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成都市環境空氣品質良好,郊區(市)縣環境空氣品質普遍優於城區。二氧化氮的汙染負荷近年逐年增高,這表明我市機動車排氣汙染日益加重。
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 馬麗)6月4日報導 2011年成都空氣品質達到2級標準、全市二氧化氮濃度逐年上升、酸雨出現頻率減少、地表水I~III 類水質斷面佔61.5%、城區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2011年成都環境質量公報》昨(3)日出爐。在「六五」世界環境日來臨之際,昨日,市環保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2011年成都市環境質量狀況。
1
關鍵詞:環境空氣
2011年成都市環境空氣品質良好,城區全年優良天數比例為88.2%,較上年上升1.6個百分點;空氣中主要汙染物SO2、NO2、PM10濃度年均值達到國家二級標準,SO2、NO2年均值與上年持平,PM10 年均值下降。空氣汙染特徵為揚塵、機動車排氣、煤煙複合型汙染。郊區(市)縣環境空氣品質普遍優於城區,三圈層優於二圈層。
空氣品質達2級標準
城西北可吸入顆粒物濃度最高
根據環境質量公報顯示,2011年成都市城區環境空氣品質良好,達到國家空氣品質二級標準。空氣中首要汙染物為可吸入顆粒物,空氣品質優良天數322 天,優良率為88.2% ,較上年上升1.6個百分點(上年為86.6%)。空氣汙染指數(API)範圍18~276,其中空氣品質優53天,佔全年14.5%;良269天,佔全年73.7%;輕微汙染39天,佔全年10.7%;輕度汙染3天,佔全年0.8%;中度重汙染1天,佔全年0.3%。全年未出現過重度汙染,且汙染天數較上年減少了6天。2011年成都市城區環境空氣品質繼續保持穩中趨好狀態,可吸入顆粒物年均值十年來首次達到國家空氣品質二級標準,而從空氣品質優良率的統計也不難看出,我市空氣品質優良率也呈現出逐年上升的態勢,較2005年的80.3%,增長了近8個百分點,達到2011年的88.2%。
從我市空氣汙染的季節來看,冬季汙染最重,夏季汙染最輕。而從區域汙染來看,我市城區無明顯區域性汙染,各區域環境空氣中主要汙染物濃度均值差異不大。其中,二氧化硫:城東、城北濃度均值相對較高,城中心相對較低;二氧化氮:城東、城南濃度均值相對較高,城中心、城西北相對較低;可吸入顆粒物:城西北濃度均值相對較高,城西、城中心相對較低。
二氧化氮濃度逐年上升
機動車排氣汙染日益加重
據了解,成都市空氣汙染物為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其中首要汙染物為可吸入顆粒物,其次是二氧化氮,數據顯示,可吸入顆粒物佔到46.4%,二氧化氮29.6%,二氧化硫為24.0%。公報中對空氣汙染濃度及特徵進行了分析,根據空氣中汙染物的多少,我市的空氣汙染特徵為揚塵、機動車排氣、煤煙混合型汙染。而隨著機動車的不斷增加,我市二氧化氮的汙染負荷近年逐年增高,這表明我市機動車排氣汙染日益加重。
從汙染物濃度來看,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濃度年均值與上年持平;可吸入顆粒物濃度年均值較上年下降了0.004 毫克/立方米,降幅為3.8%;公報裡總結,2011年成都市城區空氣中汙染物濃度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繼續維持近年來穩中趨好的總態勢,年均值濃度均達到國家二級標準,降塵量年均值低於當年地方標準。且大顆粒物濃度下降較為明顯。
另外,公報裡顯示,2011年城區空氣中主要汙染物空氣綜合汙染指數為2.15,較上年同期下降0.04;降塵年均值比去年下降了2.06噸/平方公裡月,降幅為18.2%。
三圈層環境質量優於二圈層
郊區環境空氣均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從郊區(市)縣的空氣品質來看,2011 年成都市14 個郊區(市)縣環境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範圍91.5%~99.7%,全部高於90%。2011 年郊區(市)縣空氣品質優良狀郊區(市)縣空氣品質普遍優於城區,三圈層優於二圈層。
2011年成都市14個郊區(市)縣環境空氣均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二氧化硫年均值範圍為0.017 毫克/立方米(蒲江縣)~0.050 毫克/立方米(青白江區);二氧化氮年均值範圍為0.018(大邑縣)~0.037(新都區、郫縣)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顆粒物年均值範圍為0.051(都江堰市)~0.100(青白江區、新都區、溫江區、雙流縣)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濃度年均值較上年基本不變。
公報中顯示,14個郊區(市)縣中,青白江區空氣綜合汙染指數值最高,空氣汙染相對較重;三圈層中除彭州市空氣綜合汙染指數與二圈層基本相當外,其餘地區空氣品質均明顯好於二圈層。
2011年全市酸雨出現頻率減少
郊區(市)縣酸雨汙染有所減輕
2011年全市酸雨出現頻率明顯減少。公報中顯示,2011 年成都市城區共採雨樣254個,總雨量(採樣量)3196.2mm。其中酸雨量(採樣量)59.6mm,佔總雨量1.9%;降水pH 值範圍4.86~7.73,降水pH 均值為6.25,酸雨pH 均值5.44,酸雨頻率5.1%。與上年相比,2011年採雨個數減少25個,但總採雨量增加9.9%;酸雨頻率減少了3.1個百分點,且酸雨量佔總雨量的比下降了7.8%;降水pH由城區降水測值年際變化曲線可知,近年來城區酸雨強度呈減弱趨勢,2011年酸雨出現頻率亦明顯減少。
而從郊區(市)縣的酸雨情況來看,14 個郊區(市)縣全年共獲降水樣品1816個,降水pH 測值範圍為5.72(蒲江縣)~7.96(新都區),pH 年均值範圍為5.78(蒲江縣)~7.86(新都區),14 個郊區(市)縣均未出現酸雨,為非酸雨區。與上年相比,郊區(市)縣採雨個數增加161 個,總採雨量增加1.3%,降水pH 年均值大部分地區基本持平;上年出現酸雨的青白江區和崇州市今年無酸雨出現,出現酸雨的地區減少14.3%,郊區(市)縣酸雨汙染有所減輕。
更多新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