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成功開發世界最小磁性粒子
據《日刊工業新聞》10月7日報導,東京大學理學系研究科大越慎一教授領導的研究組於10月6日宣布研製成功目前世界最小的納米(nm)級永磁鐵氧體。利用氧化鐵形成的磁性粒子成本低,可大量生產,可用於製造存儲大數據的大容量磁帶和印表機的彩色磁粉。該成果已發表於英國《科學》雜誌電子版。 開發成功的磁性粒子被稱為「ε型氧化鐵納米磁性粒子」,粒子的大小為5-40納米,研究組在掌握粒子系統合成技術的同時,還驗證了7.5納米以上的磁性粒子具有「鐵磁相變」的特性。
-
人類細胞能"吞噬"納米線 有助開發全新給藥機制
據美國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光譜》雜誌網站近日報導,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人員將人體內皮細胞與矽納米線放在同一個培養皿中,利用電子顯微鏡和特製光學成像工具,首次視頻呈現「吞噬」細節。這項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的新研究,能幫助開發出突破人體屏障的給藥機制,以及對細胞內特定細胞器實施精準電刺激的生物電療法。
-
香港科技大學成功研製基於納米線陣列視網膜的球形仿生人眼
北京時間2020年5月20日晚23時,香港科技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範智勇教授課題組在Nature雜誌在線發表論文,題為 「Abiomimetic eye with a hemispherical perovskite nanowire retina」,宣布研製成功世界首個基於鈣鈦礦納米線陣列半球狀視網膜的仿生人眼
-
美國開發出非製冷「納米線」中短波紅外光電二極體
科學家們發明的室溫非製冷SWIR和MWIR探測器由垂直生長於磷化銦(InP)襯底的InAs或InAsSb納米線陣列組成,使納米線與襯底的結合產生InAs-InP異質結。然後可覆蓋一層氧化鋁(Al2O3)來鈍化該結構,從而降低納米線表面的非輻射複合。
-
日本科學家利用磷化銦納米線來提升太陽能電池效能
北海道大學(Hokkaido University)與日本廠商Honda集團以圖案化的二氧化矽薄膜為模版,利用區域選擇性外延(selective-area epitaxial)技術處理化合物半導體,共同研究出磷化銦(InP)的核殼(core-shell)結構納米線太陽能電池,並宣稱其個別轉換效率高達12.3%。
-
美國開發納米線超級高速公路用於薄膜太陽能電池
發表於:2008-05-19 23:37:24 作者:索比太陽能來源:Solarbe.com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於2008年5月中旬宣布在實驗室開發了用納米線強化的太陽能電池,可望在將來推出高效率的薄膜太陽能電池。
-
美國研究者開發出納米線UV LED——漢熠照明
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的納米線專家開發了一種UV LED,由於採用了特殊類型的外殼,其光強度是基於更簡單外殼設計的同類LED產生的光強度的五倍。圖片來源:compoundsemiconductor.netUV LED用于越來越多的應用,如聚合物固化、水淨化和醫療消毒。Micro LED也是視覺顯示器的關注點。
-
新化學傳感器採用蛋白質納米線 敏感度極高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從地桿菌(底色)收集的蛋白質納米線(淺綠色)可夾在電極(金色)之間形成生物電子傳感器,可檢測生物分子(紅色)。 來自麻薩諸塞州阿默斯特大學的研究小組稱,已開發出有史以來最敏感的傳感器——生物電子氨氣傳感器。
-
日本成功研製無需稀土強力磁鐵 降低對華稀土需求
人民網3月8日電 據《朝日新聞》網站報導,日本東北大學研究生院等科研機構團體宣布,目前已成功開發出一種無需稀土即可獲得強磁力磁鐵的基礎技術。這種「無稀土磁鐵」的磁力可與用於混合動力車的發動機和家電的釹磁鐵磁力相匹敵,預計2025年前後該技術將走向實用化。
-
歐洲開發出計算機用純磁振子集成電路,所需能量比CMOS晶片少10倍
