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材料所等改善非摻雜異質結型晶矽太陽電池界面性能

2020-11-27 中國科學院

  隨著低碳能源成為世界發展的大趨勢,為減緩溫室效應,未來15年預計將需要多達10TW的太陽能電力,為當前光伏裝機量的約50倍。為了探索經濟和環境可持續的方式滿足上述巨量需求,光伏科學界與工業界近年來致力於低成本器件製造工藝、高轉換效率太陽電池技術的研發。矽基雜化異質結太陽電池主要由單晶矽吸收層和載流子選擇性功能層(如氧化鉬、PEDOT:PSS、碳納米管薄膜、石墨烯等)組成,通過異質界面能帶設計來實現光生載流子的分離。不同於傳統高溫擴散pn結型晶矽太陽電池,雜化異質結電池不但可以有效降低摻雜引起的相關光/電損失,從而獲得高開路電壓以及高轉換效率,也可以實現無摻雜、非真空以及低溫可溶液加工,具有大幅降低製造成本的潛力,被認為是具有較大研究價值的下一代光伏技術之一。

  在雜化異質結太陽電池研究發展中,效率和穩定性一直是其向商業化應用發展的限制因素。異質界面的物化接觸性能在較大程度上影響著器件的光電轉換效率。光照、高溫、溼度等因素是影響該類電池穩定性的主要挑戰。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所屬新能源研究所研究員高平奇、葉繼春與史丹福大學教授崔屹合作針對上述問題展開研究,近期獲得新進展。首先,針對這一類太陽電池界面鈍化較差的問題,研究人員通過對矽片進行有機鹼化學處理改善Si/PEDOT:PSS異質結界面化學鈍化性能;其次,在PEDOT:PSS上面覆蓋一層高功函的無機物(CuI)拉低PEDOT:PSS薄膜的HOMO能級,通過功函數調控提升電場鈍化性能。兩者共同作用使得這一非摻雜異質結太陽電池的開路電壓提升至660 mV,可與傳統pn結晶矽太陽電池相媲美。相關結果發表於ACS Nano(2016, 10, 11525*11531)。

  進一步地,針對長鏈高分子與制絨矽片接觸性能較差的難題,研究生何堅發現通過在PEDOT:PSS上面旋塗一層非水溶性的脂類(如酸二乙酯,DEP)施加微應力作用,可以實現PEDOT:PSS有機物與制絨矽襯底之間從半接觸到全包覆的原位轉變,該過程促使少數載流子壽命提高一倍,在較大程度上抑制了界面的載流子複合,最終通過器件結構優化製得了光電轉換效率為16.2%的Si/PEDOT:PSS異質結太陽電池,為現今所報導的該類電池(PEDOT:PSS前置型)最高效率。研究組人員進一步從實驗上證明——PSS基團吸水後團聚導致PEDOT導電鏈條斷裂,界面隧穿氧化層的自然增厚——是影響電池穩定性的兩個主要因素。DEP油脂塗覆後的器件在85%溼度、85℃條件下放置1000小時,效率衰減<10%,意味著該類電池穩定性不佳的困擾有望藉助封裝加以解決。相關成果發表在《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2017, 1606321, DOI: 10.1002/adma.201606321)上。

  研究組成員楊振海結合理論計算與實驗,詳細考察了Si/PEDOT:PSS的表/界面物理化學特性與界面複合速率和開路電壓的直接關聯關係,典型界面隧穿鈍化對接觸電阻及能帶調控效果的作用規律,量化了前/後表面複合速率、接觸電阻、襯底摻雜濃度等對開路電壓和轉換效率的作用效果,指出Si/PEDOT:PSS電池理論效率>21%,相關結果發表於ACS Energy Letters (2017, 2, 556)。

