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全球資本市場,誰是最靚的仔?
有人說是我大中華的白酒,但實話說,白酒龍一二三最近都比較低調了,更多的是一群小弟在亂舞。
在君臨看來,最靚的仔不在A股,而在美股。
以美國特斯拉和中國造車三傑為代表的新能車才是最靚的。
年初以來,特斯拉漲幅超過4倍,蔚來甚至超過12倍,理想和小鵬漲的也很不錯。實在是讓人羨慕嫉妒。
引用一張近期流行的市值排名圖:
到昨天,蔚來的市值已經突破640億美元,超過奔馳和寶馬;
小鵬的市值突破400億美元,超過現代和福特;
理想也憑藉一款月銷4000的車型,在市值上吊打日產。
雖然今年以來,君臨已經寫過多篇分析新能源車行業投資價值的文章,如:
5月7日的《全球最大口罩出口商是誰?你肯定猜不到!》,分析比亞迪的機會。
8月18日的《新機會!新能源車後浪殺到》,分析造車新勢力的機會。
後面幾個月的行情,也確實印證了趨勢的正確,比亞迪從60元漲到了198元,蔚來從14漲到了57。
但漲到今天這個價格,傻子都知道是泡沫了。
是泡沫,就一定會破裂。
那麼,這個時間點會在什麼時候出現呢?
今天,君臨就和大家復盤歷史,「猜測」一下本輪新能車泡沫何時會破裂。
1
歷史上最近,也是最有名的一次泡沫,是2000年的網際網路泡沫事件。
對該案例的深度復盤,是非常具有借鑑意義的。
我們知道,今天美股的市值之王亞馬遜就是在那次大泡沫中走出來的,如今市值1.6萬億美金,也是實至名歸。
但即使如此優秀的企業,在那次大泡沫的崩盤中,也曾經出現了-90%的股價下跌。
這就是泡沫崩潰的可怕之處。
網際網路泡沫的出現,跟經濟基本面有密切的關係。
上世紀90年代起美國經濟運行處於高增長、低通脹、低失業、低赤字「三低一高」幾乎完美的運行狀態,新經濟時代成為代名詞。
在科技進步的推動下,製造業中的計算機和電子產品、服務業中的IT和信息技術對GDP的貢獻值逐步增加。
同時,聯邦基金目標利率維持在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貨幣供應量充足,M2同比增速1995年觸底後逐漸上升,1997年下半年至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的破滅,M2增速一直維持在5%以上。
亞洲金融危機導致資本在新興國家的投資回報率降低和風險增大,而美國經濟表型優異,高科技產業快速發展,資本大量湧入美國市場。
所有的這一切,都為股市走牛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礎。
但,為什麼只有科技股走向泡沫了呢?
90年代IBM帶領人們走進PC時代,英特爾、微軟分別壟斷計算機行業上下遊。以雅虎為代表的門戶網站橫空出世,由此奠定了網際網路行業免費、開放、盈利的商業模式。
1990年到1999年間,美國網際網路戶數量從200萬增長到超過1億。自此網際網路真正走向社會,從實驗室轉向商業化,成為引領時代變革的創新力量。
商業化意味著大量資金的湧入,意味著競爭與淘汰,商業化推動了整個網際網路行業的變革。期間網際網路公司湧現,新成立以及新上市的網際網路公司數量逐年增多。
1994年,網際網路商業化浪潮最具標誌性的Netscape(網景) 誕生,同年,微軟為Windows 95創建了一個Web瀏覽器,瀏覽器市場激烈競爭也是當時整個網際網路行業的時代縮影。
此外,網際網路用戶數量的快速膨脹帶來了市場的快速擴大,更多的資本繼續湧入,1999年,全美70%以上的風險投資湧入網際網路,1999年美國投向網絡的資金達1000多億美元,超過以往15年的總和。
此階段期間,伴隨一批優質的網際網路公司上市,投資者開始憧憬未來的「網際網路時代」。
1995年eBay和亞馬遜上線,電商登上歷史舞臺;
雅虎公司於1996年4月上市,一年多股價翻了64倍;
8月8日,網景公司在美股上市,股價當天從28美元上升到75美元;
1998年9月4日,谷歌公司成立。
1995年—1998年10月期間,良好的經濟基本面、寬鬆的流動性環境、強勁的企業盈利,支撐起長達三年半的美股全面慢牛。
總體來看,股價的變動由企業盈利主導,公司的估值處在合理的區間。這一區間是全市場的慢牛,科網股並未出現泡沫。
1998年10月到1999年10月期間,隨著亞洲金融危機衝擊,海外市場波動加大,但同期美國內生動力強勁,經濟保持繁榮。
