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曾經說:「小米的成功有85%是運氣,還有15%是自己的努力。」
早年雷軍認為,成功只要聰明加勤奮就可以,後來才發現,想要成功,運氣必不可少。
我們多數人和雷軍的經歷一樣,我們從小都被教育,只要努力就可以成功,甚至現在很多雞湯文和成功學,依然持這種論調,但等到長大了我們會發現,很多成功都要靠一定的運氣。
巴菲特之所以成為股神,和美國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密不可分,李嘉誠成功得益於香港經濟高速發展的大潮。
馬雲,比爾蓋茨、扎克伯格、這幾個人都很成功,雖然年齡行業各不相同,但有一點他們都認為自己運氣很好。
美國經濟學家奈特說:「決定一個人富有的三個條件,一是出身,二是運氣,三是努力。」奈特的觀點類似中國常說的:「一命、二運、三風水」。雖然這個說法有點誇張,但是卻反映了運氣在一個人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
一個人擁有好運氣,做起事情來,如同順水行舟,自然會事半功倍,甚至平步青雲,扶搖直上。
既然運氣如此重要,那有沒有什麼辦法來提高我們每個人遇見的好運氣概率?答案是肯定的,本文將給出三個簡單又有效的建議:
第一、相信自己有好運氣
創造好運氣的第一個方法,就是要相信自己有好運氣。
英國心理學家理察·懷斯曼做過一個研究:
他在報紙雜誌上招募了400個認為自己一貫運氣特別好和認為自己一貫運氣特別差的人。
懷斯曼想看看這些人的運氣,是不是真的如他們相信的那麼好或者那麼差。
懷斯曼安排的一個實驗是這樣的:他要求受試者挨個完成一項單獨任務——走一小段路,到咖啡店裡去買一杯咖啡。
任務非常簡單,但懷斯曼在其中設置了兩個機關。
第一個在通往咖啡店的必經之路上放了一些錢,這些錢正好夠買一杯咖啡。第二他在咖啡店裡安排了一個商人,假裝在那兒等咖啡。
實驗結果證明,那些宣稱自己有好運的人的確是有好運。他們在路上發現了地上有錢,撿起錢來到咖啡店裡買了一杯咖啡,等咖啡的時候主動跟商人聊了一會兒天。拓展了人際關係和可能的機會。
而那些宣稱自己沒有好運的人,還真的沒有好運。他們沒注意到地上有錢,買了咖啡之後也沒跟人搭話,老老實實等在那裡,也沒有和人主動交流。
這個實驗背後的原因,是因為相信自己好運的人,對外界的信息更敏感,更開放,因為他們相信隨時會有好事發生。
而一個不相信好運的人,則會對外界事物失去興趣,從而也關閉了自己好運氣的可能。
心理學有一個概念叫「自證預言」,簡單說就是人會不自覺的按自己內心的期望來思考和行事,最終令自己當初的預言成真。
當我們渴望某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會傾向於找尋更多符合該期望的訊息,會不知不覺做出一些行動,最後那個事情真的發生了。
相信具有一種神奇的力量,相信自己好運氣這件事情也是一樣。
做一個樂觀的人,相信自己每天都有好運氣,這樣你會保持敏感,就願意多去嘗試,運氣也會好。
第二、主動交流,擴展關係網絡
無論是信息還是資源,背後都是一個個人。因此,主動創造好運氣的一個關鍵,就是能夠接觸更多的人。
因此,我們要突破自己熟悉的圈子, 主動和身邊的交流,才能帶來更多的可能。
美國史丹福大學「科技創業計劃」執行長Tina Seelig,曾出版過多本暢銷書,也是著名的TED演講人。在一次TEDT演講中,她提到自己的一段經歷:
以前每次坐飛機時,Tina 都習慣戴上耳機,然後開始工作。
在一次飛行的旅途中,Tina 決定要改變,開始自己的冒險。
於是,她主動和坐在她身邊的一位先生聊天。
通過交流,Tina 竟然發現這位先生竟然是一家出版社老闆時, Tina 非常高興,拿出了她的出書計劃。
但出版社老闆看完後,很客氣的告訴Tina,這本書和他們出版社的風格不符。
旅途結束後,他們交換了聯絡方式。
但故事沒有這樣就結束。
幾個月後,Tina 主動聯絡那位先生,邀請他來參與他們學生的一個活動。結果出版社老闆對tina的一位學生的出版有興趣。
於是Tina邀請了那位先生到斯坦福一趟,而那位先生就帶了他的同事們一起來拜訪。
當他們一起午餐時,出版社的一位編輯對Tina產生興趣,Tina 拿出自己的版計劃,給這位編輯看。
兩周後,Tina 就和出版社籤訂了合約,而兩年後,那本書賣了一百萬本。
從結果來看,Tina的運氣太好了,但是這些運氣,都是因為Tina一連串的主動交流的嘗試,才得到的結果。
美國社會學家馬克·格拉諾維特(Mark Granovetter)提出人際關係分為「強聯繫」和「弱聯繫」。
什麼是「強聯繫」?就是跟你接觸最頻繁的那些人:你的親人、同學、同事、朋友。
什麼是「弱聯繫」?就是你在微信上加的從未見過面的朋友,在開會的時候認識的人,甚至是坐飛機的時候認識的坐在你旁邊座位上的人。
馬克認為「弱聯繫」傳遞信息更多,對個人人的影響更大。
為什麼「弱聯繫」更容易傳播信息呢?
