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貴陽4月21日電 題:80歲「洞痴」4年繪製織金洞世界地質公園
作者 周燕玲 李婧
端坐在1.8米長的桌子前,80歲的金德明戴著眼鏡,左手拿著放大鏡,右手握著一支脫了漆的鋼筆,通過運筆的不同角度、不同力度以及墨色的濃淡,筆尖描繪出了一根根挺拔的石柱、一棵棵鮮活的石筍。
短線、虛線、弧線、折線或積點成線被金德明靈活運用,把溶洞的形態構造、氣勢以及質感展現得淋漓盡致。20多米的鋼筆畫卷徐徐展開,雄偉壯觀的「地下塔林」、虛無縹緲的「鐵山雲霧」、一望無涯的「寂靜群山……一幅幅大畫卷,一處處小場景,惟妙惟肖。
金德明拍攝的溶洞景觀圖片。周燕玲 攝
40歲開始,金德明在5年時間裡鑽600多個溶洞拍攝了5000多張照片;耄耋之年,他每天堅持近5個小時繪製織金洞世界地質公園,實景呈現了中國溶洞奇觀。
6600米長的織金洞,金德明用鋼筆繪製在20多米長、45釐米高的長卷上,耗時4年,即使生病仍堅持作畫。雖已年過八旬,金德明依然精神抖擻,只是常年握筆畫畫的右手中指已然變形。
金德明年輕時用來拍溶洞的照相機。周燕玲 攝
「想讓更多人看到織金洞,並欣賞到億萬年形成的溶洞奇觀。」金德明說,實景繪製織金洞構思了一年多時間才下筆,每天僅能畫1到2釐米。
織金洞2015年獲批世界地質公園,洞內遍布石筍、石柱等40多種堆積物,洞道縱橫交錯,石峰四布,流水、間歇水塘、地下湖錯置其間,被譽為「巖溶瑰寶」。
在金德明看來,每天伏案作畫並不辛苦,因為對洞的熱愛已伴隨了大半生。有媒體曾將其譽為「洞穴人」,家人則稱他為「洞痴」。
正在伏案作畫的金德明。周燕玲 攝
1979年,金德明從貴州省科學院調入貴州省旅遊資源小組,並用5年時間先後考察了各種溶洞1000多處,走進探查溶洞600餘個,拍攝5000多幅巖溶景觀照片,為研究貴州洞穴形態留下了難得的影像資料。
在金德明眼裡,溶洞是一個沉睡了億萬年的藝術寶庫,如果遺漏一個景觀不拍,將是一生的損失。為此,他在洞內拍完照片就會立馬對其進行衝洗,以防拍得不滿意能及時補拍。
5年時間,金德明在洞內累計工作4300多個小時,最長的一次在洞內連續呆了13天。1984年,金德明從拍攝的溶洞照片裡選出120張在北京舉辦了《中國貴州溶洞奇觀攝影展覽》,其溶洞作品填補了中國溶洞攝影的空白。
溶洞的勘察雖結束,但金德明對溶洞的熱愛卻與日俱增,為了把貴州溶洞展現出來,他開始造溶洞,其塑造的溶洞形態逼真。退休之後,他嘗試著畫溶洞。
為了展示溶洞的千姿百態和磅礴氣勢,金德明試過油畫、水彩畫、中國畫去描畫溶洞世界,但效果都不佳,最後選用鋼筆畫去展現他早已瞭然於胸的溶洞大千世界。
2012年,金德明用白描手法繪出了231幅鋼筆畫作品,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認定為「溶洞白描作品數量之最」,其後又耗時2年時間創作了「地下世界——金德明溶洞繪畫藝術十米長卷」。
「靠的就是對溶洞的熱愛和執著,讓我每天堅持畫溶洞。」金德明說,必須做到胸有成竹才會下筆,有一點兒差錯就會前功盡棄。
金德明用鋼筆畫的溶洞景觀。周燕玲 攝
對金德明而言,繪製織金洞最難的是如何布局,以及每幅畫卷如何自然過渡到下一幅,每次他都要經過無數次的思考,常常幾天都下不了筆。
目前,金德明實景繪製的織金洞已進入收尾階段,正在進行細化工作,預計5月底將對外展示。
從拍洞、造洞再到畫洞,每天遊走於紙上的金德明,很少再拿起相機,而是用鋼筆畫這種最「直白」的方式,賦予了溶洞另一種鮮活的生命形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