  該研究利用異質界面能帶調控構建非摻雜異質結太陽電池,高導電性聚合物薄膜作為空穴傳輸功能層,其與晶矽之間不存在費米能級釘扎問題,使界面鈍化和電荷提取能力得以分立優化,實現對異質結開路電壓和短路電流密度的同步提升。系統考察了界面化學和場鈍化、功函數等對PEDOT:PSS/Si異質結電池特性的影響規律,通過材料、工藝、器件結構的創新性設計,把電池的效率和開路電壓指標分別提升到16.2%和660 mV,理論上指出該類電池在充分發揮接觸鈍化的條件下,有望達到Voc>700 mV和η>21%的水平,對開發新型高效矽基光電異質結器件具有較大的指導意義。

  該項目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1674154)、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6YFB0700700)、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傑青和一般項目(LY14F040005,LR16F040002)、寧波市國際合作(2015D10021)等項目的資助。

 

  (a) Si/PEDOT:PSS異質結太陽電池器件結構示意圖;PEDOT:PSS表面未經過(b)以及經過(c)DEP覆蓋處理後的橫截面掃描電子圖像;(d)異質結電池電流電壓曲線;(e)電池效率退化曲線。

相關焦點

  • 非摻雜異質結晶矽太陽電池
    主講人簡介:高平奇,教授,中山大學材料學院,紅外材料與太陽電池課題組。當前主要研究方向為:高效低成本異質結太陽電池、紅外及太赫茲光電材料與器件。 內容簡介:光伏科學界和工業界致力於簡化器件結構和製造工藝的研發,以期通過技術創新推進生產成本的快速下降,帶動可再生能源全鏈條突破,加速以低碳和綠色為主題的世界能源及環保發展趨勢。
  • 寧波材料所在有機/無機異質結太陽能電池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借鑑HIT結構,新近發展起來的單晶矽/有機物異質結太陽能電池採用在矽基底上旋塗相應的導電有機物,再沉積上、下金屬電極的簡單途徑即可完成器件製備。由n型矽和具有空穴導電型的有機物poly(3,4-ethylene dioxythiophene):poly(styrenesulfonate) (PEDOT:PSS)構建的n-Si/PEDOT:PSS異質結是該類電池中的出色代表,其中
  • ...Energy 發表最新成果:免摻雜叉指式背接觸矽太陽電池的邊緣效應...
    叉指式背接觸太陽電池是一種實現最佳短路電流的有效結構,從而不斷逼近矽基太陽電池理論極限。免摻雜異質結技術通過採用空穴及電子傳輸層薄膜與晶體矽基片通過界面能帶調控直接構建異質結電池,免除了傳統pn結太陽電池中的高溫摻雜過程,具有工藝溫度低、製備方法簡單、材料體系廣、結深淺等優點,已成為近年來矽基太陽電池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
  • 光伏行業下一個風口顯現,上市公司競相布局N型異質結電池
    N型異質結(HIT或HJT)電池,因其光電轉換效率高、性能優異、降本空間大和平價上網前景好,為光伏產業帶來了強勁的發展動力,形成了新的產業前沿。業內認為異質結電池技術或將成光伏行業的下一個風口。多家上市公司在近期公告中均表示,自己正在關注這一領域。
  • 技術:異質結電池商用TCOs:優化性能和降低成本的方法
    在一些相關的TCO中,在200℃以下生長多晶摻Sn的In2O3(ITO),其電子遷移率(μe)約為40cm2/Vs[3-5],在SHJ太陽電池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圖二:背結矽異質結(SHJ)太陽能電池的橫截面示意圖:(a)雙面電池設計;(b)單面電池設計及其串聯電阻
  • 異質結分子摻雜有機太陽能電池工作機理闡明
