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工作站再度落戶華夏源,打造國際化生物醫藥產業平臺

2020-12-04 人民政協網

2019年10月22日,由閔行區科學技術委員會主辦、華夏源(上海)細胞基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承辦2019國際細胞治療與外泌體高峰論壇暨「華夏源-羅斯曼諾獎工作站」落成儀式在上海浦江智谷會議中心盛大舉行。

近年來,細胞治療與外泌體在生物醫藥研究領域受到高度關注,它具有減少細胞凋亡、減輕炎症反應、促進血管生成、抑制纖維化、提高組織修復潛力等重要生物學作用,在臨床診斷和治療方面展現出了廣闊的應用前景。本次論壇圍繞「細胞治療與外泌體」主題展開,旨在為業界搭建一個溝通、交流、合作的平臺,促進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臨床需求與產業轉化的有機結合。來自國內外生物醫藥領域的300多位專家學者、臨床醫師和科研人員齊聚一堂,就細胞生物學的發展前景、免疫治療的最新進展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和對話。

大會盛況

權威解讀:細胞生物學已邁入黃金時代

會上,詹姆斯·羅斯曼教授做了題為「細胞生物學對上世紀和本世紀的影響:降低醫療成本的同時改善生活」的精彩報告,分享了他在這一領域的寶貴經驗和獨到看法。

他指出,細胞生物學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進入黃金時代,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就,如發現生產單克隆抗體的原理、發現將成熟細胞重編程為多功能未成熟細胞的方法等,這些成就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以癌症為例,細胞生物學使得基因組轉化為癌症治療和其他藥物開發的新靶點,為抗癌帶來重大進展,1991-2015年間全美癌症死亡率下降26%。同時,基礎科學的進步促進了生物藥物的發展,為解決因壽命和生活方式引起的慢性疾病,如神經退行性疾病、代謝性疾病、慢性炎症性疾病等提供了新的思路。

另外,他提醒大家,雖然以單克隆抗體藥物、細胞/基因療法為代表的生物藥物提高了患者生存率,但成本要比傳統小分子藥物高很多,而且近期研發的一些生物藥針對的患者群體都比較小,所以我們在未來的20年內面臨的最大挑戰是通過基礎科學的支持,儘快開發新的治療手段,在降低成本的同時,為人們提供更便捷的綜合醫療服務。

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詹姆斯·羅斯曼演講

諾貝爾獎工作站啟動:推動幹細胞再生醫學研發應用

隨後,華夏源-羅斯曼諾貝爾獎工作站剪彩授牌儀式隆重舉行。詹姆斯·羅斯曼教授、華夏源CEO朱灝博士、CTO王志峰博士、CSO陳慧敏博士、高級副總裁蔡超女士共同為工作站落成剪彩。

據悉,這是華夏源繼「愛德華·莫索爾諾貝爾獎工作站」後成立的第二家諾獎工作站,由上海市閔行區科學技術委員會、詹姆斯·羅斯曼與華夏源三方共建,旨在打造全球領先的生物醫藥產業平臺,通過對接國際創新資源,推動幹細胞再生醫學在癌症、糖尿病、皮膚瘢痕等領域的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及臨床應用。同時,羅斯曼教授及其團隊將為華夏源的長遠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包括為研發人員提供技術指導和培訓、不定期舉辦學術研討會、進行人才交流等。

朱灝博士表示,此次諾獎工作站的成立,是公司加強科技創新、引進高端人才、推動產學研合作的重要舉措,標誌著公司的發展站到了一個新的起點上。未來,華夏源將充分發揮工作站的橋梁和紐帶作用,進一步拓寬適應症,把細胞療法應用到更多疾病種類上,為廣大患者帶來福音。

剪彩授牌儀式

大咖分享:免疫細胞應用經驗與案例

解放軍第261醫院生物技術診斷與治療中心主任李丁博士以「免疫細胞研究與應用」為主題,發表了風趣、引人入勝的演講。

關於免疫細胞在人體內的角色,他做了一個生動的比喻:「免疫細胞是免疫系統功能的執行者,它既是英勇的防衛隊,抵抗外來病菌,進行免疫防禦;也是優秀的協調員,維持機體自穩狀態,實現免疫自穩;此外,它還是盡職的巡邏兵,通過清除突變或癌變細胞,執行免疫監視。」隨後,他通過一系列臨床案例闡述了免疫細胞在預防腫瘤、治療病毒性疾病、抗衰老等方面的作用。

