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與可雜談,喜歡可以點上方藍色背景按鈕加關注哦!
封城的第51天,陽光普照。
近年來,芝士蛋糕、奶蓋茶的熱度不減,芝士黨越來越壯大。我們熱衷於攝取芝士,它背後的生物化學知識也很有意思。
芝士,也稱奶酪,是凝乳排出大部分水後的濃縮物,加酸和鹽發酵後製成的奶製品。而它最主要的原料,牛奶中含87%的水,4%的脂肪,3%的蛋白質,1%的微量元素和礦物質。
第一種做法是蛋白質加酸,不結塊,懸浮於液體,成為乳清蛋白;結塊變成酪蛋白,在鈣的作用下,形成微膠顆粒,懸浮於牛奶中,成為懸濁而均勻的膠體,它的外層帶負電,排斥其他微粒,避免蛋白質聚沉。加入乳酸菌,氫離子增多,pH下降,牛奶變酸,負電中和,鈣質溶解。然後蛋白質聚合,牛奶凝結,此方法做出的凝乳易碎。
第二種做法是加凝乳酶,可以剪去帶負電的外層蛋白質,使微膠粒凝聚,這樣做出來的凝乳堅固有彈性。去水,使凝乳塊濃縮,軟奶酪粗切,主要依靠自身重力排水;硬奶酪細切,增大表面積,排更多水,然後攪拌、加鹽或加熱,壓榨或堆疊成一定形狀放入儲藏室成熟。
有的乾酪需按菌種發酵,在地窖或山裡保存。蛋白質和脂肪在微生物和黴的作用下分解為胺基酸、肽和脂肪酸。高中生物選修的教材中有講到。在成熟初期,外皮和裡層的差別不大,在鹽、氧氣和黴菌的作用下,裡外的成分變得不同,一些外皮是不能吃的,有苦味。
不同的奶對應的工藝有不同之處,牛奶加凝乳酶,稍排水,有白黴的作用;羊奶加乳酸菌,排乾水分,有婁地青黴的作用;水牛奶將二者混合,有丙酸菌的作用。
白黴奶酪屬於軟質乾酪,表面有黴菌,產生的蛋白酶和脂肪酶會向中心滲透,促使乾酪成熟,比較有名的是布裡和卡門培爾奶酪。藍紋乾酪在婁地青黴的作用下會有鹹、辛辣、苦、滑膩的口感,世界三大著名的藍紋乾酪分別是法國洛克福奶酪、英國斯蒂爾頓乾酪(聖誕節配麵包非常棒)、義大利戈貢左拉奶酪。
洗浸乾酪在成熟時用鹽水或酒將表面洗浸,促使微生物代謝,增加風味,呈現橘黃或者紅色,在德國盛行,味道刺激。比利時的林堡乾酪較為出名。半硬質乾酪含水量通常在40%-50%,表面有黃色的蠟塗料和細膩的氣孔,非常特別,較有名的是荷蘭高達乾酪。
硬質乾酪經熱處理,在模具中成熟至少1/2年,可磨碎成粉末食用。很多奶酪的發源地,瑞士產的埃曼塔奶酪中,丙酸菌產生大量二氧化碳,再演化為分布大小不等的洞眼,就是我們常見的奶酪的樣子了。
你喜歡芝士嗎?
有任何想法,歡迎告訴我哦!來評論區留言吧!期待聽到你們的看法與建議!喜歡可以關注,收藏,轉發哦!你們的支持是最大的鼓勵!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