    記者27日從西安交通大學獲悉,該校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有機光電子材料及界面課題組提出了分子摻雜有機光伏器件中的活性層優化模型,揭示了摻雜劑在其中的作用機理並提出了一種可控的高效摻雜器件製備工藝。其相關研究成果以《異質結分子摻雜高效激子解離及長載流子壽命提升聚合物太陽能電池量子效率》為題,近日發表在美國化學會能源類旗艦期刊《美國化學會能源快報》上。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光生電荷過程包括光子吸收、激子解離、電荷傳輸與電荷收集四個基本步驟。目前針對這一光電轉化過程仍然缺少有效、直接的電學性能優化手段。
  • 光伏異質結電池專題報告:開啟光伏新一輪技術革命
    目前實際 商業應用的晶矽太陽能電池基本均為同質結電池(p-n結由晶體矽材料形成),而產業中一般所提到 的異質結電池則是指 p-n結由非晶矽和晶體矽兩種材料形成的電池,其中含本徵非晶矽薄膜的異質結 電池(Heterojunction with Intrinsic Thin-Layer,HIT/HJT,下稱「HJT電池」或「異質結電池」)轉換效率 較為優秀,受到的關注度相對較高,與大規模產業化的距離亦相對更近
  • > HJT電池的降本之路 - 異質結太陽能電池
    但即使這種技術已做好了投入主流生產的準備,但行業仍然擔心降解機制可能會影響這類電池用於這一領域的長期性能。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UNSW)的科學家表示:「技術矽異質結(SHJ)技術能否得到廣泛採用,在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在電池組的整...
  • 光伏行業深度研究之異質結電池專題報告
    HIT 電池性能優異,商業化節奏提速1.1 HIT:一種非晶矽與晶矽材料相結合的高效電池技術HIT 電池是以晶矽太陽能電池為襯底,以非晶矽薄膜為鈍化層的電池結構。HIT(異質結電池,Heterojunction with Intrinsic Thin layer)是一種在 P 型氫化非晶矽和 n 型氫化非晶矽與 n 型矽襯底之間增加一層非摻雜(本徵)氫化非晶矽薄膜的電池結構。
  • 詳解晶矽太陽能電池表面鈍化技術的演進與展望(2)
    晶矽太陽能電池的表面鈍化一直是設計和優化的重中之重。從早期的僅有背電場鈍化,到正面氮化矽鈍化,再到背面引入諸如氧化矽、氧化鋁、氮化矽等介質層的鈍化局部開孔接觸的PERC/PERL設計。上世紀70年代,Martin Green教授就提出了無需擴散PN結的金屬-絕緣層-半導體(MIS)結構太陽能電池。1985年,Eli Yablonovitch教授就提出理想的太陽能電池應該是「採用兩個異質結來設計」,即將吸收材料置於兩個寬帶隙材料之間。
  • 一道新能引領N型電池技術,不斷突破升級
    與P型矽相比,N型矽體少子壽命更長,對Fe等金屬有更高的容忍度,不易發生由於B-O複合體導致的LID(Light Induced Degradation)光致誘導衰減現象;以N型矽為基底的電池片轉換效率更高,可以相對降低光伏發電的製造成本,這使其成為高效晶體矽太陽電池的必選材料。
  • 晶體矽異質結太陽電池或將成為下一代主流光伏電池
    晶體矽異質結太陽電池(Heterojunctionwith Intrinsic Thin-layer,HIT)是利用非晶矽薄膜與單晶矽襯底異質結結構的太陽能電池,是一種可以低成本實現的高效晶體矽太陽能電池,該電池是以高壽命的n型矽為襯底,在經過制絨清洗的矽片正面依次沉積本徵非晶矽薄膜、p型非晶矽薄膜,從而形成p-n異質結。
  • 一道新能引領N型電池技術,不斷突破升級_世紀新能源網 Century New...