為抵消外部衝擊的不利影響,美聯儲連續降息,疊加海外資金流入美國避險。寬鬆的流動環境助力股市迎來快速反彈。
這一階段,新經濟股票開始領先於傳統經濟股票。信息技術行業漲幅居首,遠遠跑贏其他行業,傳統周期行業繼續跑輸。
新經濟的泡沫開始隱隱出現。
1999年10月到2000年3月期間,經濟增速繼續保持高增長,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漸漸淡去,對外企業的情況在好轉,經濟呈現出過熱的景象。
儘管基本面依然保持良好的態勢,但市場情緒的火熱遠超基本面的表現。
此時,全面的牛市已經延續了4年之久,市場在1998年10月至1999年10月期間加速上漲,進一步助推市場情緒整體高漲。
尤其對以納斯達克市場代表的科技股行情的關注急劇升溫,大量的投資者已經進場或者躍躍欲試。
納斯達克指數增速繼續加快,漲幅和道瓊工業指數、標普500的漲幅差距再度拉大。
1999年10月19日至2000年3月10日期間,納斯達克指數漲幅達88%。而道瓊指數和標普500漲幅分別為-2%和11%,增速快速下滑,與納斯達克的差距越來越大。
這一階段科網股泡沫已經十分明顯,連微軟公司總裁史蒂夫·鮑威爾也承認,包括微軟公司在內的科技公司被市場嚴重高估。
市場中充斥著大量憑藉網際網路概念上市取得股價大幅上漲的公司,泡沫顯而易見。多數網絡公司經營的本意是融資而非價值創造,只追求概念上的所謂高技術含量。
Pet.com是一個典型的泡沫案例,這是一家寵物用品的在線銷售商,它為每次的購買提供免費的運送服務,由於高昂的運輸成本使其陷入虧損,Pet的盈利模式是存疑的。
但在「.com」概念的追逐下,這家公司獲得資金的青睞,在1999年12月前的四輪投資中,該網站融資超過一億美元,在2020年3月的ipo上市當天漲幅為27%。
由於許多新的上市公司為獲得概念,在公司的名字後面加上DotCom,或者在名字前面加上i或者e,這場泡沫也被稱為dot泡沫。
2000年3月到2002年10月期間,為抑制經濟過熱和防止通貨膨脹的快速增長,美聯儲自1999年中期開始了加息周期。
但市場對前三次加息根本充耳不聞,直到第四次才開始有所反應。
經歷六次加息和海外經濟體重回正軌後,美國市場的資金流動性進一步緊縮。
3月,網際網路公司披露的一季度財報業績低於預期,市場開始質疑高科技公司高增長的持續性和高估值的合理性。
加上很多公司本身商業模式存在問題,盈利本就毫無希望,靠融資帶來的現金流已經枯竭,質疑盈利模式的聲音逐漸起來。
怎麼盈利的事兒還沒想清楚呢, 2000年4月3日,微軟公司被判決違反《謝爾曼反壟斷法》, 6月8日,微軟被裁定一分為二。
作為網際網路行業的領頭羊,微軟的判決打擊了整個行業的市場情緒,科技巨頭的不確定性引發市場恐慌,科網泡沫加速破裂。
納斯達克指數自3月10日的5050點開始下跌,到年底時納斯達克指數下跌至2470點,跌幅達51%。直到2002年9月,納斯達克下跌幅度達到近80%才企穩。
在大崩盤中,不僅垃圾股在裸泳,具有稀缺性的網際網路龍頭同樣股價跌的慘不忍睹。
比如亞馬遜,股價從113下跌至5.51,跌幅-95%。
比如蘋果,那時候教主賈伯斯已經歸來,iMac已經熱賣,iTunes和iPod即將出世。
但依然未能挽救其股價從308至36,跌幅高達-88%的自由落體。
比如微軟,軟體霸主也一度跌得鼻青臉腫,跌幅高達-82%。
比如奈飛,如今的網絡視頻霸主,當年IPO不幸撞上大崩盤,出道即巔峰,3個月股價下跌-73%。
總結一下:
風吹過後,一地雞毛,管你是不是龍頭,有沒有真實價值,該摔照樣摔。
崩盤三大原因:
基本面:高估值+業績低於預期;
資金面:加息帶來的流動性緊縮;
情緒面:反壟斷引發的不確定性恐慌。
而在這三要素中,基本面是長期存在的,大家都心知肚明,短期內總會有業績低於預期,政策也是具有不確定性的,這些都是隨機事件。
歸根結底,還是資金面的持續緊縮,錢不夠用了。
2
我們把注意力拉回本次新能車泡沫。
大環境上,新能車技術日趨完善,智能駕駛也已經開始進入應用階段,此時的新能車,就像是20年前的網際網路一樣,屬於剛剛進入商業化運營的新經濟。
並且,各國在政策上對新能車的發展也有明確的規劃,使得該產業的前景相比早期的網際網路更加清晰。
疫情來臨後,美國為刺激經濟,開啟天量放水模式,目前的利率水平已經是史上最低,流動性泛濫。
儘管疫情肆虐全球,美國也不例外,但各國紛紛開啟的刺激措施確保了市場資金充裕,美股依然是世界上最優質的資產,資金紛紛流入美國資本市場。