他指出,所有腫瘤的形成均來源於變異細胞的積累,而免疫細胞能及時發現和清除變異細胞,從根本上抗癌。自體免疫是目前最安全、最有效的身體防禦及抗幹擾手段。根據細胞功能評估結果,培養身體所需的特定免疫細胞,並及時補充到體內,能快速有效地激活免疫系統、提高免疫力、清除外來病原體,達到防病防癌的目的。在抗衰老方面,他表示,清除衰老細胞可使動物壽命延長20%-30%,免疫細胞是清除衰老細胞的絕對主力軍。

解放軍第261醫院生物技術診斷與治療中心主任李丁演講

「590計劃」在行動:向2030年癌症死亡率發起挑戰

作為本次論壇的一大亮點,華夏源(上海)細胞基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行業代表身份,發布了「590計劃」倡議書。倡議書提出,針對中國癌症生存率遠低於美國的現象,華夏源將依託SNC生命庫優勢,設立「免疫細胞存儲分庫」,結合華夏源免疫細胞精準療法,立志到2030年,用免疫細胞治療困擾人類的癌症,將整體癌症五年生存率提高到90%。

「早期篩查診斷,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等都是癌症的預防措施,但免疫細胞療法是目前知道的唯一有望消滅癌細胞的治療手段。」朱灝博士介紹,免疫細胞療法是指利用先進的體外培養技術,採集人體自身免疫細胞,經過體外誘導,培養,擴增,使其數量,質量成倍增加,再回輸到體內,刺激人體自身細胞修復的純天然生物醫學療法。年輕純淨的免疫細胞是該療法的最佳原材料,而利用細胞凍存技術將其存儲起來,是預防癌症的第一步。

華夏源(上海)細胞基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CEO朱灝演講

人物介紹

詹姆斯·羅斯曼(James E. Rothman),1950年出生於美國,是國際著名生物化學家、細胞生物學家。1976年獲得哈佛醫學院博士學位,1978年進入史丹福大學,開啟細胞「物流系統」的研究探索,2008年起擔任耶魯大學細胞生物學系主任。2013年因發現「細胞的囊泡運輸調控機制」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他的研究揭示了細胞內部複雜而又精確調控的「物流運輸系統」,為準確清楚地認識神經系統疾病、發育缺陷、免疫缺陷、阿爾茲海默病、自閉症、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多種疾病的發病機理提供了理論支持,有助於通過活細胞作為主導藥物,改變和治療包括癌症在內的各種慢性疾病。


