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納新善言,語速快思路也快。
「全中國4個煙囪中,就有1個使用了聚光的檢測產品。最近曝光的用劇毒農藥『神農丹』種生薑事件,通過我們的分析儀器,可以快捷地把成分檢測出來。」
這位聚光科技的CEO說起公司新的研究方向,說起最近讀到的新聞,說起一手創立的海邦人才基金,意氣風發,一如他來到這座城市的樣子。
當年輕人開始每天在微博上關注大氣監測數據,當水質、土壤、食品檢測成為搜索熱門信息時,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已經是中國最大的環境檢測分析設備提供商,邁過成長的第十一個年頭。
創業三年零工資
2002年,「海歸」姚納新來到杭州,開始白手起家。
北京大學細胞生物學專業畢業,美國伯克利大學生物工程碩士,史丹福大學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除了一份閃光的簡歷,他的行李袋中還裝著激情和勇氣。
「整整兩年時間,一直在做產品的研發。當初,我們的項目很多的投資人看不懂,找銀行貸款又被拒之門外,整個公司只是靠最初的天使資金支撐,我和另一創始人王健三年沒拿過一分錢工資。最艱難的時候,我需要跟朋友借錢來發工資。」
如今的聚光科技被業界稱為「海歸」創業成功典範,姚納新坦言,創業之初,有許多咬著牙堅持的時刻。
十年來,姚納新獨具慧眼,專注於環保和安全監測領域,聚光科技變得越來越奪目——紫外氣體分析儀表全球出貨量第一,雷射氣體分析儀表全球出貨量第一,煙氣監測在線分析儀器國內出貨量第一,冶金氣體分析行業國內第一……聚光科技佔據了國內高端分析儀器儀表行業的頭把交椅。
2011年4月,榮登《福布斯》「中國潛力企業榜」兩年後,聚光科技在創業板上市,擁有上千員工,每年利稅近億元。姚納新預計, 「十二五」期間將實現年銷售額30億元人民幣。
不斷創新的人
姚納新有許多有意思的地方,比如,作為一個執行長,創業十年來,他傳播聚光科技的理念,卻沒有籤過一份訂單合同。
他希望聚光科技是一家中國的西門子,有著出色的運作體制和機制,而自己更像是一個掌握航線的「舵手」。
最近,聚光科技收購了荷蘭BB公司,提升環境監測領域高端市場能力。此前,聚光科技通過併購實現了高速增長,短短8年銷售收入增長超過50倍。
「母校北京大學教會了我一件事,心憂天下有大局觀。對一個企業家來說,最講究的是「vision」(視野、眼光),擁有國際視野,眼界高,目標才會大,規劃才能大氣。」
姚納新有眼光,亦善於創新。
十年來,聚光科技擁有200多項專利及軟體著作權,兩次問鼎中國科技界最高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其中,雷射氣體分析技術水平達到了國際最高水平,制定了該領域的國際標準。
「創新不僅僅是一個技術突破、一次發明,更是一種理念,思想意識的突破。」
姚納新至今保持著每個月攻下一本厚書的習慣,他閱讀大量新聞,不玩遊戲,也很少看電視娛樂。
做企業要經得起「熬」
2011年1月9日,海邦人才基金正式成立。
這是全國第一隻以「成功老海歸幫扶新海歸」為主題的風險投資基金,姚納新的另一個戰場。
「老海歸們有錢有經驗,新海歸有技術有想法,不如一起合作。一方面為回國創業的海外高層次人才提供幫助,另一方面引進海外先進技術、公司和人才,推動地方經濟發展。」
姚納新說,聚光科技成功之後,有很多想創業的新海歸找到他,希望提供創業指導及啟動資金,於是海邦問世。
目前,這支運行兩年多的基金吸引了包括全球知名化學家彭笑剛教授、著名數學家丘成桐教授這樣的大佬。基金一期已正式投資項目12個,實際投資金額約1.7億元,同時吸引社會資本跟進投資3億元。目前,管理資產規模已迅速增長到10億元。
如今的姚納新多了老師的身份,他擔任浙江大學的創業導師,去黨校為政府官員講課,也經常會跟新海歸們聊天。
「我經常跟留學生們說,做企業要經得住『熬』。你們有最出色的技術,最優秀的團隊,只要認準了目標,一定要沉下去,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要咬牙堅持住。」
姚納新一字一頓地說,堅持別人所不能堅持的,有什麼理由不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