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館內,市民正在觀賞水母。
中安在線訊 據江淮晨報報導,在合肥海洋世界遊覽,五彩斑斕的水母總讓人過目不忘。以前,這些小傢伙們需要漂洋過海,才能來到合肥。如今,海洋世界搭建起了水母繁育室,館內6種在展水母已是「土生土長」的「合肥籍」。
6種展出水母已能館內繁殖,正在攻克彩色水母
在合肥海洋世界,水母最奪目,有的長過手臂,有的只有嬰兒拳頭大小。水母的身體由水、蛋白質、脂肪組成,水的含量超過了95%,所以呈現出半透明的樣子。黑星海刺、太平洋海刺、獅鬃水母、海月水母、倒立水母、澳洲斑點水母,這6種水母已在館內生活多年。水母繁育室建成後,育嬰師們也逐步掌握了這幾種水母的繁育技巧。
有細心的遊客發現,今年水母宮多了一群特別的「彩色水母」。它們和成年人的拳頭差不多大,觸手很短,很是靈動。更特別的是,它們自帶「燈光效果」,不必打光就呈現出紅色、藍色、紫色等。此外,水母繁育室還掌握了十餘種水母的繁殖技巧,不過尚未展出。
養大海月水母要三個月,還要不停地「搬家」
水母原本就是「透明體質」,水母「寶寶」更是難以被發現。「從水母的受精卵到水母幼體『水螅體』,有很長一段時間的過程,是肉眼所看不見的。」8月26日,合肥海洋世界水族部的周園園告訴記者,這一過程是「保種」階段,不必過分打擾,只需要控制水溫光照,讓它成長即可。在一缸水母中,最終被選出「保種」的數量並不多。「水母可以進行無性繁殖,在水螅體長成之後,我們把它移植到繁育室裡,讓它自己分裂、增長。」
以最好繁殖的海月水母為例,它的「保種」環境是22℃的水溫和強光照射,這段時間主要供它積累營養。隨後,它會被帶到13℃的低溫環境,培育1個月。周園園說,
在這段時間裡,它會成為「橫裂體」不斷分裂,長成碟狀幼體。之後,再回到22℃的環境中培育。「直至可以展出,整個水母的培育周期在3個月時間左右。」為了水母不同階段的生活需要,海洋世界已建成了兩間水母繁育室。
大水母吃食還要喂,小水母成了「盤中餐」
「小型水母餵食,投放即可。大型水母要藉助試管來餵食,以防直接投放時分布不勻,有的水母吃不飽。大水母一頓吃上個10毫升的食物,一般一天進食三次。」周園園說,這項工作和給嬰兒餵食差不多,既要精心調配,還要輕手輕腳,以免碰壞了水母的觸手。
這裡還特別開闢了一個餌料孵化區,養殖一些豐年蟲和糠蝦。最小、最好培育的海月水母也常常成為大型水母的「盤中餐」。「光吃小蟲小蝦,大型水母營養不夠,所以只能餵養一些小水母,營造海洋中的原生環境。」周園園說道。
為了讓水母生活得更有「家」的感覺,海洋世界還用海水鹽配比調和鹽度,並配上水母所需要的微量元素。光照、水質也是每天監測的科目,偶有水母生病,便要及時更換水,並輔以抗生素治療,一點兒也不能怠慢。(晨報記者於巧妮/文李福凱/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