相關焦點

  • 廣州展生物產業布局雄心 打造全球生物醫藥產業高地
    按照廣州國家生物產業基地核心區規劃布局,形成了研發在生物島、中試在科學城,製造在知識城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三大集聚區已入駐生物醫藥企業超過千家;打造了一批國家級生物醫藥專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搭建了中以、中英生物科技之橋等國際合作平臺,促成了120多個合作項目。科技創新凸顯,建設開放共享的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省實驗室,正在加快布局建設人類細胞譜系大科學研究設施。
  • 13家跨國企業落戶醫藥高新區 8位院士加盟研發 泰州打造國際生物...
    科技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發布的《2018年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發展現狀分析報告》顯示,泰州醫藥高新區進入國家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綜合競爭力前12強,同時進入國家生物醫藥產業園區人才競爭力和龍頭競爭力前10強。  由「一粒藥」邁向「大健康」  近日,泰州中國醫藥城入駐企業江蘇正大天創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瑞萊生物科技江蘇有限公司分別獲得省藥監局核發的3張二類醫療器械註冊證。
  • 南京生物醫藥谷:打造千億級生命健康產業集群
    生物醫藥谷依託現有產業基礎,緊抓國家級新區、自貿區的「雙區」聯動發展機遇,進一步聚焦「基因之城」建設,著力打造以基因細胞產業為引領的千億級生命健康產業集群。以建設基因細胞公共服務平臺為基礎,提前布局細胞治療領域,從基因檢測、診斷、試劑到小鼠基因編輯、抗體藥物、免疫細胞治療、CAR-T細胞治療、靶向藥物的基因細胞生物醫藥全產業鏈,打造從基因檢測到基因細胞治療的全方位產業體系,目前已集聚了中國(南京)細胞谷、省、市區域細胞製備中心、北恒生物、馴鹿醫療、卡提醫學、愛比洛等一批細胞製備及儲存、CAR-T細胞藥物研發、抗體篩選平臺搭建相關的企業
  • 冷泉港帶來百億「大禮」 生物醫藥產業基金籤約落戶
    談及冷泉港,人們常用「傳奇」來形容——誕生過8位諾獎得主,在世界上影響最大的十大研究學院中名列榜首。訪談時,布魯斯·斯蒂爾曼帶著謙虛的神色說:「之前我這個職位的負責人是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詹姆斯·沃森,他獲得了諾貝爾獎。」促使這樣全球頂尖的實驗室與廣州合作,是因為他看到了中國不斷前行的腳步,相信廣州將會大有作為。
  • 新川創新科技園將打造生物醫藥創新「微環境」
    11月7日至9日,由國際範圍內生物醫藥領域多名創新實業家共同發起的「中國醫藥創新論壇·2014成都金秋論劍」在蓉舉辦。本次論壇由中國醫藥創新俱樂部主辦,成都微芯藥業有限公司、新川創新科技園、成都天府生命科技園承辦。在論壇上,成都高新區與新川創新科技園相關負責人介紹了投資環境、政策,表示將「大力打造生物醫藥創新型生態環境,把『成都造』推向世界」。
  • 26特色園區跟蹤調研|生命藍灣志在生物醫藥產業新策源
    曲霞告訴課題組,與其他四個生物醫藥特色園區相比,生命科技產業園的系統性規劃和產業發展所需資源供給最強,再加上臨港集團的服務和資源調動能力,可以促進生物醫藥產業在此天然集聚。專注於疾病輔助診斷的透景醫療是第一家落戶臨港的生物醫藥企業。早在2015年,透景在臨港買下20餘畝地,將公司的生產製造、物流綜合管理、小部分研發放在這裡。
  • 紅島:加速生物醫藥產業「育成」
    伴隨著越來越多重點醫藥項目落戶,紅島經濟區(高新區)醫療醫藥產業也在逐漸壯大。截至目前,該區域已吸引130餘家生物醫藥企業及110多名高端科研人才,總產值達到30多億元,正著力打造醫療醫藥創新產業和產業平臺,重點聚焦藥品研發、醫療器械、健康醫養等產業方向,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已經初具雛形,成為名副其實的產業「搖籃」。■紅島經濟區(高新區)的藍色生物產業園。
  • 發展生物醫藥產業須打造完整的「生態系統環境」
    第三屆官洲國際生物論壇召開,專家指出——  發展生物醫藥產業須打造完整的「生態系統環境」  本報記者 葉 青  「昨日舉行的官洲生物論壇圓桌會議提出人才為本、人才第一的觀點。」
  • 恆瑞集團生物醫藥研究院及總部基地籤約落戶蘇州工業園區
    藍紹敏李亞平分別會見孫飄揚一行昨天,省委常委、市委書記藍紹敏,市委副書記、市長李亞平分別會見了恆瑞醫藥集團董事長孫飄揚一行。恆瑞集團生物醫藥研究院及總部基地籤約落戶蘇州工業園區,李亞平出席籤約儀式。在會見中,藍紹敏代表蘇州市委、市政府對孫飄揚一行的到來表示歡迎,並簡要介紹了蘇州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 【資訊】廣藥集團生物醫藥「晶片式」項目揭牌,打造世界一流企業
