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陰陽三合,何本何化? 圜則九重,孰營度之?」
2300年前,還沒有百度搜索,人們遇到問題尤其是天體問題時,經常通過佔卜的方式來獲取答案。偉大的唯物主義詩人屈原,不落俗套,舉頭望天,目光射向深遠的外太空,提出了影響後世深遠的《天問》。
2300年後的今年,我國科學家秉承屈原的遺志,以「天問」為名,向遙遠的天體發起了探索。
2020年7月23日中午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2
3個月前,在第五個中國航天日上,國家航天局宣布,將我國行星探測任務正式命名為「天問」,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
當時,還有一個信息點,受到業界的關注:百度獲得官方合作身份!
彼時由於沒有太多的消息透露,有不少人猜測認為百度近期頻頻發力直播業務,有望通過此次天問一號發射任務,進行全景直播,進而推動百度直播業務上一臺階。
現在看來,百度和中國火星探測工程的合作是全景式的,遠不止直播這麼簡單。
比如,百度APP聯合中國火星探測工程全網首發中國第一輛3D火星車,讓普通人探索未知星空有了無限可能;比如,雙方合作打造火星探測知識科普和互動平臺,雨果獎得主、科幻作家郝景芳宣布出任火星車科普百家號名譽主編。
更為重要的是,作為中國第一輛火星車全球徵名活動的獨家合作夥伴,百度也將聯合中國火星探測工程,號召全球網友,共同為中國第一輛火星車徵名。
據悉,天問從地球出發,需要半年多的時間才能飛抵火星。在這期間,百度將發揮其AI優勢,進一步推出一系列AI+天問火星探測的產品和服務,公眾盡可參與其中,我們大可期待一把。
3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為什麼要和百度合作?
簡而言之,「天問」是一項事關探索、搜索的項目,在中國提到探索、搜索,百度無疑是我們大腦裡蹦出來的首選詞彙。
百度是中國人探索未知的重要平臺,我們要進行一項探索未知的偉業,放眼網際網路行業,百度無疑是最佳合作標的。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副總指揮、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劉繼忠表示,百度作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尋引擎、最大的中文網站,在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的相關合作中,將充分發揮網絡技術優勢,藉助媒體平臺宣傳作用,增進對中國實施火星探測工程重大意義的深刻理解,普及火星探測的科學知識,激勵青少年對科學知識的強烈追求,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百度核心高管沈抖也表示,百度還將主動擔起國民級信息分發平臺的責任,傾注兩百億流量和更多的創新產品與活動,講好「天問一號」任務代表的中國航天故事、傳承並發揚中國航天精神,弘揚民族自信,激發愛國熱情。
4
2020年7月23日,我的朋友圈被「天問」有關的新聞和信息所佔領,我想這應該是近期國內甚至全球最熱的新聞。
就連遠在大洋彼岸的「鋼鐵俠」馬斯克,也忍不住通過社交網絡點讚中國航天事業的這一盛舉。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成功前後,引發了全網關注和熱議。央視新聞也及時的聯合百度推出「天問一號」搜索大數據報告,報告顯示,「天問一號」發射成功後一小時,相關內容搜索熱度飆升1560%。
我翻開1957年版的《科學大眾》和《科學畫報》雜誌,有幾期重點介紹了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射升天,當時電都沒有普及,更何談廣播、電視這種新媒體,因此只有一小部分人比較及時的通過這種前沿雜誌和報刊獲悉了人類史無前例的這一壯舉。
今天呢?信息的傳播和互動已經沒有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任何人有一部手機就可以全程、全景、實時的收看「天問」發射的盛況和相關動態。
兩相對比,不禁感慨今天人們獲取信息、互動信息的便捷度相比過去簡直天壤之別。甚至百度在發射僅僅數小時後,就推出了《「天問一號」搜索大數據報告》,進一步梳理、統計了公眾對「天問一號」的相關關注點,讓我們直觀的感受到當下的人們對「天問」發射最感興趣的維度。通過報告可以看得出來,很多熱點話題都引發了廣泛的共鳴,激發了公眾對中國航天事業的參與感,也進一步激揚了民族自豪感。
5
是時候給我國首輛火星車起個名字了。該叫什麼呢? 這個問題我絞盡腦汁,想了半天,把腦海裡一個個俗套的名字一一否決。
我覺得首輛火星車命名,可以從幾個方向來考量,供大家參考。
一是從中國古代有關天體、天空的文獻裡尋找靈感,比如將《天工開物》《天問》《太玄經》裡的典故和語句用於火星車命名,將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融合,豈不美哉;
二是直接用對中國航天事業有貢獻的專家學者名字,比如錢學森、郭永懷、楊利偉等,讓公眾進一步了解到這些航天英雄的貢獻,激發公眾投身航天事業的熱情;
三是開啟商業計劃,直接找氣質相符的企業進行商業冠名,比如百度、聯想、新東方、阿里巴巴等,這樣一舉兩得,有了更充足的經費,對將來探測計劃的提速也是一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