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rgy 發表最新成果:免摻雜叉指式背接觸矽太陽電池的邊緣效應...

2021-01-08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叉指式背接觸太陽電池是一種實現最佳短路電流的有效結構,從而不斷逼近矽基太陽電池理論極限。免摻雜異質結技術通過採用空穴及電子傳輸層薄膜與晶體矽基片通過界面能帶調控直接構建異質結電池,免除了傳統pn結太陽電池中的高溫摻雜過程,具有工藝溫度低、製備方法簡單、材料體系廣、結深淺等優點,已成為近年來矽基太陽電池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將免摻雜異質結製造技術應用在叉指式背接觸太陽電池結構中,完全有望以極簡化的綠色製程,實現高效光伏應用。

然而,在空穴傳輸層和電子傳輸層之間存在不可避免的重疊區域,會引起邊緣漏電和複合,這會極大地降低電池的轉換效率。基於以上現狀,上海交通大學量子結構及量子調控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太陽能研究所沈文忠教授團隊與中山大學材料學院高平奇教授團隊合作在國際知名期刊Nano Energy 上發表題為「Edge effect in silicon solar cells with dopant-free interdigitated back-contacts」的論文。在沒有界面鈍化層的情況下,通過硬掩模法製造的太陽電池會發生嚴重的邊緣複合,複合電流為3×10-4A,並且填充因子(FF)較差,約為66%,這表明除串聯電阻外,邊緣複合是另一個影響FF的重要因素。論文明確地指出了邊緣複合位置並量化了複合損耗,結合光伏特性、暗態和光電流—電壓(IV)曲線、局域光照的IV曲線等表徵手段,詳細比較了採用硬掩模法和光刻法所製備的叉指式背接觸電池性能。通過清楚了解邊緣效應,並仔細調控邊緣區的質量,最終通過光刻法或硬掩模法均製得效率超過20%,FF超過73%的免摻雜矽基異質結太陽電池。

圖示:用硬掩模法(a,c,e)和光刻法 (b,d,f) 製造的免摻雜矽基異質結太陽電池比較: (a,b) 器件背面照片;(c,d) 電池結構示意圖;(e,f)c和d中黑色虛線方框的間隙區域的放大圖;(g)本徵非晶矽厚度為0nm和4nm下器件的IV曲線。

論文連結:

Edge effect in silicon solar cells with dopant-free interdigitated back-contacts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21128552030450X