凱澤斯勞滕工業大學(TUK)和維也納大學領導的研究人員,成功地構造了一個基本電路,利用磁控管代替電子來傳遞信息,從而構成了計算機電路的基本構建塊。根據《自然電子》中描述的研究成果,「強磁半加法器」僅需要三根納米線,並且比最新的計算機晶片所需的能量要少得多。
-
【納米】超長金屬納米線
近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李曉春教授團隊通過對金屬材料進行納米顆粒摻雜,實現了一種超長金屬納米線的製備,該工藝大大突破了以往高通量金屬微納米線製造的極限,成功實現了超1.8 × 106長寬比、170納米尺寸金屬線高通量製備。
-
華中科技大學:三維高定向雷射組裝ZnO納米線
作為優異的功能性材料,一維半導體納米材料包括納米線、納米管、納米帶等可在眾多微納集成器件和系統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將一維半導體納米材料高精度組裝至二維乃至三維微/納米結構中是構建微納集成功能器件的關鍵。然而目前針對半導體納米線的組裝仍面臨著製造工藝複雜、精度低和定向性差等的長期存在的問題,嚴重限制了一維半導體納米材料功能結構和器件的開發與應用。
-
近代物理所實現多參數調控Cu/Ni多層納米線磁學性質
,在基礎物理研究和納米器件開發方面具有重要的前景。 近期,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材料研究中心科研人員利用多年發展的重離子徑跡模板法,成功製備出Cu/Ni多層納米線,並通過調節納米線各子層厚度、納米線直徑、多層納米線周期等參數,對Cu/Ni多層納米線磁學性質進行調控,不僅在實驗上實現了多參數調控多層納米線矯彎力,而且完善了相關理論模型。
-
科學家成功在一個原子中操縱了兩種磁性
科學家成功在一個原子中操縱了兩種磁性>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和智利以及西班牙的研究人員成功地在一個原子內獨立操縱了兩種不同類型的磁性。該研究與開發極小形式的數據存儲有關,未來有希望在單原子中存儲兩個比特的信息。該研究的負責人桑德·奧特表示,原子的磁性是電子圍繞原子核旋轉的結果,這些旋轉可以分為兩類。奧特將其與地球圍繞太陽運行進行比較,一方面,地球圍繞太陽運行,需要一年的時間。另一方面,地球也圍繞自己的軸心旋轉,這就導致了晝夜循環。
-
科學家成功研發出直徑僅數十納米的半導體材料納米線
該技術的研發團隊展示了幾種原子級尺寸的,採用不同的矽鍺材料製成的分層結構納米線,這種納米線可以有效地傳輸電荷。研發人員展示的這種納米線其接口尺寸可以做到僅有一個原子大小,而過去,阻礙人們製作超小尺寸納米線的障礙主要是有關技術的解析度不足。
-
日本成功開發牙齒再生技術
   最近,日本東京理科大學和大阪大學的研究小組宣布,通過白鼠實驗,成功開發出一種牙齒和毛髮的再生技術。先後22次的移植有17次成功地再生出牙齒。表面的琺瑯質和內部的象牙質、中心部血管和神經均百分之百與正常牙齒相同。研究小組還從胎兒鼠的基本毛須組織中取出細胞,做同樣的培養後移植至成年鼠的腎皮膜下,成功地再生出毛和周圍的毛囊細胞。    這一成果有望取代假牙的鑲復、推動臟器人工再生技術的開發進程。
-
看日本RSK磁性水平儀如何測量垂直工件與水平的垂直度?
而在調試設備的時候,經常會使用到日本RSK的框式水平儀和條式水平儀,用來測試調節設備相對於水平位置的平面度和直線度,但是有些工件並不都是水平的,有些垂直圓柱形的工件,當想要測量它與水平的垂直度到時候,該如何測量?如果測量的工件在很高的位置,並且沒有支撐點又該如何測量?那麼使用磁性水平儀真的能夠測量這些類型的工件嗎?下面就讓松本機電為您介紹日本RSK磁性水平儀的工作原理以及其特點。
-
梯度摻雜的聚合物納米線溼氣發電機
能源與環境的相關問題一直激勵著科研人員對新能源材料及其相關器件的開發 研究人員以具有高比表面積、縱向傳輸通道的梯度摻雜碳基納米線為基礎材料,將通過濃度控制電沉積(Concentration-Controlled Electro-Deposition,CCED)技術構建的梯度摻雜碳基納米線(GDNw)用於溼氣發電。這種具有離子梯度分布加上其本身獨特的一維納米線結構使得水分子的更好地收集和擴散,以及納米線內的離子更容易快速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