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掘金大師
你多少都聽說國內名人移民新加坡的消息。
從最早的李連杰、趙薇、鞏俐,到後來的張栢芝、徐若瑄、梁洛施,還有流行樂女歌手黃綺珊。
全球各地的名人也用腳投票,移居到新加坡。其中就包括不少商界領袖,如Facebook聯合創始人薩維林、金融大鱷羅傑斯、孫彤宇(阿里巴巴聯合創始人)、澳大利亞礦業大亨廷克勒、紐西蘭主權集團前CEO錢德勒等。
金融大鱷羅傑斯
他們到新加坡發展事業、投資置業,也為了後代的成長和教育。
李連杰就曾在2009年斥資近1億人民幣,在新加坡富人區武吉知馬買下兩棟豪宅,地段總佔地面積為22723平方尺(合2111平米),相當於每平方英尺45000人民幣。
李連杰在新加坡武吉知馬的豪宅
然而,在世界名人們移民新加坡的同時,也出現了唱衰新加坡的論調。
比如,新加坡樓市過去三年多持續下跌、去年第三季度新加坡GDP環比下跌1.9%、沒有李光耀的新加坡正在衰落等負面消息紛紛爆出。
那麼,李連杰和趙薇移民新加坡是正確的選擇嗎?比新加坡發達的國家大把,哪些因素促使他們選擇這個彈丸小國?新加坡的前景如何?
跟蹤全球城市房價漲跌榜,我們會發現經濟鮮有負增長的新加坡,在過去14個季度,房價卻持續下跌,地產行情慘不忍睹。
2016年第四季度,新加坡房價同比跌幅高達2.6%,是全球房價下跌最兇的地區之一。過去三年多內,香港房價屢創新高,新加坡房價卻下跌11%。
2016第四季度全球150大城市住宅房價漲跌榜(來源:萊坊)
去年第三季度,新加坡GDP增長率出現環比1.9%的倒退。樓價和GDP雙重下滑,一時間,「新加坡經濟崩潰」的論調甚囂塵上。
但實際上,事情遠沒那麼糟糕。
去年第四季度新加坡GDP環比增長9.1%,一掃第三季的陰霾,全年漲幅1.8%,超過政府預期。
而樓市的「冷清」,其實是新加坡政府的主動選擇,是李顯龍主動打壓樓市投機的結果。
2008年金融危機後,外國投資人在新加坡的房產投機行為大增,讓其房價一躍成為亞洲第二,僅次於香港。
2013年新加坡房價見頂,政府隨之規定:在購入房產5年內轉手,需繳不同程度的印花稅:一年內轉售需付房價的16%、第二到第四年分別為12%、8%、4%,第五年起才免徵,以打擊短期炒房行為。
新加坡的八成住房來自政府組屋,只有新加坡公民才能享受這種福利。而上述限制政策,只為規範20%的私宅商品房市場。針對一小塊私宅市場,新加坡政府也要讓其回歸居住功能,毫不手軟地對地產投機進行了精確打擊,讓房價降溫。
印花稅新政帶來了新加坡樓市長達三年半的低迷期。
而就在今年3月10日,新加坡政府降低印花稅率,從此前的持有時間不到4年須繳納房價4%到16%的印花稅,縮短到持有3年,印花稅降至4%-12%;並放鬆了一些貸款限制。
政策效果可謂立竿見影,3月新加坡房屋銷售飆升,創近四年來最高。
新加坡重建局數據顯示,3月房屋銷售1780套,為3年半來最高,同比暴漲111%;市場上房屋供應1527套,是2月的3倍。
新加坡的房產投資者又回來了。
不過,雖然新加坡樓市長期看高,但有幾點投資者是需要注意的:
1.新加坡適合中長線投資,短期炒作仍要支付一定的印花稅。
2.新國地產適合尋求資產安全及穩定租金收益的投資人,希望樓價暴漲的朋友,或許會失望。
3.新加坡520萬人口中,有超過100萬的外籍勞工和在當地工作居住的外國人,他們要在租賃市場上尋找私人住宅,因此當地租房市場一直需求較旺,年租金回報率可達4.5%-5%。
4.海外投資者在新加坡只能購買公寓、私人住宅及商業地產,不能購買政府組屋或帶土地的住宅。
無論如何,三四年來新加坡樓市經歷了暴漲、下跌,再到近期復甦,我們均能看出,新加坡政府的管理水平精準度相當高。後李光耀時代,新加坡政府的治理水平仍保持在全球一流,這也是羅傑斯押寶新加坡的一大原因
新加坡的穩定性和抗外部風險能力出乎意料,使名人們有理由相信其長期前景。
簡短回顧下新加坡建國以來經歷的幾次危機。
第一次,是新加坡建國。它就是在危機之中「無意間」成立的一個國家。
1963年,新加坡同馬來亞、沙撈越、沙巴共同組成馬來西亞聯邦。