相關焦點

  • 寧波材料所等改善非摻雜異質結型晶矽太陽電池界面性能
    隨著低碳能源成為世界發展的大趨勢,為減緩溫室效應,未來15年預計將需要多達10TW的太陽能電力,為當前光伏裝機量的約50倍。為了探索經濟和環境可持續的方式滿足上述巨量需求,光伏科學界與工業界近年來致力於低成本器件製造工藝、高轉換效率太陽電池技術的研發。
  • 松下HIT異質結太陽能電池對比背接觸電池的區別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HIT太陽能電池的單元轉換效率能提高至多高?2011年9月的學會上發表了單元轉換效率達到23.7%的研究成果。目前最新的成果雖然還沒在學會上發表,不過已經提高到了23.9%。二者均是採用厚度只有約100μm的單元時的轉換效率。
  • 效率超過25%的高效電池最新進展及發展趨勢
    1999年,UNSW的該團隊再次宣布其PERL太陽電池(如圖2b所示)轉化效率達到24.7%。與傳統的單晶矽太陽電池相比,PERL太陽電池的主要特點和優勢包括:(1)氧化矽作為PERL太陽電池背表面的鈍化層,界面的複合速率顯著降低。(2)背金屬電極通過小孔接觸到重摻雜的發射極,這種結構能夠形成良好的歐姆接觸,從而降低電阻損失[4]。
  • 一文看懂IBC太陽能電池技術
    一文看懂IBC太陽能電池技術 1975年,Schwartz首次提出背接觸式太陽電池,最初應用於高聚光系統中。經過多年的發展,研發出了交叉指式背接觸(IBC,Interdigitatedbackcontact)太陽電池。
  • 雷射摻雜選擇性發射極單晶矽太陽電池的工藝研究
    發射極摻雜濃度對太陽電池轉換效率的影響是雙重的,採用高濃度的摻雜,可以減小矽片和電極之間的接觸電阻,降低電池的串聯電阻,但是高的摻雜濃度會導致載流子複合變大,少子壽命降低,影響電池的開路電壓和短路電流。採用低濃度的摻雜,可以降低表面複合,提高少子壽命,但是必然會導致接觸電阻的增大,影響電池的串聯。選擇性發射極太陽電池的結構設計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矛盾[1]。
  • 非摻雜異質結晶矽太陽電池
    主講人簡介:高平奇,教授,中山大學材料學院,紅外材料與太陽電池課題組。共發表SCI論文近100篇,在Adv. Mater.、Nano Lett.、Adv. Energy Mater.、ACS Nano、Adv. Funct. Mater.等期刊以第一及通訊作者發表IF>10的論文17篇。申請專利61項(已授權17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和青年項目、省傑出青年基金、殼牌石油前瞻研究項目等,參與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中科院裝備研製等。
  • PERC、IBC、SHJ、TOPCon、HBC等高效光伏電池簡史
    與傳統的單晶矽太陽電池相比,PERL太陽電池的主要特點和優勢包括:(1)氧化矽作為PERL太陽電池背表面的鈍化層,界面的複合速率顯著降低。(2)背金屬電極通過小孔接觸到重摻雜的發射極,這種結構能夠形成良好的歐姆接觸,從而降低電阻損失[4]。(3)倒金字塔陷光結構提供了更好的陷光效果,以MgF2/ZnS作為雙減反層減少了光的反射,兩者共同顯著提高了太陽電池的短路電流[23]。
  • 你不知道的鈍化接觸太陽能電池
    另一個區別在於當時的銀漿與矽形成有效歐姆接觸的能力較差,只有與高摻雜的矽才可以接觸良好。由於TiO2沒有很好的鈍化功能,人們在當時並沒有過多的考慮鈍化。而且由於減反射層在金屬電極之上,因此沉積的時候需要用模版遮擋主柵,以便後續的串焊。  雖然這一時期,在實驗室中,科研人員已經採用SiO2鈍化電池表面,並取得不俗的開路電壓和效率。
  • 歐盟聯合體致力將25.4%的異質結-IBC太陽能電池投入量產 成本低於0...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由歐盟委員會提供380萬歐元支持的Nextbase項目將歐洲公司和研究機構聯合起來,旨在製造採用異質結(HTJ)和叉指式背接觸(IBC)技術的太陽能電池板。該委員會發表的聲明說,瑞士HJT公司梅耶博格提供的生產設備將用於商業規模生產25.4%的HTJ-IBC太陽能電池。該計劃的合作夥伴德國研究中心Forschungszentrum JülichGmbH的項目協調員丁凱寧說,該效率將「構成工業上可行的IBC-SHJ(矽異質結)技術的歐洲紀錄」。
  • 詳解晶矽太陽能電池表面鈍化技術的演進與展望(2)
    晶矽太陽能電池的表面鈍化一直是設計和優化的重中之重。從早期的僅有背電場鈍化,到正面氮化矽鈍化,再到背面引入諸如氧化矽、氧化鋁、氮化矽等介質層的鈍化局部開孔接觸的PERC/PERL設計。而與這兩種完全意義上的選擇性電池不同,上文中提到的背面鈍化接觸電池其實是一種只在背面實現了選擇性接觸的電池。背面鈍化接觸技術究竟性能如何,有沒有雙面採用鈍化接觸技術實現選擇性接觸電池的設計呢?下面讓我們看一下這個領域的最新進展  鈍化接觸技術的研究進展  近年來,先後有多家研究機構對鈍化接觸太陽能電池展開研究。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反摻雜」技術 效率可達17.8%的微型儲能模塊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導讀:美國科學家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發現了一種新的「反摻雜」工藝,可以降低生產成本,生產出更好的設備。他們用這種方法製造了一個效率為17.8%的微型模塊。通過對兩個裝置的檢測,研究小組發現,在經過退火的較短的裝置中,「反摻雜」過程在起作用,而在較長的裝置中則沒有。「短退火處理保持了鈣鈦礦的化學成分,並允許一個顯著的自發反摻雜過程,」研究人員說。經過常規長時間退火處理的鈣鈦礦膜中不存在這種現象。
