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理事會在印度尼西亞舉行會議,審議了包括織金洞在內的 4 家中國世界地質公園 2019 年中期評估報告及考察情況。2020 年 3 月 20 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秘書處向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致函,最終決定織金洞世界地質公園獲得綠牌,通過評估。
織金洞 2015 年 9 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世界地質公園以來,始終秉承保護地質遺蹟資源、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宗旨和理念,遵循 " 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 " 的原則,累計投入 6.5 億元資金強化公園的規劃建設和資源保護,促進公園建設提檔升級,加強地質科研科普工作,積極參與世界地質公園區域合作交流,取得顯著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充分發揮公園在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有力助推了當地脫貧攻堅,成為 " 旅遊 + 扶貧 " 的典範。
2019 年 7 月 7 日至 9 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秘書處組織專家對織金洞 4 年來的建設情況進行初次考察評估,在聽取了專題匯報和實地考察之後,專家們高度讚賞了織金洞世界地質公園四年來取得的巨大成就,對織金洞世界地質公園的標識系統、產業帶動、民族民間文化的挖掘和保護、科普宣傳、地質旅遊等工作給予了肯定和好評,並對織金洞下一步地質公園的建設和管理提出了 "3 條建議 "。
據了解,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操作指南》要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世界地質公園品牌進行動態管理,每 4 年對網絡成員進行一次中期評估工作,檢查其在地質遺蹟保護、科研科普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所做的工作,評估結果分為通過(綠牌)、警告(黃牌)、摘牌(紅牌)3 種。
延伸閱讀:
中國貴州織金洞國家地質公園
中國貴州織金洞國家地質公園位於貴州省織金縣官寨苗族鄉,地處烏江源流之一的六衝河南岸,距省城貴陽 120 千米。1980 年 4 月,織金縣人民政府組織的旅遊資源勘察隊發現此洞。中科院下轄的《中國國家地理》等國家級地理研究部門也給予高度讚譽,稱其為 " 中國溶洞之王 "," 黃山歸來不看嶽,織金洞外無洞天!"2015 年 9 月 19 日(日本時間下午 17 點),織金洞國家地質公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加入世界地質公園。填補了貴州沒有世界地質公園的空白。成為貴州省第一個世界地質公園。
織金洞是一個多層次、多類型的溶洞,洞長 6.6 公裡,最寬處 175 米,相對高差 150 多米,全洞容積達 500 萬立方米,空間寬闊,有上、中、下三層,洞中遍布石筍、石柱、石芽、石旗等四十多種洞穴堆積物,形成千姿百態的巖溶景觀。洞道縱橫交錯,石峰四布,流水、間歇水塘、地下湖錯置其間。被譽為 " 巖溶瑰寶 "、" 溶洞奇觀 "。40 多種巖溶堆積物,顯示了溶洞的一些主要形態類別。織金洞是該景區的精華,它是中國目前發現的一座規模宏偉、造型奇特的洞穴資源寶庫。
根據不同的景觀和特點,織金洞分為迎賓廳、講經堂、雪香宮、壽星宮、廣寒宮、靈霄殿、十萬大山、塔林洞、金鼠宮、望山湖、水鄉澤國等景區,有 47 個廳堂、150 多個景點。最大的洞廳面積達 3 萬多平方米。洞內有各種奇形怪狀的石柱、石幔、石花等,組成奇特景觀,身臨其境如進入神話中的奇幻世界。
附件:
2019 年中國世界地質公園再評估結果
郭佳能 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鄭雄增
【來源:ZAKER貴陽】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