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聚光」),中國儀器行業規模最大的公司,中國儀器行業第一批創業板上市的公司。一直以來,聚光身上籠罩著無數光環,公司的差異化、艦隊群等戰略理念也深得行業內專家、業內公司的讚賞。然而,近期,關於公司高層離職、業績放緩的傳聞把聚光推到了風口浪尖。為此,儀器信息網採訪了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姚納新,就傳聞、業績及發展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姚納新
傳聞不實
姚納新首先表示,「至於流言公司高層流動,我可以負責任地說,公司各事業部的負責人都很穩定,當然,作為一個擁有1800名員工的大公司,正常的人員流動也不可避免。」
不過,對於各種傳聞的出現,姚納新認為並非無緣由,「就如河流,當水流速度非常快的時候,河流中的沙、泥土及一切雜物就隨水流一起流走,而當水流速度變慢了,沙、泥土就沉了下來,雜物也漂流在水面上,公司運營也是如此。聚光上市後,公司中層有了鬆口氣的心態,再加上公司規模迅速擴大,而最近兩年經濟形勢不佳導致公司的業績增長放緩,一些問題也隨之凸顯出來;而原來公司規模小,經濟形勢好,增長迅速,很多問題都被業績所掩蓋。」
「就今年而言,相比往年,挑戰的確更大。聚光在今年鎖定的大項目均在下半年,預計第四季度收入會有比較大的增長。經過多年發展,煙氣監測系統(CEMS)的市場容量已經接近於飽和,增長也有所放緩;鋼鐵行業的冬天也給聚光工業過程分析業務帶來了影響,該項業務的增長也低於我們的預期。」
面對增長放緩帶來的問題,「聚光管理層也早有預期,在經濟情況不好時練好內功,補好短板。例如,雖然我們的環境工程售後服務團隊已有380多人,但是隨著裝機量的增加,團隊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的用戶服務需求,我們今年又再擴大了此團隊規模;而研發團隊,由於聚光併購的增多,子公司的研發能力在提升,今年總部的研發隊伍就沒有繼續擴大。」
加速擴張
然而伴隨著傳聞,我們看到了聚光的加速擴張。據悉,儘管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競爭挑戰在加劇,但2012年聚光合同額將有望超過十億元人民幣,成為國內儀器行業首個年合同額超過十億元的企業,再跨上一個新臺階。而「十億元」背後是聚光近兩年的潛心布局。
2011年,聚光完成了其發展史上的最大收購——以基礎價1.95億元人民幣收購北京吉天,從而加快了聚光在實驗室市場的擴張速度,如今,聚光實驗室業務收入超過3億元。不過,姚納新表示,「實驗室領域強手如林,現在我們更多是以『遊擊戰』的戰術來爭市場,選取1~2款產品撕開一個口,這樣我們的技術、產品和人員才能有機會獲得成長。實驗室業務要做到同環境業務一樣強大還需時日。」
2012年,聚光首次將併購「觸角」伸向國外,收購了荷蘭Synspec75%股權,進一步鞏固了聚光在環境監測領域的地位。這是聚光首次面向海外進行收購。對此項收購,姚納新頗為滿意,「這項收購對於聚光財務報表不會有太大影響,但是戰略意義重大,如果Synspec落入賽默飛旗下,則中國大氣監測市場就將被賽默飛壟斷」。荷蘭Synspec是在線VOCs(揮發性有機物)監測設備的領先供應商,聚光與其合作多年。「鑑於對聚光經營理念的認可,以及我們承諾,併購後Synspec還將保持原狀,並且要繼續把它做大。最終雙方達成了股權併購協議。」
「對於聚光而言,益處也很多。首先,Synspec遍布全球的銷售網絡正是聚光走向世界所需要的,荷蘭Synspec將作為聚光海外基地及窗口,開展國際業務;其次,技術方面也會有合作,如Synspec氣相色譜技術很強,可以與聚光的質譜產品聯用等。總之,此次股權收購對於雙方是雙贏。」
同樣是2012年,聚光與國內環境監測儀器研製「領頭羊」中科院安徽光機所成立了合資公司無錫中科光電技術有限公司,合資公司依託中科院安光所的技術,以及聚光科技產品化及產業化能力,推出環境空氣品質綜合監測的設備組合,形成面向未來的大氣監測行業解決方案。
更大「野心」
