:3:4。
帳戶一:要花的錢
一般用於3-6個月的短期消費,是日常所需。
帳戶二:保命的錢
意外重疾保險等,是專用款項,用來應付家庭突發開支。
帳戶三:生錢的錢
一般用來博取更高收益,可投資於基金、股票、房產等。
帳戶四:保值升值的錢
相對帳戶三是更低風險的投資,用來追求長期穩定的收益,用於子女教育、養老等長期計劃。
劃重點,以上的三、四帳戶是資產中收益的主要來源。
面對兩個帳戶的不同投資需求,公募基金都有對應的產品可以滿足。公募基金透明度高、流動性強、安全性較高、參與門檻低,是適合普通投資者的理財產品。根據投資標的不同,主要分為貨幣型基金、債券型基金、股票型基金等,對應的風險也由低到高。小夥伴們可以根據投資風險和收益特點的不同,結合自身偏好多多了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