  • 晶矽電池效率理論上限?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晶矽電池轉換效率的理論上限?1954年貝爾實驗室的CHAPIN等三人發表了第一篇關於矽太陽電池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就已指出有反射、複合、電阻三方面的因素使電池的效率低於某個上限。利用新南威爾斯大學光伏與可再生能源工程學院免費發布的一維太陽電池計算模擬軟體PC1D計算,輸入完全理想條件得到地面標準太陽光(AM1.5G)照射條件下,溫度為25 ℃時,晶體矽電池理想條件下效率為26.8%。
  • 晶矽電池效率理論上限? -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晶矽電池轉換效率的理論上限?1954年貝爾實驗室的CHAPIN等三人發表了第一篇關於矽太陽電池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就已指出有反射、複合、電阻三方面的因素使電池的效率低於某個上限。各類太陽能電池最新進展,2019年11月,來源:NREL
  • 光伏印刷設備:印刷氧化鋁技術在黑矽PERC多晶太陽電池中的應用
    發表於:2020-03-05 14:47:36     作者:於琨等來源:太陽能雜誌黑矽PERC 多晶太陽電池採用背拋光工藝,其背面刻蝕深度在4.0±0.2 μm,在800~1050 nm的光學波長範圍內,其反射率較常規刻蝕製備的黑矽多晶太陽電池提升了10% 左右;採用氧化鋁及氮化矽鈍化製備的黑矽PERC 多晶太陽電池,WT
  • 矽牽手鈣鈦礦 太陽能電池轉化效率提高几個百分點
    近期,經第三方權威機構德國哈梅林太陽能研究所(ISFH)下屬的檢測實驗室測試,晶科N型單晶電池最高轉換效率達24.9%,再創行業新的世界紀錄。並且最新成果快速從晶科工廠的智能產線快速轉化落地,實現量產效率超過24%。
  • 太陽能電池研究進展:零CO2排放的硝酸鹽生產、可印刷介觀鈣鈦礦太陽電池、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等|FOE虛擬專刊
    本期虛擬專刊選取了 Frontiers of Optoelectronics 期刊 2018-2019 年發表的太陽能電池相關的文章,這些文章介紹了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和其他研究單位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有機太陽能電池、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以及它們的材料、器件結構、製作工藝、測試分析等方面的部分研究進展。
  • 各類晶矽電池的效率上限誰最高?影響因素是什麼?
    1954年貝爾實驗室的CHAPIN等三人發表了第一篇關於矽太陽電池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就已指出有反射、複合、電阻三方面的因素使電池的效率低於某個上限。早在1961年,William Shockley等人根據細緻平衡原理在只考慮輻射複合作為電子-空穴對唯一的複合機制的理想情況下,通過計算得出p-n結太陽能電池的效率極限為30%。
  • 高效PERC單晶矽太陽電池局部背表面場的工藝研究
    由於在雷射開槽區域無氮化矽層的阻擋,鋁漿可直接穿透鈍化層和矽接觸,並在高溫燒結條件下,與矽基體形成鋁矽合金,從而降低串聯電阻,順利導出電流。背面雷射開槽區域的面積( 即鈍化層被破壞的面積) 對PERC 太陽電池的鈍化效果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從理論上來講,雷射開槽區域的面積越小,對鈍化層的破壞就越小,少子壽命就越高,開路電壓也就越高。
  • 深圳先進院在高效率寬禁帶CIGS薄膜太陽能電池的背接觸界面研究中...
    相關研究成果以《高效率寬禁帶CIGS薄膜太陽能電池的背接觸界面》為題發表在Solar Energy(《太陽能》)上。論文第一作者為李偉民,通訊作者為研究員楊春雷。該團隊利用一維太陽能電池電容模擬軟體(SCAPS-1D)的辦法成功揭示了寬禁帶CIGS薄膜太陽能電池中背電接觸肖特基勢壘與背接觸界面載流子複合對電池性能的影響,並提出了利用寬禁帶的MoO3超薄中間層有效降低背接觸肖特基勢壘和Al2O3鈍化層降低界面載流子複合,從而提高電池性能的解決方案。
  • ACS Energy Letters:多彩半透明有機太陽電池
    其中,半透明有機太陽電池(ST-OSC)可通過調製光電性能從而適用於不同的光伏應用場景,例如發展光伏發電玻璃需要兼顧太陽電池能量轉換效率、可視透明和美學等性能參數,其科學問題在於如何實現電池的光伏與光學性能參數的最優平衡,關鍵在於精準調製光伏器件的透過光譜,同時保持吸光波段的高光電轉換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