    與P型矽相比,N型矽體少子壽命更長,對Fe等金屬有更高的容忍度,不易發生由於B-O複合體導致的LID(Light Induced Degradation)光致誘導衰減現象;以N型矽為基底的電池片轉換效率更高,可以相對降低光伏發電的製造成本,這使其成為高效晶體矽太陽電池的必選材料。
  • PERC、IBC、SHJ、TOPCon、HBC等高效光伏電池簡史
    矽異質結(SHJ)太陽電池的模擬指出,最佳背場結構能夠同時提高其Voc與Jsc,以及矽片厚度對電池性能的意義,對稱結構的SHJ電池的理論極限效率為27.02%[18]。2013年,Wen等分析得出,界面態缺陷、帶隙補償與透明導電氧化物(TCO)的功函數都會影響a-Si∶H(p)/n-CzSi的界面傳輸性能,並由此模擬出27.37%的理論極限效率[19]。
  • 效率超過25%的高效電池最新進展及發展趨勢
    2013年,Richter等提出一種新穎且精確的計算單晶矽太陽電池的極限效率的方法,考慮了新標準的太陽光譜、矽片光學性能、自由載流子吸收參數以及載流子複合與帶隙變窄的影響,當矽片厚度為110μm時,單晶矽太陽電池理論效率為29.43%。矽異質結(SHJ)太陽電池的模擬指出,最佳背場結構能夠同時提高其Voc與Jsc,以及矽片厚度對電池性能的意義,對稱結構的SHJ電池的理論極限效率為27.02%。
  • 異質結,能否開啟光伏產業新一輪變革?
    異質結電池四個階段發展歷程資料來源:TAIYANG NEWS,華夏幸福產業研究院異質結電池中引入的摻雜非晶矽薄膜層通過降低表面懸掛鍵的密度而實現優良的界面鈍化效果從技術路徑來看,異質結電池也將是繼PERC之後的下一代電池技術路線,隨著異質結技術的逐漸成熟,將成為一種平臺型技術,通過和其他電池技術組合形成疊層電池,將是未來太陽能電池的主流方向。儘管異質結電池在資本市場表現搶眼,但其中的投資風險不可不防。
  • N型異質結電池:光伏牛市的下一個風口?
    發表於:2019-02-21 09:51:55     作者:王革 劉爍 張鵬來源:中信建投證券研究摘要✔異質結電池是光伏行業的下一個大風口光伏產業鏈近年來快速發展的本質是技術驅動降本提效。目前單晶趨勢已經確立,P型電池提效進度放緩,N型電池效率提升潛力大。展望未來,我們認為光伏行業最值得期待的變革在於電池環節將由P型電池轉向N型電池,其中異質結電池以其效率高、降本潛力大最有潛力成為光伏行業下一個大風口。✔核心優勢:效率高!
  • 碳納米管複合薄膜/矽異質結太陽能電池研究獲進展
    碳納米管和矽可以在室溫下形成p-n結,無需傳統矽基太陽能電池中的高溫摻雜,這種新型的低成本太陽能電池易大規模生產,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有機導電聚合物可以通過溶液方法在溫和的條件下與矽形成異質結,同樣可以避免矽基太陽能電池中製備p-n結所需的高溫過程。
  • 沈文忠:晶矽太陽電池技術下一個風口
    打開APP 沈文忠:晶矽太陽電池技術下一個風口 OFweek太陽能光伏網 發表於 2020-11-22 12:00:45 繼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中心副主任陶冶演講後,第二位演講的嘉賓是上海交通大學太陽能研究所所長沈文忠,沈所長帶來的是《變革中的光伏產業鏈——晶矽太陽電池技術下一個風口》。 對於光伏產業的發展,沈所長也是非常看好,並認為未來三年,光伏新增裝機將分別為40GW、59GW和64GW,「十四五」期間每年需新增裝機量60GW-90GW,才能保障長期需求。
  • 異質結與顆粒矽點燃預期 光伏業迎來技術切換拐點
    正如過去七八年中,單晶技術打敗多晶一樣,在對光伏度電成本下降的不懈追求中,各環節都在嘗試新的技術。實際上,光伏行業的新技術變革貫穿全年,這一點在資本市場也得到了充分映射。年初的異質結電池(HJT)異軍突起,山煤國際等個股表現強勢;年末的顆粒矽受到追捧,3個多月時間,港股保利協鑫能源股價暴漲超過300%。而瞄準新技術,二線廠商也正期待彎道超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