收入超十億元並不是聚光的終極目標,聚光有著更大的「野心」,姚納新表示,「聚光『十二五』的目標是要實現年收入達到30億元人民幣,如果僅通過有機增長來實現聚光的增長目標,絕不可能,所以跨領域、併購、股權投資等資本運作是聚光發展的必然選擇。聚光要做中國的『丹納赫』,而且在中國儀器行業,也只有聚光具有成為『丹納赫』的基因。」
回顧聚光十年發展歷程,從最先起家的工業過程分析,擴張到環境監測領域,如今又擴張到實驗室儀器領域,並正欲向第三方檢測領域進軍,醫療診斷領域也是聚光關注的對象。不難發現,在領域擴張中,聚光也的確在踐行資本運作。成立十年間,聚光在國內先後併購了北京英賢、北京盈安、北京摩威泰迪、杭州大地安科、北京吉天五家公司,收購荷蘭Synspec75%股權,並與中科院安徽光機所成立了合資公司。
姚納新說,「聚光在國內有強大的銷售服務網絡,我們現在缺更多的產品種類。如今全球經濟情況低迷,併購時機和機會都不錯。我們希望併購國外儀器儀表領域品牌、技術很好,不成長甚至成長下降的公司,這樣可以利用聚光在國內的銷售網絡將此品牌在中國做到高成長;或者是收購國外大公司的某個業務單元。當然,我們對國內儀器行業優秀公司也很感興趣,一直在尋找合適的收購對象,但苦於國內公司對收購價格期望較高,能談成的甚少。」
採訪最後,姚納新表示,「聚光更遠大的目標,是要在世界舞臺上打造一片屬於中國儀器產業的天空,而這僅憑聚光一己之力很難實現,我們需要更多中國儀器企業參與其中,並肩作戰。」
後記:
十年時間,聚光迅速成長為中國儀器行業首家收入超過十億元的公司,究其原因,正如姚納新所言,「基因所致」。聚光從創立之初,就攜有了國內公司所不具有的特殊「基因」:兩位創始人均留學海外,一位深諳技術,一位深諳管理;而國內公司所不擅長的資本運作,在聚光手中卻運用得遊刃有餘,由天使資金投資創立,上市融資,對賭收購,股權投資等;此外,國際化的視野、捨我其誰的野心̷̷
談及國內眾多優秀儀器企業為何做到一定規模,再要發展就遇到瓶頸,姚納新認為,「國內公司『路徑依賴』嚴重,習慣於已有的模式和做法,很難完全跳出固有的框框。而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衝破『路徑依賴』,才能有更大發展。」當然,我們也看到了,聚光的今天正是由不斷衝破『路徑依賴』而成就。
採訪編輯:楊娟
附錄1:姚納新個人簡介
姚納新,1970年9月出生,浙江慈谿人。1988年考取北京大學生物系,1992年獲學士學位。1998年,獲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分子生物學碩士學位。於2003年7月,獲美國史丹福大學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斯隆學者。中組部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國家特聘專家。
2002年姚納新和合伙人在杭州成立了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在姚納新的帶領下,聚光科技在短短十年時間內快速發展,公司規模、研發實力和市場佔有率等方面都排名國內行業首位,成為中國分析儀器行業和環保監測儀器行業龍頭企業。公司於2011年4月成功在A股上市。
此外,姚納新還擔任了一些社會職務:中國環保產業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分析儀器副會長;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專家委員;浙江省環保產業協會會長;浙江省海外高層次人才聯誼會會長;杭州市僑聯副主席;杭州市僑商協會常務副會長;杭州市寧波商會副會長;浙江大學「求是強鷹海歸成長計劃」導師;杭州市海歸創業促進會會長,創建「矽谷精英沙龍」,創建「浙江海邦人才基金」,為浙江省和杭州市的經濟發展和海外人才引進做出了較大貢獻。
附錄2:聚光科技公司網站
http://www.fpi-inc.com
http://juguang.instrumen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