於是乎,在這個不確定的世界中,新能車股票成了確定性最強的資產。
哪怕僅僅在一年前,特斯拉還深陷倒閉傳聞,馬斯克在大麻中怡然自得,蔚來要是沒有合肥政府相助已然倒閉……
背景的細節雖然有所差別,但最終的結果和科網泡沫時期非常相像。
大環境提供了走牛的基礎,而新能車在政策的扶持和汽車周期上行的加持下,業績持續向好。
但就像科網泡沫第三階段一樣,投資者瘋狂的預期遠遠超出了業績基準。
君臨理解特斯拉商業模式跑通之後廣闊的前景,但君臨也必須強調,生意不是靠股民口嗨就做出來的。
二級市場的投資,更看重經營的確定性,而不是像一級市場一樣,看餅能畫到多大。
在特斯拉成為蘋果的路上,他依然要接受重重的考驗,經歷許多的障礙。
比如巨大的資本開支。
今天的特斯拉年產量略高於50萬,這是從2018年以來累計資本支出接近60億美金帶來的結果,未來想要提高銷量,唯一的路是繼續加大資本開支擴產能。
即使是達到寶馬一樣的250萬年銷量規模,也將是當下特斯拉的五倍,資本開支將是一個天文數字。
過去特斯拉在新能源車市場幾乎沒有競爭對手,因此得以一家獨大,脫穎而出。
現在的傳統車企已經放下傲慢的態度,加速電動化、智能化進程了。
最近華為和長安合作,蘋果、谷歌也在下場分食。
寶馬最新的戰略是L3車型2021年量產上市、L4車型2023年量產上市。其他的車企也有類似的時間規劃。
這也是馬斯克一直說特斯拉必須求快,在競爭對手轉身前站穩腳跟;李斌表示真正的決戰在2023年的原因。
將來更多對手湧入,更多具有競爭力的車型出現,今天這樣的增長速度還是否能夠維持呢?
價格戰一旦廝殺起來,業績虧損也將成為常態,說不達標就不達標,會不會又成為一個刺破泡沫的定時炸彈?
還有安全問題,手機系統更新可以玩快速迭代,汽車OTA出了事故誰負責?
萬一政策上為了安全性考慮,念個緊箍咒,巨大的想像力一下子收縮,會不會又成為引發不確定性的恐慌性事件?
可以說,在特斯拉成長為蘋果的過程中,業績魔咒和政策恐慌都是可能的定時炸彈。
畢竟,特斯拉和造車三傑目前的地位還遠遠談不上坐穩,事實上他們根本還沒有經歷過真正的競爭,尤其是中概造車三傑。
而資本市場給出的估值,已經是大獲全勝,四家車廠瓜分天下的水平了。
此情此景,已經接近科網泡沫第三階段的場景了。
只有一點點細節差異。
新能車泡沫,到目前為止炒作的還主要是有短期業績支撐的,商業模式可行的龍頭和跟隨者。
而科網泡沫則是雞犬升天,什麼垃圾都能爆炒一輪。
哦,好像也不能說的這麼絕對。
畢竟八字還沒一瞥的小康股份已經實現一個月翻倍了。
這或許是新能車泡沫進入第三階段的一個重要標誌。
這個階段,是大家最樂觀的階段,只要前景還可以展望,短期業績達到預期,股價就可以持續上行。這就是所謂的難以證偽的階段。
泡沫一時半會還破裂不了。
重複一遍,參考科網泡沫,破裂是流動性收緊+業績不達預期+政策不確定性的多重結果。
新能車泡沫破裂應該也不會例外。
目前來看,全球除了中國流動性略有緊縮以外,在疫情結束、經濟恢復繁榮以前,還很難看到全球性的實質性緊縮。
至少在半年內,泡沫仍將肆虐。
業績的證偽也需要時間,至少在明年,可以預見汽車業的需求復甦仍將持續,供應端仍在大幹快上、跑馬圈地的階段。
供給過剩導致的價格戰,或許還需要一兩年時間才會開啟。
大概也正是短期業績難證偽,長期前景又美好,又有知名投資人開始喊出創新估值模型的口號。
就在前幾天,經緯創投發表文章:「傳統的估值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失效,這都讓我們要用新眼光看待估值」。
這怎麼那麼像20年前分析師們拋棄市盈率,開始用「瀏覽人數」的方法給網際網路公司估值一樣呢?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前面我們說了,很大概率上,半年內泡沫仍將肆虐。
但既然導火索通常是隨機事件,風險畢竟越來越大,火中取慄並不是個好選擇。
就讓我們靜靜的做個吃瓜群眾吧。
「看空不做空」,或許才是最佳的態度。
投資充滿著風險,我們不能拍拍腦袋就能輕易做出的決定。
除了基本面的機會分析,還需要對財務風險、業績確定性、業務競爭格局等進行更深入的考察。
作者:君臨團隊。
更多成長股分析、行業解讀盡在「中國新一代投資研究服務機構」——君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