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上廁所不用紙」因為古代造紙業落後,早期的書籍都得在竹子上刻,所以你上個廁所還想用紙這種高級東西,美得你大鼻涕冒泡吧。有錢人勳貴官員這一上層階級一般用廁籌,說白了就是用竹子,就是再有錢你頂多把竹子上的毛刺磨平,沒太大差別。窮人普通百姓就更別想臭講究了,就地取材吧,住海邊的用貝殼來刮乾淨;住河邊的用鵝卵石;海也沒有河也沒有的,好說,著急的呢直接用小木棍,不著急的怕掛屁股的,拿把小刀把木頭削成像雪糕棍的樣子用。所以啊,上廁所用紙在早期可是連想都不敢想。

2 .「古代青樓都在科考場地附近」
哪裡有需求,哪裡就有市場。古代讀書可是個高消費,你家裡沒點錢別說你認真讀書了,光書你就買不起。
所以阿,科舉不光是富二代的活動,更是富二代比較有前途的那一撮人的聚會,開青樓的不是傻子,一個個都賊精的,做生意都做到考場門口了。
這種現象在兩宋時期明朝時期尤其嚴重,去南京趕考沒去趟秦淮河,都虧得慌。秦淮河兩岸詩詞產量特別高,都是士子喝點酒忘乎所以,在那說醉話,吹牛呢。
要是各位穿越到古代,想找紅燈區,就問在哪科舉,準沒錯,保證是最好最大的青樓。
去青樓在現在看來挺流氓挺低俗的,在古代這可是風雅,況且古代大青樓的小姐姐們賣藝不賣身,會琴棋書畫,頭牌擱現在穩穩一線女藝人。

3.「朝鮮曾是中國最忠心的馬仔」
明朝崇禎皇帝算是歷史上比較倒黴的皇帝了,元氣滿滿的準備勵精圖治當一位好皇帝,沒想到大明這個國家早已經不起折騰,十幾年的時間就被這位皇帝搞破產了,宣告死亡。
但這並不影響朝鮮這個國家對天朝的崇拜,朝鮮對大明的崇拜到什麼地步呢,類似於現在腦殘粉追韓國偶像似的。
中國有啥咱就學啥,中國搞六部,咱也搞,中國修長城,咱也修,大臣跟朝鮮皇帝說,咱橫著修可能太短了,朝鮮皇帝摸摸頭說:那就豎著修!號稱3000裡的朝鮮山寨長城,也不知道這個國家到底有沒有這麼大,反正就是模仿,不像今天啥啥都是他的,孔子屈原都是他們的,中醫也是他們的,你說屈原去你們那跳哪個江,鴨綠江阿?也不愛和他們掰扯,沒勁!
扯遠了,滿清打進關內,皇太極宣布登基,消息傳到朝鮮,這給朝鮮人民傷心的呦,老百姓哭,大臣哭,皇帝哭,你不想哭都不行,會被別人鄙視,得,那就假裝哭。
朝鮮視清朝為犬羊夷狄,私下稱滿清皇帝為「胡皇」,稱清使為「虜使」。除對滿清的公文賀表之外,一切內部公文,包括王陵、宗廟、文廟祭享祝文,仍用崇禎年號。朝鮮《仁祖莊穆大王實錄》,在明亡前用崇禎年號,在明亡後用幹支紀年和國王在位年號。在仁祖之後的歷代朝鮮國王《實錄》,只書幹支紀年和國王在位紀年。
4.「有錢不一定能花出去」
咱們中國古代一直都比較看不起商人。
大多數朝代,你家當商人的,當官你是別想了,不光是你別想了,你兒子孫子也別想當官。有錢你頂多吃的比別人好,住的比別人好,小妾比別人多納幾房。
什麼?你有錢想穿名牌,不好意思秦朝就規定了商人不可以穿絲綢。
到了漢朝皇帝缺錢了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商人,因為大臣得幫我治理國家,百姓得幫我徵討蠻夷種地生產糧食,就商人倒買倒賣,不生產不勞動,養肥一茬商人收割一茬。到宋朝情況又說好轉,但有限,整個國家還是鄙視商人的。
清朝更是出現紅頂商人,出門一聽你家是經商的,哎丟人。這錢掙是掙了,別人還是看不起你。
5.「李白是個外國人」
從小咱們就學唐詩三百首,就算對歷史在不關心咱也知道李白的幾首詩床,前明月光誰不是張口就來,但你知道嗎?李白雖然出生在唐朝,但出生地是現在的吉爾吉斯斯坦,在現在算是個華籍吉人,但在當時這個吉爾吉斯斯坦是大唐的的地皮,所以歷史說來也挺好玩。

各位看官,寫的太多了,先寫一半,想到哪就說到哪,剩的一半明天寫,碼字碼半天挺累的,要是喜歡就關注關注我的百家號「歷史挺有意思」,多多轉贊評論,你們的閱讀是我寫下去的動力,江湖最高禮儀「 抱拳了 老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