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下午,「2019年上海國際智庫高峰論壇」在滬舉行。圍繞「長三角一體化與高質量發展」主題,國際智庫、高校、政府等多位專家學者交流發言。討論認為,長三角地區人口佔全國的17%,GDP佔全國的23%,人均GDP達到1.42萬美元,超過了世界銀行的高收入經濟體門檻,是我國最有條件率先實現現代化的區域之一,但是區域內部不平衡,產業發展同質化問題仍然存在,未來構建世界級的產業集群是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方向。
產業和機制深度協同,增強區域經濟韌性
城市群已成為國際主導的區域經濟形態,全球前15大城市群約12%的人口貢獻全球30%的GDP,全球300個大都市圈佔據50%的GDP,以及19%的人口,未來競爭是城市群的競爭。
麥肯錫全球副董事合伙人張帆認為,全球價值鏈體系正在從「全球分工」走向「區域化布局」。作為全球33%的製造產業所在地,國際經貿格局的變化推動了中國從「外向型」向「內生型」經濟轉型。在內需市場快速崛起及國內供應鏈建設進一步完善的雙重作用下,中國產業鏈本土化布局進程加速。本土化驅使下,供應鏈在區域內的延伸與布局將成為聯通城市,促進人才、資金等資源要素流通的「主動脈」,構建起一個基於產業價值鏈分工的區域一體化格局。
長三角一體化產業協同中,區位交通,產業集聚、人才資源、環境因素都是影響企業選擇的重要因素。張帆指出,長三角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協同逐漸完善,真正要實現產業的協同一體化要在產業和制度上下深功夫,要深化區域內產業結構戰略整合,明確優勢互補、互利共生的城市間分工與協作,構建一體化的產業鏈梯度布局。
波士頓諮詢公司全球合伙人兼董事總經理朱暉指出:長三角一體化建設,目標不僅是增強區域經濟體量,更需加強區域經濟韌性,從而打造更具有區域競爭力的全球城市群。長三角一體化更難的問題,在於更深度的一體化,與更廣泛、更堅決的各方行動。建議從創新生態協同、產業分工縱深、協同機制建設三方面入手:借鑑波士華城市群經驗,以組建跨區域產學研協同組織和垂直產業的創新服務平臺為抓手,打造區域一體化的創新生態;借鑑日本城市群經驗,統籌制定全域產業差異化布局,重點打造具有產業韌性的中小節點城市,推動產業分工縱深;借鑑裡爾城市群經驗,從頂層設計入手建立長效一體化協同機制。
改變同質競爭,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
隨著全球分工向區域分工的轉變,城市間的協同分工變得非常必要,產業協同是其中重要抓手。普華永道中國創新城市綜合服務合伙人高駿傑提到:相較於粵港澳和京津冀,長三角城市間的分工不明確,呈現同質化競爭。長三角地區產業的「均質化」發展,間接導致了區域內城市間的激烈競爭與同質化。區域內城市普遍聚焦裝備製造、電子信息裝備、汽車及汽車零件、新材料等產業上,造成產業發展趨同。在頭部城市的產業定位上,如上海與蘇州的製造業、上海與杭州的金融業,都有進一步優化競爭合作格局的空間。
針對長三角城市間產業同質、惡性競爭、資源利用低效等問題,12月1日出臺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了解決方案,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走「科創+產業」道路,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以科創中心建設為引領,打造產業升級版和實體經濟發展高地,不斷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優勢。《綱要》明確,加強產業分工協作,共同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引導產業合理布局,堅持市場機制主導和產業政策引導相結合,完善區域產業政策,強化中心區產業集聚能力,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優化重點產業布局和統籌發展。
羅蘭貝格高級合伙人、中國區副總裁許季剛認為,超級產業集群是長三角一體化過程中可以參考的方式。超級產業集群不是長三角不同產業集群間鬆散的聯盟,而是促進資源有效配置的創新模式,有統一的衡量標準,統一的組織架構,統一的聯合項目管理。既可以表現為科研與產業資源組成的跨地區產業集群,也可以是多個同時具有科研與產業資源的產業集群所組成的聯合體。
德勤中國常新主管合伙人、華東主管合伙人劉明華認為:要依託各地優勢及其龍頭企業,打造一批世界級的創新產業集群。長三角各城市應針對現在各自產業優勢以及今後長三角產業協同發展方向,找準自己在長三角創新券、產業鏈中的位置,做大優勢,迴避劣勢,以錯位競爭的形式實現最大程度的合作與共贏。
戴德梁行華東區董事總經理黎慶文指出,構建世界級的產業集群是上海最核心的競爭力。此外,協同便捷城際交通網、協同共建國際科創中心等也要進一步推進和完善。
做壓力測試,示範區要在「轉得成」上做文章
一體化示範區到底會帶來什麼好處?一是拓展戰略縱深;二是促進要素跨區域流動,提升整體競爭力;三是擴大區域市場容量,增強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重複無效投資。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執委會副主任張忠偉說,長三角目前GDP過1萬億的城市有上海、蘇州、杭州、南京、無錫、寧波6個,上海經濟效益最好。但是長三角空間規劃大,三省一市之間的差距比較明顯,蘇南蘇北、皖南皖北、浙西浙東,區域內不平衡依然明顯。這樣的大背景下,示範區應運而生。示範區要通過一些壓力測試做三省一市在面上做不了的事情。」
張忠偉指出:與雄安、粵港澳大灣區不同,一體化示範區的特色在於:跨省域、最江南、超級都市圈。示範區要實現「兩個率先」:第一,率先將生態優勢轉化成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示範區內水、湖蕩、生態、古鎮是世界級的,但並不是要把示範區搞成名山大川式的自然保護區,而是要在有風景的地方生長出創新經濟,要把這些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能不能走高質量發展的這條路子要在「轉得成」上做文章。第二,率先探索區域項目協同走向區域一體化制度創新。不僅是區域項目協同,而是要有跨區域制度創新,「從道德約束走向法律約束」。
本次論壇由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與畢馬威中國合作,聯合上海國際智庫交流中心成員單位共同舉辦。