合併後,李光耀和聯邦政府在種族權利分配上意見不合,主張民族平等,反對「馬來人至上」。其所在的人民行動黨與馬來民族的執政機構「巫統」的政治較量,更是演變成1964年7月及9月的兩次華人與馬來人的種族騷亂。
最後,馬來西亞時任總理拉赫曼以避免局勢惡化為由,下令將新加坡逐出馬來西亞聯邦。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就這樣「被獨立」了,稀裡糊塗成為主權獨立的國家。
在突如其來的爛攤子面前,手足無措的李光耀在新加坡建國時哭了。
然而,正是這個在危機中建國的國家,在短短30年裡,通過海港、勞動力、教育等優勢,讓自己很快躋身發達國家行列,成為世界最發達的國家之一。
危機中建國,給新加坡烙上了強烈的「居安思危」意識。
第二次及第三次大危機,無疑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新加坡受波及很深,但屹立不倒,由此可一窺新加坡的抗打擊能力之強。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新加坡98年的經濟雖倒退2.2%,但顯著低於香港的-5.9%和馬來西亞的-7.4%。
新加坡、香港、馬來西亞GDP增長率歷年對比(來源:世界銀行、谷歌)
而2008年金融危機時,新加坡09年的經濟增長率也僅有0.6%的衰退,表現甚至好於同樣擁有金融中心城市,當時也深陷危機的美國(-2.8%)和英國(-4.3%)。
完善的金融監管體系、應對危機的有效預案和措施等,讓新加坡面對金融危機時表現異常穩定。
看似弱不禁風的小國,卻能經受住一次次重大考驗。應對外部危機所表現出的穩定性,是新加坡長期值得看好的又一原因。
不可否認,新加坡的成功,是將其地理位置和海港紅利發揮到了極致,而後才實現跨越式發展的。
然而,最近幾年,全球新興港口和航運版圖的變化卻給新加坡帶來巨大挑戰,包括馬來西亞馬六甲興建的皇京港、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還有因全球變暖而在北極出現的縮短歐亞航程的「北部航線」等,可分分鐘讓新加坡「斷血」。
不過,早在2013年,新加坡就以觀察員國的身份加入北極理事會,密切關注北極航線的演變。
航運固然是新加坡經濟騰飛的誘因,為其吸引來了資金、資源和人才,但後來,新加坡又在其它產業中取得了卓越成就。因此,對於全球交通格局變化可能給新加坡帶來的衝擊,不宜低谷,但也沒必要誇張。
根據下圖新加坡統計局的數據,海港經濟及周邊產業佔新加坡GDP的7%。
新加坡真正大頭的產業是加工製造業(20%)、商業服務(16%)、批發零售(14%)、金融業(13%)等。
新加坡各行業佔GDP比重(來源:新加坡統計局)
產業轉型的過程一直在進行,新加坡轉型得早且質量高。產業實現多元化發展,成功擺脫港口經濟依賴症,配套服務設施完備,成為長期看好新加坡的另一個原因。
新加坡人口只有520萬,少於香港的710萬,更少於東京、北京、上海等其它亞太城市。但說到亞太地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心城市,世界公認的大概只有新加坡、香港和東京。
由於和新加坡一樣同屬華人社會、國際金融中心、航運物流中心,香港經常拿來與新加坡作對比。
人口比香港少200萬的新加坡,2010年的GDP就超過香港,出現「黃金交叉」。
新加坡與香港歷年GDP對比(來源:Findthedata)
人均GDP更不用說,早在2003年新加坡就完全碾壓香港,且差距越來越大。目前香港人均GDP約為3.9萬美元,新加坡為5.23萬美元,排世界第6,與美國相當。
新加坡與香港人均GDP對比(來源:經濟學人)
再看金融中心排名。
根據2016倫敦金融城調查機構Z/Yen發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新加坡首次超過香港,成為世界第三的金融中心。2017年的最新排名中,新加坡繼續位居第三,香港再難反超。
全球金融中心指數(來源:Z/Yen、觀察者網)
英國勞氏新聞發布了2016《世界港口100強》榜單,新加坡依然高居第2,領先排名第5的香港。