    在本屆論壇上,廣藥集團發布多個重磅科研成果,全球生物醫藥「晶片式」科研戰略資源重大項目廣藥「國家犬類實驗動物資源庫」揭牌,全球首個涼茶國際標準、首個靈芝孢子油權威行業標準也正式發布。科技和國際化已經成為廣藥集團衝刺世界500強的重要驅動力。據悉,下一步廣藥集團將在澳門設立國際總部,加速醫藥產業的現代化、標準化和國際化,努力造好藥,為世界健康提供更多「廣藥方案」。
  • 來自牛津的仿生眼鏡項目落戶下沙科技城
    在建的生物醫藥加速器三期。  奕安濟世是今年在杭州醫藥港小鎮新投入運營的創新型生物醫藥企業。奕安濟世創始人、總裁趙奕寧博士表示,奕安濟世目前已開始與多家海外合作夥伴進行合作,共同推進全球生物藥的研發和生產。  今年5月杭州醫藥港落戶下沙科技城以來,醫藥港小鎮建設步伐加快。
  • 加力打造千億新興產業集群 寫在生物醫藥創新發展大會召開之際
    今天,全市生物醫藥創新發展大會將召開,再次吹響產業躍升發展的號角,彰顯廈門生物醫藥產業追求卓越的品格風範,構築新時代產業發展的戰略優勢,打造出烙上「廈門」標識的生物醫藥產業高地。依託廈門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優勢,廈門市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生物醫藥大項目、好項目加快落地,打造產業升級版。目前已吸引中國科學院蘇州醫工所、恆瑞醫藥前來落戶,建立中科院蘇州醫工所廈門工程技術研究院、福建盛迪醫藥有限公司。鍾南山團隊領銜的廣州呼研所醫藥科技有限公司也已籤約落戶廈門。
  • 國立元創落戶重慶兩江新區 助推生物醫療產業發展
    據悉,國立集團註冊資金為1億元人民幣,是集生產研發為一體的高端創新的現代生物醫學科技產業實體,自主研發、生產銷售技術水平處於世界領先的新型生物類產品及醫療設備等。2012年3月,宋國立院士被黃奇帆市長授予「重慶友誼獎」。    據悉,宋國立院士在學術上成績卓越,在細胞和基因水平的基礎研究領域貢獻突出,並在技術與工程方面取得了國際公認的學術成就且長期致力於生物醫學和生物力學領域的多方面研究,對組織傷愈和骨細胞相容性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創造性工作,並取得了國際的認可。
  • 紹興濱海新區快速發展高端生物醫藥產業
    打造產業新高地 助推萬畝千億大平臺浙江日報11月29日,2020中國(紹興)首屆生命健康產業峰會順利召開。行業專家、企業精英齊聚紹興,共話生命健康產業發展新方向。這是紹興濱海新區蓄力發展生物醫藥產業的又一個重要節點。
  • 廣藥集團領跑生物科技產業加速衝刺世界500強
    日前,《廣州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五年行動計劃(2017-2021年)》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提出將廣州建設成為中國重要的生物醫藥創新強市,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生物醫療健康產業重鎮。作為全國最大製藥企業、廣州生物製藥的龍頭,廣藥集團一直將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的生命線,目前擁有2位諾貝爾獎得主、8個國家級科研平臺、13個在研創新藥物,成為廣州生物科技發展的排頭兵。
  • 洞察|南京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研究
    近年來,南京把生物醫藥產業作為重點打造的主導產業之一,努力打造千億產業集群,打造「全省第一、全國前三、全球有影響力」的產業地標。根據2020年8月發布的《南京市打造新醫藥與生命健康產業地標行動計劃》,未來南京將推動「醫藥、醫療、醫工、醫信、醫養、醫體」等領域深度融合,推動全市新醫藥與生命健康產業高端化、集聚化、國際化發展,打造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新醫藥與生命健康產業城。
  • 紹興濱海新區快速發展高端生物醫藥產業_杭州網
    打造產業新高地 助推萬畝千億大平臺浙江日報11月29日,2020中國(紹興)首屆生命健康產業峰會順利召開。行業專家、企業精英齊聚紹興,共話生命健康產業發展新方向。這是紹興濱海新區蓄力發展生物醫藥產業的又一個重要節點。
  • 美國冷泉港實驗室 落戶黃埔區廣州開發區
    該機構曾誕生8位諾獎得主新快報訊
  • 華南遺傳工程小鼠資源共享平臺落戶南海
    該平臺由佛山市南海區人民政府與江蘇集萃藥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集萃藥康公司」)共建,旨在全力打造廣東省遺傳工程小鼠疾病模型戰略性資源中心。  每年供應超30萬隻小鼠解決華南地區實驗動物資源短缺問題  實驗動物作為生物醫藥研發的核心工具,是保障醫學研究和藥物開發的戰略科技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