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繼「雨果獎」之後,「科幻大神」劉慈欣又被授予「克拉克想像力服務社會獎」,以表彰其在科幻小說創作領域做出的貢獻。發表獲獎感言時,大劉用詩意的文字表達了他對想像力的理解。並作出預言「在未來,當人工智慧擁有超過人類的智力時,想像力也許是我們擁有的唯一優勢」。
時下,人類正迎來人工智慧的「黃金時代」。而當人工智慧在各個領域取得突破之時,也給人類帶來諸多困惑和挑戰。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或許就是人的處境:AI時代,人類將何去何從?未來人工智慧是否會對人產生威脅?的確,從特斯拉的自動駕駛,到會寫詩的「小冰」,再到「阿爾法狗」大勝各國圍棋大師……一段時間以來,「人工智慧威脅論」甚囂塵上,但我們是否真的要如此恐懼?
其實這不是人類不第一次被「逼到牆角」。叢林時代,相較其他物種,人類在體力上毫無優勢,但最後走出蠻荒的是人而不是豹子或者雄鷹。工業時代,人類更不能和自動化的機器一較高下,但一些機械重複性工作為機器取代了,更多領域的工作又創造了出來。這一切,依靠的是好奇、是認知、是探索、是激情。哥白尼想像「太陽坐在寶座上率領著它周圍的行星家族」,提出「日心說」;凡爾納的作品《雲之帆》,直接促使雷克爾斯基打造出直升機;牛頓提出的「牛頓的大炮」的構想,啟發後世科學家發明了人造衛星……無數科學家、發明家、思想家、藝術家不斷地發現新事物、新規律,促使人類完成一次次歷史性的飛躍。
人工智慧會不會取代人類?這其實是個偽命題。事實上,想像力造就了AI。現在的人工智慧,有多少智能背後就有多少人工。因此,儘管機器在搜索、計算、存儲、優化等方面具有人類無法比擬的優勢,但在感知、推理、歸納、學習等方面尚無法與人類相匹敵。正如劉慈欣所言當「AlphaGo贏不了柯潔,惱羞成怒,拿起棋盤往柯潔腦袋上砸」時才是真正的智能。
想像力不是知識,因為知識再海量也是有限的、也是相對固定的。想像力不是讓人們去繼承已有的事實和結論,而是激發人們做出新的努力,賦予事實和結論以新的生命力。從這個角度講,恐懼人工智慧有多聰明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當人類沉迷於現有技術應用時,放棄了自己的想像和奮鬥。人們越來越願意在自己的「舒適區」去暢想太空,說好的星辰大海,現在卻只剩Facebook。
人工智慧和人的明天都取決於人自身。人工智慧的研究目標不是要讓人「無路可走」,而是要「有更多路走」。這需要人類走出習慣停留的「安樂窩」,勇敢地打破常規、異想天開,用艱苦卓絕的探索開闢新的天地。
來源:長安觀察
撰文:鮑南 項堃
流程編輯:RB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