世界港口貨櫃吞吐量排名(來源:私募排排網)
可以看到,新加坡在各方面幾乎都碾壓香港,更不用說新加坡還擁有香港不具備的高科技產業集群、世界第二大海洋工程設備製造中心、世界第三大石油化工中心等頭銜。
在可見的將來,新加坡的區域中心城市地位依然不會消失,這也成為它吸引名人移居的又一因素。
掌握社會大部分資源和財富的一群人,名人們移居新加坡前,一定充分分析了各方面信息。他們選新加坡作為移居地,除了看中其中長期前景,也看中了許多新國獨一無二的優勢。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兼具中西優勢的頂尖教育體系。
現在許多國內家長從小就讓孩子學英文,但脫離語言環境,學出來的英語總會變味。但直接移民到美加澳新等國,孩子有可能徹底變ABC,一句中文都不會。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移居新加坡,幾乎能毫無障礙地讓孩子掌握中英雙語。
新加坡在亞洲各國和地區的託福考試中,常年高居榜首,同時又是所有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中,唯一在全國範圍內提供中文基礎教育的國家。
2015亞洲國家和地區託福考試平均分(來源:ETS)
也有家長會擔心純西方教育的數學基礎不如中國,新加坡為擔憂這一問題的家長提供了解決方案。
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OECD)去年底發布2015《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試報告》,在數學、科學、閱讀三項中,新加坡學生均獲得第一,而往年在數學方面高居榜首的中國內地,這次卻僅名列第六。
2015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試報告排名(來源:OECD、維基百科)
還有本國的優秀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等,還可以報考全球各地的優秀大學。在新加坡參加「高考」,沒考上世界前50的大學都無顏見爹娘。
博採中西教育之長的新加坡,也是吸引高端人才的重要原因。
a.環境和治安好,利於小孩成長
有「花園城市」之稱的新加坡,在保護自然環境方面近乎苛責。
佔GDP75%的第三產業,使得新國經濟發展很少付出環境的代價。在人文環境方面,新加坡的人際關係也不會像其它華人地區那樣複雜。
張栢芝曾表示,選擇新加坡是因為那沒有香港的「狗仔文化」,能讓孩子有正常的生活、學習環境。
治安方面,嚴刑峻法是新加坡的「標誌性印象」,鞭刑也意外的成為其「名片」。李連杰說:「相比其他國家,新加坡乾淨很多,治安好很多。
乾淨的新加坡街道
b.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稅收和籤證
新加坡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毋庸置疑,這一點不僅吸引中國人,連美國商界大佬們也為之心動。
金融大鱷羅傑斯幾年前隨家人移居新加坡,他稱亞洲是未來,而新加坡又兼具亞洲和西方的優點,是雙方交流的紐帶,其特殊性無可取代。
在稅收方面,新加坡沒有遺產稅,個人所得稅也是全球最低國家之一。這也是羅傑斯、薩維林等大佬們移居新加坡的重要原因。
在出行方面,新加坡護照有159個免籤國,全球排名第一。
c.廣義的「大中華區」
新加坡被列入廣義的「大中華區」,這一點對於中國人尤其重要,因為只會中文的第一代中國移民來到新加坡,也可以毫無障礙的生活。
有中華文化共性、飲食習慣接近、與中國地理距離不遠,都是吸引中國人的原因。
即使第一代中國移民很難完全融入新加坡社會,移民二代也更容易融入,因為當地人口中畢竟有75%是華人。
從樓市復甦到長期前景,新加坡依然是值得投資人關注的成熟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