因為跟你更親近的「強聯繫」關係的生活圈子和你差不多,你知道的他們也知道,你不知道的他們也不知道。
「弱聯繫」關係能跨越不同的圈子,傳播更多的信息。
因此,無論你是找工作,找對象,還是找機會,要重視拓展你的「弱聯繫」,才能有更多的機會。
所以,我們不斷的做出新的嘗試,利用一切機會,主動和他人交流,通過建立大量的弱關係,會有很多意外的收穫。
第三,勇於嘗試新事物
獲得好運氣,就是要讓事情的發展和現在不一樣,有新的發現和機會。
因此善於去嘗試不同的東西,非常重要,利用自己的好奇心,去做一些和自己以往慣常不同的事情。
所有的機會都來自於敢於嘗試,因循守舊,循規蹈矩是不可能有新發現,自然沒有什麼好運氣。
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到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每一次重大發現都是勇於嘗試的結果。
蒂姆·哈福德《混亂》一書中,提出了一個「任意震動」理論。
2014年的時候,倫敦地鐵工人爆發了一次大罷工,這次罷工給全市交通帶來了一次大震動,全城270個地鐵站關閉了171個,上班族沒辦法啊,只好用盡各種辦法找新的路線上班。但有意思的是,後來罷工結束之後,並不是所有人都重新回到了原有的上班路線上。大約有5%的乘客,從此繼續留在了罷工那天新發現的這條路線上,因為他們發現這條新路線比原先更好。
因為這次罷工帶來的震動,反而讓這些人發現了一個更好的路線。
哈福德把這種震動,叫做「任意的震動」,意思是說沒有精心布局,沒有特定方向,隨機地、簡單任意的震動一下,偏離原來的習慣和狀態,反而會帶來新的創造機會。
我們在生活如何主動去創造這種「任意震動」的效果呢?
我們要突破自己的常規思路和習慣,敢於的去嘗試一些新的事物,新的活動,新的領域。勇敢嘗試可以獲得更多的信息和機會。不僅僅可能帶來新思路,也會帶來新機會。
正如馬雲在一次演講所說:「當有些事情可能會成功,也可能會失敗,我會願意去嘗試,人生很多時候,不會因為做過什麼而後悔,而會因為沒有做而後悔。」
很多事情在一開始,我們只能看到一點點希望,一旦我們開始行動,如同一個探照燈,每走一步,都會看到更多景物 ,就會發現更多的機會和資源。
結語
如果你能做到文中所說的這三點建議,相信你已經可以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好運氣,但光有運氣還是不夠的。
俗話說: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
沒有機會不可怕,可怕的機會出現了,你卻把握不住。
就如有句詩所說:「一旦有了高飛的機會,卻發現自己沒有翅膀」那真是太悲劇了。
巨大的成功關鍵在於你有能力,把機會轉化成巨大的實力優勢。
那些成功者往往就是有能力抓住了稍縱即逝的機會,並擴大自己的優勢,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查理芒格說過一句話:「得到你想要的東西,最保險的辦法,就是讓自己配得上那個東西。」
因此,在機會來臨之前,努力做好準備。
因此機會來臨之前,我們要做的就是努力提升自己見識,打磨自己的專業,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
這樣,當機會來臨時,我們才有更大把握抓住它,實現人生的飛躍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