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8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的法國巴黎巴斯德研究院
實驗室裡的巴斯德
用於牛奶滅菌的「巴氏滅菌法」是他發明的,「機遇只惠顧那些有思想準備的人」這句名言,也是出自他的口
16
照片上,狂犬病疫苗的發明人路易·巴斯德正在實驗室做實驗。
路易·巴斯德1822年12月27日生於法國一個貧窮家庭,他一生的求學和工作經歷非常豐富,這給他的科研工作帶來很多靈感。
巴斯德9歲時才開始上小學,18歲獲得貝桑松皇家中學高中文科畢業文憑。畢業後,他留校任輔導員,同時繼續學習高中理科課程,但在1841年沒有通過會考。接著,他轉學到第戎中學。1842年獲得高中理科畢業文憑後,巴斯德進入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學習,並於1845年獲得理學碩士學位。
1846年,他在法國圖爾農中學任物理教師,但不久就接到1824年發現溴元素的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化學家安東尼·巴拉爾(1802-1876)的邀請,去他的實驗室做助手,從事晶體學研究。1847年,他提交了兩篇論文:一篇是關於化學的,一篇是關於物理的。
1848年,巴斯德在第戎中學當了很短時間的老師,就轉到斯特拉斯堡大學任化學教授,並在那裡與瑪麗·羅蘭(1826-1910)結婚,瑪麗對他一生的研究工作給予很大的幫助。
1854年,巴斯德轉到裡爾大學任化學教授兼教務長,同時從事發酵研究,在這裡,他提出了那句舉世皆知的名言:「在研究領域,機遇只惠顧那些有思想準備的人。」
1857年,他又回到巴黎高等師範學院任研究部主任,力主教學、科研改革,強調考試要嚴格,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更好的學生,同時也能提高學校的聲譽,讓學校更有競爭力。
1867年,巴斯德從巴黎高等師範學院辭職,轉到索邦大學任有機化學委員會主席。當年,巴斯德建議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創建生理化學實驗室,該學院接受了他的建議,並邀請他回去擔任實驗室主任。
1868年,巴斯德腦中風導致他左側身體偏癱,一直未能徹底康復,他從此之後26年的研究工作是帶著腦中風後遺症進行的。
巴斯德從1882年開始研究狂犬病疫苗。疫苗研究出來後,經過在50隻狗身上反覆試驗,才開始在人身上試驗。
1885年7月6日,被狂犬咬傷的9歲男孩約瑟夫·梅斯特被母親帶到巴斯德實驗室,幾乎絕望的母親哀求他救救孩子。巴斯德不忍心眼睜睜地看著男孩死去,便決定冒險為約瑟夫注射狂犬病疫苗,這是人類第一次公開的狂犬病疫苗臨床試驗。巴斯德在11天中連續給約瑟夫注射了13針狂犬病疫苗。3個月後,約瑟夫平安無事,非常健康。
1885年10月20日,巴斯德又給他自己研究所的16歲的門衛讓-巴蒂斯特·朱比爾(1869-1923)接種了狂犬病疫苗,再次獲得成功。
巴斯德名聲大噪,找巴斯德接種狂犬病疫苗的人絡繹不絕,甚至還有美國人。1886年一年間,巴斯德為350名被狗咬傷的人接種狂犬病疫苗,只有一例失敗。
1887年6月4日,巴斯德在巴黎創建了非盈利性私人研究機構巴斯德研究院,並在餘生一直擔任該研究院的院長。
130年來,巴斯德研究院在傳染病研究領域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有8名科研人員獲得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1983年,該院研究人員弗朗索瓦絲·巴雷-西諾思和呂克·安東尼·蒙塔尼耶首次分離出愛滋病毒,兩人因此獲得2008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巴斯德研究院在白喉、破傷風、肺結核、脊髓灰質炎、流感、黃熱病、鼠疫等傳染病的研究上,也都獲得了突破性的成果。現在,巴斯德研究院在29個國家建立了32個研究機構,有3萬多名會員,從事的研究項目有2076個,是世界衛生組織的重要合作夥伴。
1894年,巴斯德再次中風,並於1895年9月28日去世,享年73歲。去世後,法國政府給予他國葬待遇,葬於巴黎聖母院(後移葬到巴斯德研究院)。
科學巨匠巴斯德在眾多研究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除了狂犬病疫苗外,他還發明了炭疽疫苗、雞瘟疫苗等,並創建了微生物學這門科學,被譽為「微生物學之父」。我們喝的牛奶,包裝上大都有「巴氏滅菌」字樣,這種殺菌保鮮方法就是巴斯德發明的。
世界各國用「路易·巴斯德」命名的地名不計其數。美國學者麥克·哈特所著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書,巴斯德名列第11位,並認為,如果以延長人類壽命的貢獻排名,巴斯德排名第一位當之無愧。
1995年,在他去世100周年之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了巴斯德研究院獎,每兩年頒獎一次,獎勵那些為人類健康事業做出卓越貢獻的人。世界衛生組織還把巴斯德的忌日9月28日定為「世界狂犬病日」,讓人們永遠記住這位發明狂犬病疫苗的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